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第一课时)
【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习目标】:
运用视频、图像等相关资料,识别主要的森林类型,掌握主要森林类型的分布、生长特征。(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
2.运用图文资料,说明森林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综合思维)
3.通过学习,体会珍惜爱护天然植被、因地制宜营造人工植被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
【学习过程】依据材料,思考和回答问题:
材料一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北临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平均海拔1500米,林区夏季温暖湿润,高温期短,冬季干燥,寒冷期长,属寒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强。
塞罕坝在辽、金时期被称作"千里松林",1681年,清康熙大帝在此设立木兰围场。目前,这里的森林植被以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为主,形成北方最大的国家级森林公园。
1.塞罕坝林场的植被以亚寒带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为主。这两种植被有什么特征?与当地环境特征有什么关系?
森林类型
主要分布的气候区
气候特征
植被特点
环境适应性
亚寒带针叶林
乔木树叶为 。
落叶阔叶林
乔木叶片 ,
.发叶, 落叶。
2.根据热带雨林和常绿阔叶林的分布地区和特征,你认为它们适合用于塞罕坝的环境恢复吗?为什么?
典型特征:
研读教材图5.2,森林植被的成层现象。
结合生活体验,请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该地植被自上而下分几层?
2.图中森林生态系统中光照强度有什么规律?
3.各层植被高度和光照强度有怎样的对应关系?
小结:(1)识别森林类型:①分布地区②气候类型及特征③植被生长特征(根茎叶花、垂直结构及多样性、生长季节等)
(2)环境特征(如热量、水分、光照、土壤等)影响不同森林的分布和生长特征。
材料二 历史上,塞罕坝曾遭遇毁灭性打击。1863年清政府开围放垦,后又遭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原始森林荡然无存,塞罕坝地区退化为高原荒丘。 解放初期,这里呈现着"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连百里之外的北京也失去天然屏障,冬春季节饱受沙尘暴侵扰.
1962年,国家在此设立塞罕坝机械林场,经过塞罕坝几代人的接续努力,目前在此营造起万亩林海,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同时为塞罕坝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完美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伟大理念。
根据材料,说明森林对环境产生了哪些有利影响?
小结:森林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教材活动探究——分析红树林植物特征的环境适应性特征,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红树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潮间带,多见于海湾和河口地区。
1.针对红树林植物的特点,分别说明其适应的环境条件。
?支柱根和板状根
?呼吸根
?胎生
?发育可排盐分的腺体
2.说明红树林对所在海岸地区生态环境的意义。
案例探究:违背自然规律会怎样
(2018海南卷改编)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1.根据材料说出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2.推测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要素
不良影响
要素
不良影响
①树木本身生长状况
③水土保持功能
②林下植被
④其他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
【巩固检测】:一位探险者在其游记中这样写道:“……进入到森林之中,你仿佛来到一个梦幻王国。抬头看一看,只有满眼长着奇异板状根的参天大树,不可思议的老茎秆上的花果、巨叶植物,根本看不到湛蓝的天空;低头望一望,眼前到处是苔藓、藤萝等。密不透风的林中潮湿闷热,脚下到处湿滑。叮叮作响的小溪、飞泻的瀑布无处不在;参天的大树、缠绕的藤萝、繁茂的花草树木汇聚成一座座美丽又绿色的大迷宫,让人寸步难行……”
1.这位探险者所游历的是哪种森林?判断依据是什么?
2.探险者所游历的森林主要分布在什么气候区?我国存在这种植被类型吗?
3.针对该森林特点,分别说明其适应的环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