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需要多少钱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2需要多少钱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12-12 07:55: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需要多少钱》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有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教学时,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能否正确地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每个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探索口算方法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能否提出自己的想法,是否乐于与同伴合作交流。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在评价学生计算速度时,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在评价学生用乘法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时,要结合实际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本节课结合教材和本班学生特点,做了如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学时,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先观察情境图,使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提出数学问题。为了激发学生提问题的意识,采用多媒体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后提出问题,如: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探索口算方法。   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面对同一道口算题,学生往往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比较中体会各种算法的不同特点,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在探索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指导和帮助。   3.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时,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先利用教材“买泳圈”的情境,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用学到的乘法知识解决身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再结合班级的实际,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如每张课桌配有2把椅子,引导学生在这一情境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到东兴超市去看一看那里都有什么。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教学情境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3个小朋友每人买1个泳圈要多少元?   生2:买5个泳圈和1个球一共需要多少钱?   生3:买3个球需要多少元?   生4:用100元钱可以买几个泳圈、几个球?   师:这节课我们先解决“买3个泳圈需要多少钱?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的问题,其他问题先存入“问题银行”。 (二)探索口算方法   1.解决问题:买3个泳圈需要多少钱?   师:你会列式解答吗?   学生先独立列式计算12×3或3×12,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然后汇报。   生1:12×3就是3个12相加,12+12+12=36(元)。   生2:如果每个泳圈是10元,3个泳圈是10×3=30(元)。每个泳圈少算了2元,3个泳圈共少算2×3=6(元),一共要30+6=36(元)。   生3:12×3就是3个10再加上3个2,10×3=30,2×3=6,30+6=36(元)。   2.解决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师:你能算出来吗?   学生列式计算15×3或3×15,先同桌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再汇报。   生1:15×3就是3个15相加,15+15+15=45(元)。   生2:15×3就是3个10再加上3个5,10×3=30,5×3=15,30+15=45(元)。 (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看屏幕(出示练一练第3题情境图)。   师:谁能说一说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根据图意回答,并独立解决问题,再在小组中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2.结合实际解决问题。   师:谁能说说咱班每张课桌配有几把椅子?   生:2把。   师:你能提出问题吗?   生:一组有多少把椅子?   根据问题列式解答,再交流、汇报。   (四)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这个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观察图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我原来认为学生可能会结合教材提出几个简单的问题,可没想到,在这一情境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了自己的知识范围,而我都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告诉大家可先存入“问题银行”,在适当的时候探索解决。   2.在探索口算方法这一环节给学生留出了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去交流和探讨不同的算法,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环节,旨在贴近学生的生活,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这一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学生的活动面还不够广,可以进一步研究如何有效地安排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