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0-11-18 08:26:00

文档简介

必修Ⅰ(湘教版)第二章 大气环境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教学设计
湖南省桃江县第四中学 文亮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理解等压面的概念和特征。
3、理解生活中热力环流的成因。
能力目标
4、通过对热力环流形成的微观分析与等压面特征的剖析,使学生掌握抽象原理,提高逻辑思维、空间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5、紧密联系实际,从生活入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6、通过对生活中热力环流的探究,激发求知欲,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等压面的特征。
3、生活中热力环流的成因。
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形成的微观分析与等压面的特征。
学生分析
由于教学客体是高一新生,虽然求知欲较强,但逻辑思维、空间思维有待提高,理解能力有限,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有较大的困难,所以应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文本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点分析
由于热力环流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可借助多媒体的动画效果,直观形象地将其体现出来。
教学方法
从生活入手,综合运用探究法、导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教法,让学生真正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教具准备
孔明灯一盏、冰块两块与新鲜荔枝两盒。
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
在教材P48页中,有这样一段文字“A地受热较多时,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其高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同时B、C两地受热较少,空气冷却下降在高空形成低气压,在近地面形成高气压。”我觉得有待商榷。按教材的理解,近地面的气压变化,是由于密度变化引起的。而事实上,近地面的气压之所以变化,是由于高空产生水平气压差异,导致空气柱内产生了质量的输入或输出,如果空气柱内只有质量的上下传输,而没有质量的输入或输出,近地面的气压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军港的夜》。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风你轻轻地吹,海浪你轻轻地摇……从地理角度来看,有一句歌词里出现了一个错误,你知道错在哪里吗?请大家带着这个疑问,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热力环流是一种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我们首先来了解它是怎样形成的。
授新
一、热力环流的形成
演示一:点燃孔明灯后提问:孔明灯
为什么会上升?(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演示二:将冰块和新鲜荔枝按图示两种
方式放好后提问:冰块对新鲜荔枝有保鲜作
用,哪一种保鲜效果好?为什么?(冰块在上时。因为空气遇冷收缩下沉)
当地表冷热均匀时,图中三地空气柱内的空气会不会运动?(不会)
当地表冷热不匀时,三地空气柱内的空气会不会运动?如果会运动,将怎样运动?(会。由刚才的演示可知:冷却地空气下沉,受热地空气上升)
由于水平方向的地表冷热不匀,产生了大气的垂直运动,就使得三地上空某一高度处的气压发生了变化。气压是指单位面积空气柱的
重量。如右图:A地气压是整个空气柱的重量与接触面积
之比,B地气压是等高面(海拔相等的点组成的面)以上
空气柱的重量与接触面积之比。由此可见,在垂直方向
上,随着海拔的增加,气压有何变化规律?(随着海拔
的增加,气压逐渐降低)
说出课件中上空某一高度处何处是高气压?何处是低气压?
由于出现了水平方向的气压差异,就产生了空气的水平运动—风。想一想:空气作水平运动时,与气压高低有何关系?(在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
由于三地空气柱内有了质量的输入或输出,导致空气柱重量发生了变化,这样近地面的气压也发生了变化。说出课件中近地面何处是高气压?何处是低气压?
