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的基本含义

文档属性

名称 区域的基本含义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0-11-19 08:3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1张PPT。1.1 区域的基本含义一、区域的主要特征1、区域的概念:
——一定的地域空间一、区域的主要特征2、主要特征:
①界线:
②异同:
③特色:
④联系:有虚有实
内部相对一致,区间差异显著
具有一定优势、特色和功能
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①界线:有虚有实有的明确(国界、省界等);有的模糊(气候区、植被区)。南方北方西北
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东部季风区秦岭-淮河②异同:内部相对一致(相似性、连续性), 区间差异显著(差异性) 旅游区有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特色。中心商务区有商业和服务功能③特色: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④联系: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区域的主要特征3、世界上的区域
①管理区域:人为划定,如国家、行政区
②自然区域:按自然条件划分,如地形区、气候区
③人文区域:按人文条件划分,如人口密集区、
水田农业区、旱作农业区
④内部具有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具有一定吸引力
或辐射范围的区域:如经济区、贸易区
⑤功能区:内部有着共同职能,
如城市中的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我国重要自然区域界线一、区域的主要特征拓展:
4、区域的三大特性
①整体性:各地理要素(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②差异性:自然差异和人文差异
③开放性:不是也不可能是独立的,必须与其他区域发生各种联系我国重要自然区域界线
⑴地势三阶梯界线
①Ⅰ、Ⅱ阶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②Ⅱ、Ⅲ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⑵气候区域界线
①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②降水量与干湿区界线
A.(半)湿润区界线(800mm等降水量线):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秦岭-淮河
B.半湿润与半干旱区界线(400mm等降水量线):大兴安岭西侧-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部
C.(半)干旱区界线(200mm等降水量线):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区域的主要特征③气温与温度带界线
A.1月份0℃等温线(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青藏高原区界线):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秦岭-淮河
B.暖温带与中温带界线:鸭绿江口-长城(山西境内稍偏南)-祁连山-天山
⑶水文界线:
①内、外流区界线:北段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南段接近200MM等降水量线
②长江、黄河水系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秦岭
③长江、珠江水系分水岭:南岭一、区域的主要特征炎热干燥,河流少、植被稀少,沙漠广布,沙丘连绵终年高温多雨;河流径流量大;树木高大稠密,成层分布,四季常绿,动植物种类繁多分干湿两季,湿季草木葱茏,生机盎然,干季枯黄,一片衰败景象(动物季节性迁移)水热条件随海拔而变化,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明显 P2“活动”干湿季及动物迁徙图说出它们的区域特征。在地理景观、人口分布和产业活动等方面,这三个区域有哪些差别?农业区域 工业区域 城市区域乡村城市郊区
工业区较稀疏、
分散。城市中心
商业区规模大、
较集中。人口昼夜
差别大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区域空间结构二、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
2、影响因素:
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
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3、区域空间结构
⑴从总体上看:区域划分乡村和城镇地域——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
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基础和依托带动作用大小农业非农业区域空间结构二、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
2、影响因素
3、区域空间结构
⑴从总体上看
⑵从空间分布形式看:面状线状和网络状点状岛状区域空间结构二、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
2、影响因素
3、区域空间结构
⑴从总体上看:区域划分乡村和城镇地域
⑵从空间分布形式看:点、线、面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⑶从经济活动角度看
①区域核心

②网络系统

③外围空间——中心城市、或较大工业基地、交通枢纽
及著名旅游地——由各种交通运输线路、信息网络等组成
地域分布体系——是相对于区域核心而言的,其部门构成、
空间结构、发展水平都受区域核心和网
络系统的制约P4“活动”:从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的角度,说明该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交通运输线路
表现为线状出现铁路,交
通线路密集交通运输线路
形成网络为乡村地域,农
业用地面积大乡村地域发展
为城镇地域,农
业用地减少城市地域不断扩
大,农业用地转
变为城市用地【例题】中国经济具有活力的长江三角洲,成为中国第一大城市群。杭州湾跨海大桥、洋山港、沪崇苏通道三大工程的相继启动,“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1)“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 )( )( )
(2) “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分布形式是( ),交通线表现为( ) 和( )。南京杭州上海岛状线状网络状(3) “长三角”城市群的形成原因是:
地势平坦开阔,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等。
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水陆交通便利,历史悠久等。(4)三大工程的启动和完成会引起“长三角”空间结构变化是:
城市特别是小城镇的规模扩大,中心城市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度加强,交通网络更加完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从1994年到2004年这十年间上海浦东地区空间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提示:从聚落形式、产业形式、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方面分析)聚落形式:乡村聚落为主→城市聚落为主
产业形式:以农业为主—→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
人口状况:原著居民为主→外来和流动人口大增
城市化水平: 大大提高
区域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对外联系: 不断加强聚落形式:
产业形式:
人口状况:
城市化水平:
区域开放程度:
对外联系:三、区域产业结构1、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P6)
2、概念及影响因素:
①概念——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②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 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⑴差异:
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就业比重,
内部构成
三次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指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三、区域产业结构第三、二产业比重较大①传统的农业区域/发展水平较低区域②工业区域/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③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一产业比重大第一产业比重比较小,第二产业比重较大2004年全国、江苏、浙江、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⑵区域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是:二、三、一”“一 二 三”“二 三 一”“三 二 一”主要动力:工业化、城市化、交通的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P5“活动”城市人口比重上升,乡村人口比重下降三、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及影响因素:
①概念——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②影响因素
2、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P6)
3、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4、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
农业经济占相当大的比重一、二、三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2、1、3或2、3、1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超过第二产业,先进科技、信息、金融等,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三、二、一小结P7“活动”1、A AB CD D 三次产业产值的比重
2、
3、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在此过程中,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超过第二产业,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出现由“一二三”向“三二一”发展的格局。分散相对密集非常密集面状点状点状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
都发达不密切密切非常密切小大大【例题】(08江苏)图11为江苏省三联单大产业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CDBC读图(图中400mm、800mm为年等降水量线)回答1~2题。草原放牧区
半湿润区
旱地农业区
400mm 800mm
湿润区
水田农业区1、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是( )
A. 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C. 区域无大小之分
D. 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B 课堂巩固:2、草原被破坏后、沙尘暴会影响到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这说明( )
A. 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
B. 区域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功能
C.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区域之间无界线可言
3、关于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城镇地域的范围通常比乡村地域大
B. 城镇地域是乡村地域发展的依托
C. 乡村地域对城镇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
D.乡村地域与城镇地域的生产活动差别很大CD4、关于江苏省区域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与西部省区相比,江苏省矿产资源的优势明显
B.江苏省与临近省区的界线不很明确
C.江苏省南部与北部属于不同的自然带和温度带
上海市的经贸发展对江苏省的影响不明显
5、下列关于区域空间分布的形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农业表现为面状
②交通运输线表现为线状和网状
③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
④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点状
A. ① ② ③ B. ② ③ ④
C. ① ③ ④ D. ① ② ④
CA再见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界线有实有虚;返回假如有一天你犯罪了,被流放了,选择下列一个地方吧!带上你所有的行李!区域的主要特征:
1、界线:界线可以是明确的也可以是模糊的
2、异同: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特色: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联系: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