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舞曲》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对《彝族舞曲》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博大的民族文化感兴趣,并产生探究和挖掘民族文化的欲望。
分析全曲,提高鉴赏音乐作品的能力,学会哼唱乐曲部分旋律。
教学重点:
赏析全曲,让学生通过听、看、说、唱等形式的参与,在音乐中感受作品表达的感情。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分析曲式结构,在音乐中感受作品表达的情感,提高理解音乐的能力;学会哼唱部分旋律。
教学器具:多媒体
课型:欣赏课
课时: 一课时
年级: 七年级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师生用亲切的音乐语言互致问候,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导入:
播放彝族舞蹈视频
教师:我们之前了解了蒙古族的热情豪迈,学习了维吾尔族的热情奔放,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走进另一个少数民族,去体验它的风土人情,我们先欣赏一段舞蹈,大家猜一猜它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生:彝族。
出示图片:这是什么节日?
(彝族火把节,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白天,人们杀猪宰羊祭祀祖先。夜晚,男女老少都手执火把,游行于村寨和田间。)
教师: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
彝族历史悠久,有自己的文字,并世代传承。节日主要有年节、火把节、赛马节。
三、进行新课
(一)欣赏《彝族舞曲》
教师:有关彝族的音乐作品也非常多,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非常有名的乐曲《彝族舞曲》,
(1)播放乐曲
思考:乐曲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引子:彝族村寨的层层山峦,夕阳西下,月上梢头,泉水淙淙,勾勒出一幅恬静朦胧的山寨夜景。人们聚在寨里,一场幸福欢乐的舞会即将开始。
A段(广场漫舞):A主题表现了彝族群众聚在广场上围着篝火载歌载舞的情景。
Ba段(阿哥欢舞):节奏强烈,音乐粗犷豪放,表现了彝族男青年跳舞时的性格。
Bb段(姑娘群舞):音乐旋律优美抒情,飘逸与灵动的感觉油然而生,让人想起彝族姑娘婀娜优美的舞姿。
Bc段(阿哥群舞):音乐声音浑厚,情绪热烈,让人联想到彝族青年舞蹈时那种豪放,热情,爽朗,彪悍的性格和身姿。
Bd段(互诉衷情): 音乐情境柔美,好似一对对彝族青年男女在互诉衷情。
尾声(夜静互别):音乐又回到了引子部分,给人感觉:夜深人静,青年恋人依依不舍的互相告别,音乐越来越轻,直至消失。
带入乐曲曲式结构:引子+A+B(a-b-c-d)+尾声
(2)再次播放
思考:乐曲中哪一段出现的次数最多? A段旋律
师:请同学们哼唱下这段音乐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乐句?请同学们来概括下这段音乐的旋律、速度特点。
生:优美抒情,慢板
师:优美抒情的慢板旋律,由琵琶演奏,演奏时以推挽指法奏出柔美的滑音,旋律优扬,富于歌唱性。让我们一起把这段旋律唱一唱。
教师教唱A乐段主旋律,学生分组展示。
(3)播放《九百九十九朵玫瑰》旋律片段
师:彝族舞曲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并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深受众多音乐家喜爱,被改编成古筝、三弦、扬琴、阮独奏曲及管弦乐曲。同时也被改编成流行歌曲,《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副歌部分的旋律就借鉴了《彝族舞曲》的旋律。
四、介绍作品相关知识
作曲家简介:
王惠然:柳琴、琵琶演奏家,作曲家。是一位集作曲、指挥、演奏、教育及乐器改造于一身,成就显赫的著名民族音乐家。曾创作琵琶独奏曲《彝族舞曲》、《春到沂河》等乐曲,多次在解放军军文艺会演和中国调演中荣获创作奖。在演奏法方面,他首创了琵琶“四指轮”技法,大大扩展了琵琶的表现力,并参与发明三弦柳琴、四弦高音柳琴。
琵琶,“弹拨乐器之王”,我国传统拨弦乐器。木制,半梨形,四弦。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常用于独奏、合奏和伴奏,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代表曲目:《十面埋伏》、 《霸王卸甲》《思春》等。
海菜腔:石屏彝族海菜腔,又称“ 石屏腔”、“曲子”,俗称“倒搬桨”,以 异龙湖中一种称为“海菜”的草本水生植物而得名,流行于异龙湖畔、陶村鸭子坝、牛街、龙朋六街等地尼苏颇(三道红)聚居地区。
《海菜腔》是彝族劳动群众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创作的;由青年男女在 山野、田间、湖上谈情说爱唱出的 山歌发展衍变而来的。
播放原生态海菜腔《金鸟银鸟飞起来》和现代摇滚版海菜腔《新彝族舞曲》。
五、结束部分
让我们跟着《新彝族舞曲》的旋律结束今天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