由于近地面也出现了水平气压差异,空气也会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这样空气就会在受热地辐合,然后又上升……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热力环流。
活动思考:
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2、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方向地表冷热不匀)
3、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差异)
4、A为低气压,B为高气压,所以就气压而言,A<B,对吗?(不对,因为随着海拔的增加,气压逐渐降低,所以A>B。可见,高气压和低气压是就同一水平方向而言的)
5、同一地点的上空如果是高(低)气压,那么近地面是什么气压?(低(高)气压)
6、空气运动时,总是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吗?(只有在水平方向,空气才是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
在热力环流的过程中,产生了水平气压差异,就会引起等压面的变化。等压面是指在垂直方向上气压相等的面,反映了垂直方向的
气压差异。试比较A、B两地的气压大小。(随着海拔的
增加气压逐渐降低,A地所在的等压面位于B地所在的
等压面下方,所以A>B。如图)接下来了解热力环流中
的等压面。
二、热力环流中的等压面
当地表冷热均匀时,等高面与等压面互相重合。
当地表冷热不匀时,受热地空气柱拉长,同时空气密度变小;冷却地空气柱缩短,同时空气密度变大。
在课件中两个冷却地的上空,找出与小红点处气压相等的点,画出等压面。
这时由于空气柱内只产生了垂直运动,没有质量的输入或输出,所以近地面等压面与等高面互相重合。
由于三地上空产生了水平气压差异,引起了大气的水平运动,导致三地空气柱有了质量的输入或输出,所以近地面等高面与等压面不再互相重合。在课件中两个冷却地的近地面,找出与小红点处气压相等的点,画出等压面。
活动思考:
1、上空等压面的凸向与气压高低有何关系?(“高高低低”)
2、近地面和上空等压面的凸向有何关系?(凸向相反)

在实际中,热力环流是比较常见的,接下来了解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三、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1.城市风
活动思考:
1、阿昌和他村里的陈包头去省城当了一名建筑工。一年后回家时谈起了他的感受:城里其他都好,就是比家里热。冬季还挺舒服的,可到了夏季,就有点受不了啦!阿昌提到的这种现象在城市里是普遍存在的。这种城市市区气温比郊区高的现象叫城市“热岛效应”,那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①人口稠密、工业集中、交通工具多,释放大量的废热(主要原因)。
②绿地、水域面积小。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热量不易散失。
2、用箭头标出上图中的热力环流方向。
3、这种由郊区吹向市区的风叫城市风。城市风的风向会发生变化吗?
不会。
4、请画出上空和近地面的等压面。
市区气温高,空气柱长,上空等压面向高处凸出,郊区气温低,空气柱短,上空等压面向低处凸出。近地面等压面与上空等压面的凸向相反。
5、如何合理布局城市绿化带、工厂及卫星城?
①绿化带应布局在热岛环流之内。
②工厂与卫星城应布局在热岛环流之外,避免交叉污染。
6、城市不仅存在“热岛”效应,还存在“雨岛”效应,即市区云雾和降水比郊区多,为什么?
①城市市区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
②工厂、居民等排放烟尘多,凝结核多。

《军港的夜》歌词里不是出现了一个错误吗?学了海陆风后,你就会知道的。
2.海陆风
活动思考:
1、用箭头标出上图中的热力环流方向,并简述其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洋比热容大,陆地比热容小。
2、请画出上空和近地面的等压面。
白天陆地气温比海洋高,陆地空气柱较长,上空等压面向海洋倾斜,近地面等压面则向陆地倾斜。
晚上海洋气温比陆地高,海洋空气柱较长,上空等压面向陆地倾斜,近地面等压面则向海洋倾斜。
3、能指出《军港之夜》歌词里出现的错误吗?
夜晚吹陆风而不是吹海风。
4、从前,生活在海边的渔民在黎明时分出海打鱼,日头偏西时必须返回,你能作出较为合理的解释吗?
由图可见,在一天中,吹海风的时间大约在9时—16时,黎明时分吹陆风,顺风出海打鱼,日落前吹海风,顺风返回。
5、本地冬季和夏季分别盛行哪种风?
冬季类似于晚上,吹陆风;夏季类似于白天,吹海风。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四川盆地大巴山地区为什么多夜雨呢?这就要了解山谷风了。
3.山谷风
活动思考:
1、用箭头标出上图中的热力环流方向,并简述其成因。
白天,山坡上的空气比同高度上的自由大气(1—2km以上,摩擦力可忽略不计的大气层)增温强烈,暖空气沿坡上升,成为谷风。
夜间,山坡上辐射冷却,使邻近坡面的空气迅速变冷,冷空气沿坡下滑,流入谷地,成为山风。
2、小明与他的驴友们组织了一次野外自助旅游。夕阳西下时,他们为野外宿营地到底在山坡还是在山谷展开了争论。你能给他们提提意见吗?
山坡。
理由:晚上,冷空气流入谷地,谷地特别寒冷;谷地上空盛行上升气流,多夜雨。
活动思考:用箭头标出上图中的热力环流方向,并简述其成因。
沙地和林地热力性质的差异:林地比热容大,沙地比热容小。
小结
作业
【例】下图表示北半球某地的气压状况,是由热力作用引起的,看图回答问题。(1)图中近地面A、B、C 三地中,何处是高压区?何处是低压区?
分析:4地在等压面下方,5地在
等压面上方(或“高高低低”),所以4
地为高气压,5地为低气压。又根据近
地面和上空气压高低关系得:A地为低
气压,C地为高气压。
(2)画出热力环流的方向。
(3)B地风向为 。
(4)A、B、C三地都位于同一纬度上,若此时地球位于远日点,则A点处在
(陆地或海洋)。
(5)图中近地面A、C两地中,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哪一地?为什么?
分析: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主要有下垫面和天气等。很显然,本题是考虑天气对气温日较差的影响。
必修Ⅰ(湘教版)第二章 大气环境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说课稿
湖南省桃江县第四中学 文亮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热力环流是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从第三节《大气环境》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可以看出:热力环流在大气环境中起着纽带作用。之前是静态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受热过程,从热力环流开始,动态了解大气运动。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全球性大气运动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这就要从最简单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入手,然后逐步深入地了解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以及天气和气候等知识。可见热力环流在大气运动中又充当了基石的角色。
2、教学目标定位
知识目标: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理解等压面的概念和特征。
3.理解生活中热力环流的成因。
能力目标:
4.通过对热力环流形成的微观分析与等压面特征的剖析,使学生掌握抽象原理,提高逻辑思维、空间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5.紧密联系实际,从生活入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6.通过对生活中热力环流的探究,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
3、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等压面的特征。
3.生活中热力环流的成因。
4、教学难点
由于教学客体是高一新生,虽然求知欲较强,但逻辑思维、空间思维有待提高,理解能力有限,对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与等压面的理解有较大的困难。
二、说教法学法
从生活入手,利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热情参与,积极思考,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真正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1.图式教学法:如要学生绘出高低空等压面形状,标出生活中热力环流的方向。
2.探究式教学法:如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探究生活中热力环流的成因,了解其实际意义。
3.多媒体辅助教学:如对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分析及等压面特征剖析,以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陷。
三、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时,播放《军港的夜》,让学生找出歌词中出现的错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在讲空气垂直运动产生水平气压差异时,不是先解释气压这个概念作为知识的铺垫,而是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性,顺理成章地引入气压的概念并作简单的解释,这可使教学内容更具连贯性。
3.讲完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以后,设置了气压高低比较、气压高低与空气运动的关系等几个练习,强调高气压和低气压是就同一水平方向而言的,在垂直方向上作气压比较时,始终是随着海拔的增加,气压逐渐降低;空气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只有在水平方向上才成立。这样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区分度。
4.在讲解生活中的热力环流时,从生活入手,紧密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已改进的教学问题
1.在讲解热力环流的形成之前,增加两个实验演示,让学生对“水平地表的冷热不匀,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这个基本原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将课件做得更简洁,教案写得更详细了,让详细的教案体现课堂教学的思路和教法,让简洁的课件充当有力的教学辅助工具。
3.知识的内在联系在教案里得到了更充分地显示。如在讲城市风时,是这样导入的:阿昌和他村里的陈包头去省城当了一名建筑工。一年后回家时谈起了他的感受:城里其他都好,就是比家里热。冬季还挺舒服的,可到了夏季,就有点受不了啦!阿昌提到的这种现象在城市里是普遍存在的。这种城市市区气温比郊区高的现象叫城市“热岛效应”,那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并分析其主要原因?海陆风的导入:《军港的夜》歌词里不是出现了一个错误吗?学了海陆风以后,你就会知道的。山谷风的导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四川盆地的大巴山地区为什么多夜雨呢?这就要了解山谷风了。
五、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
在教材P48页中,有这样一段文字“A地受热较多时,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其高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同时B、C两地受热较少,空气冷却下降在高空形成低气压,在近地面形成高气压。”我觉得有待商榷。按教材的理解,近地面的气压变化,是由于密度变化引起的。而事实上,近地面的气压之所以变化,是由于高空产生水平气压差异,导致空气柱内产生了质量的输入或输出,如果空气柱内只有质量的上下传输,而没有质量的输入或输出,近地面的气压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结束语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舞台;不是对学生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不是仅仅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探究知识的场所;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课件22张PPT。说课:文亮
学校:桃江四中
2010年11月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 大气环境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热力环流是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从第三节《大气环境》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可以看出:热力环流在大气环境中起着纽带作用。之前是静态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受热过程,从热力环流开始,动态了解大气运动。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全球性大气运动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这就要从最简单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入手,然后逐步深入地了解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以及天气和气候等知识。可见热力环流在大气运动中又充当了基石的角色。情感态度目标:
6.通过对生活中热力环流的探究,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2、教学目标定位知识目标: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理解等压面的概念和特征。
3.理解生活中热力环流的成因。能力目标:
4.通过对热力环流形成的微观分析与等压面特征的剖析,使学生掌握抽象原理,提高逻辑思维、空间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5.紧密联系实际,从生活入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
3、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等压面的特征。
3.生活中热力环流的成因。4、教学难点 由于教学客体是高一新生,虽然求知欲较强,但逻辑思维、空间思维有待提高,理解能力有限,对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与等压面的理解有较大的困难。 从生活入手,利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热情参与,积极思考,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真正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二、说教法学法1.图式教学法:如要求学生绘出高低空等压面形状,标出生活中热力环流的方向。2.探究式教学法:如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探究生活中热力环流的成因,了解其实际意义。3.多媒体辅助教学:如对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分析及等压面特征剖析,以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陷。三、说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时,播放《军港的夜》,让学生找出歌词中出现的错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在讲空气垂直运动产生水平气压差异时,不是先解释气压这个概念作为知识的铺垫,而是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性,顺理成章地引入气压的概念并作简单的解释,这可使教学内容更具连贯性。4.在讲解生活中的热力环流时,从生活入手,紧密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讲完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以后,设置了气压高低比较、气压高低与空气运动的关系等几个练习,强调高气压和低气压是就同一水平方向而言的,在垂直方向上作气压比较时,始终是随着海拔的增加,气压逐渐降低;空气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只有在水平方向上才成立。这样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区分度。3.知识的内在联系在教案里得到了更充分地显示。如在讲城市风时,是这样导入的:阿昌和他村里的陈包头去省城当了一名建筑工。一年后回家时谈起了他的感受:城里其他都好,就是比家里热。冬季还挺舒服的,可到了夏季,就有点受不了啦!阿昌提到的这种现象在城市里是普遍存在的。这种城市市区气温比郊区高的现象叫城市“热岛效应”,那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并分析其主要原因?海陆风的导入:《军港的夜》歌词里不是出现了一个错误吗?学了海陆风以后,你就会知道的。山谷风的导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四川盆地的大巴山地区为什么多夜雨呢?这就要了解山谷风了。四、已改进的教学问题1.在讲解热力环流的形成之前,增加两个实验演示,让学生对“水平地表的冷热不匀,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这个基本原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2.将课件做得更简洁,教案写得更详细了,让详细的教案体现课堂教学的思路和教法,让简洁的课件充当有力的教学辅助工具。 在教材P48页中,有这样一段文字“A地受热较多时,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其高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同时B、C两地受热较少,空气冷却下降在高空形成低气压,在近地面形成高气压。”我觉得有待商榷。按教材的理解,近地面的气压变化,是由于密度变化引起的。而事实上,近地面的气压之所以变化,是由于高空产生水平气压差异,导致空气柱内产生了质量的输入或输出,如果空气柱内只有质量的上下传输,而没有质量的输入或输出,近地面的气压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五、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结束语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舞台;不是对学生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不是仅仅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探究知识的场所;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多谢指导! 1、用箭头标出上图中的热力环流方向。三、生活中的热力环流1.城市风 1、用箭头标出上图中的热力环流方向,并简述其成因。2.海陆风三、生活中的热力环流海风陆风三、生活中的热力环流3.山谷风谷风谷风山风山风 1、用箭头标出上图中的热力环流方向,并简述其成因。冷 热 冷等压面等压面地表冷热不均匀二、热力环流中的等压面等高面等压面等压面冷 热 冷地表冷热不均匀二、热力环流中的等压面等高面 3、请画出上空和近地面的等压面。1.城市风三、生活中的热力环流2.海陆风三、生活中的热力环流海风陆风 2、请画出上空和近地面的等压面。4、从前,生活在海边的渔民在黎明时分出海打鱼,日头偏西时必须返回,你能作出较为合理的解释吗?2.海陆风三、生活中的热力环流海风陆风海洋陆地海风 2、小明与他的驴友们组织了一次野外自助旅游。夕阳西下时,他们为野外宿营地到底在山坡还是在山谷展开了争论。你能给他们提提意见吗?三、生活中的热力环流3.山谷风谷风谷风山风山风4、A为低气压,B为高气压,所以就气压而言,A<B,对吗?5、同一地点的上空如果是高(低)气压,那么近地面是什么气压?AB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2、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一、热力环流的形成冷热冷地表冷热不均匀3、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6、空气运动时,总是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吗?AB一、热力环流的形成冷热冷地表冷热不均匀 A地气压是整个空气柱的重量与接触面积之比,B地气压是等高面(海拔相等的点组成的面)以上空气柱的重量与接触面积之比。 演示一:点燃孔明灯后提问:孔明灯为什么会上升?(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演示二:将冰块和新鲜荔枝按图示两种方式放好后提问:冰块对新鲜荔枝有保鲜作用,哪一种保鲜效果好?为什么?(冰块在上时。因为空气遇冷收缩下沉) 一、热力环流的形成课件32张PPT。 课件说明
本课件使用简单,没设置超链接,可一按到底。
本课件内容比较简单,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参看必修Ⅰ 2.3大气环境《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教学设计,基本上能反映出整个课堂教学的思路和教法。课件制作:文亮
学校:桃江四中
2010年11月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 大气环境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单击喇叭播放《军港的夜》一、热力环流的形成一、热力环流的形成地表冷热均匀4、A为低气压,B为高气压,所以就气压而言,A<B,对吗?5、同一地点的上空如果是高(低)气压,那么近地面是什么气压?6、空气运动时,总是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吗?AB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2、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一、热力环流的形成冷热冷地表冷热不均匀3、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二、热力环流中的等压面二、热力环流中的等压面地表冷热均匀等高面等压面冷 热 冷二、热力环流中的等压面地表冷热不均匀等高面冷 热 冷等压面等压面地表冷热不均匀二、热力环流中的等压面等高面等压面等压面 1、上空等压面的凸向与气压高低有何关系?冷 热 冷地表冷热不均匀二、热力环流中的等压面等高面“高高低低” 2、近地面和上空等压面的凸向有何关系?低压区:向低空凸出高压区:向高空凸出三、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1、用箭头标出上图中的热力环流方向。 2、城市风的风向会发生变化吗?三、生活中的热力环流1.城市风 3、请画出上空和近地面的等压面。1.城市风三、生活中的热力环流1.城市风三、生活中的热力环流4、如何合理布局城市绿化带、工厂及卫星城?工厂卫星城1.城市风三、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5、城市不仅存在“热岛”效应,还存在“雨岛”效应,即市区云雾和降水比郊区多,为什么? 1、用箭头标出上图中的热力环流方向,并简述其成因。2.海陆风三、生活中的热力环流海风陆风2.海陆风三、生活中的热力环流海风陆风 2、请画出上空和近地面的等压面。2.海陆风三、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3、能指出《军港的夜》歌词里出现的错误吗?海风陆风4、从前,生活在海边的渔民在黎明时分出海打鱼,日头偏西时必须返回,你能作出较为合理的解释吗?2.海陆风三、生活中的热力环流海风陆风海洋陆地海风2.海陆风三、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5、本地冬季和夏季分别盛行哪种风?海风陆风三、生活中的热力环流3.山谷风谷风谷风山风山风 1、用箭头标出上图中的热力环流方向,并简述其成因。 2、小明与他的驴友们组织了一次野外自助旅游。夕阳西下时,他们为野外宿营地到底在山坡还是在山谷展开了争论。你能给他们提提意见吗?三、生活中的热力环流3.山谷风谷风谷风山风山风 沙地 林地 沙地 林地三、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用箭头标出上图中的热力环流方向,并简述其成因。太阳辐射水平地表冷热不匀大气垂直运动大气水平运动—风直接原因能量来源一、热力环流的形成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异二、热力环流中的等压面冷 热 冷地表冷热不均匀二、热力环流中的等压面“高高低低”三、生活中的热力环流三、生活中的热力环流三、生活中的热力环流【例】下图表示北半球某地的气压状况,是由热力作用引起的,看图回答问题。(1)图中近地面 A、B、C 三地中,何处是高压区?何处是低压区?(2)画出热力环流的方向。
(3) B地风向为 。
(4)A、B、C三地都位于同一纬度上,若此时地球位于远日点,则A点处在 (陆地或海洋)。低气压高气压高气压低气压陆地西北风【例】下图表示北半球某地的气压状况,是由热力作用引起的,看图回答问题。低气压高气压高气压低气压(5)图中近地面 A、C两地中, 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哪一地?为什么?C地。 C处盛行下沉气流,以晴天为主,云量少,
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A处盛行上升气流,以阴雨天为主,云量多, 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多,夜晚大气逆辐射强。多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