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教学课件
语文
七年级下册
RJ
第二单元
7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1912-1996),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其成名作为他创作于1936年的短篇(见左图),是反应东北沦陷区人民生活的代表。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管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
篇文章。
创作背景
“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低的情感象火一样喷涌而出,“东北作家群”中的优秀分子端木蕻良用自己的灵魂之笔把这种感情用炽热的语言表达了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到了心脏的跳动,感受到了热血的沸腾。眷念乡土,这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念的关东原野,当时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了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她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因此眷念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地段的南满铁路,反诬是中国军人所为,并以此为借口,进攻北大营。这是柳条湖爆破现场。
广州市第六十七小学被炸后的现场
日本帝国主义掠取我国廉价劳动力,滥采我国的地下宝藏。
创办于光绪二十三年的我国历史悠久的出版机构之一,商务印书馆在一九三二年被日军炸毁。
九一八纪念碑
啊!这宝贵的土地!不事稼穑的剥削阶级只知道想方设法地掠夺它,把它作为榨取劳动者血汗的工具。亲自在上面播种五谷的劳动者,才真正对它具有强烈的感情,把它当做命根子,把它比喻成哺育自己的母亲。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这种情绪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
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热血的沸腾。眷念乡土。这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念的关东原野,当时却已被日本侵略着强占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她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
沧丧的土地,因此,眷念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
这篇课文在艺术上体现了端木蕻良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那就是以倾诉似的语言表达激情。以富有力度与浓度的情感打动人心。
白桦林
马群
东北物产丰富,
地大物博。
煤块
高粱
黑土地
山雕
炽痛
嗥鸣
谰语
怪诞
亘古
默契
污秽
镐头
chì
háo
lán
dàn
gèn
qì
huì
gǎo
热烈而深切。
(野兽)大声嚎叫。
没有根据的话。
奇怪,古怪。
远古。
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肮脏的东西。
刨土用的工具。
炽痛
亘古
田垄
谰语
族系
污秽
默契
远古
热烈而深切
没有根据的话
田埂
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同类
1.双方意见虽没有明白说出来,却有一致的了解。2.相互有所谅解或秘密约定。
肮脏的东西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2.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
“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问题探究
从文章来看,这一誓言是作者对土地发出的。
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
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的一步步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这在修辞上叫“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一、认真阅读“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
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在这段话中列举了哪些东北
特有的景色、物产
2.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
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
得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
本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物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那么多吗?删去一半如何?
碧绿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煤块、赤色的足金、悠远的车铃等等;有必要,删去不好,因为这些都是关东大地的代表事物,代表着关东大地的特征,它可以使读者充分了解关东大地,感受关东大地的美丽富饶,也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
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的故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请举例说明。
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感情的冲击力。
文中哪些句子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类似句子可用换字比较法进行赏析理解,体会词语的表现作用
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作者那激奋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
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想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
“土壤的香气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秋天,银线似的······
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原意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存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
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
这句话里“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
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的浆液”。深层是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
问题探究
1、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
2、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3、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
4、反复手法的运用。
艺术特点
过去,多少劳动者为土地而进行了连绵不断的悲壮斗争!因为土地不仅是我们的生命资源,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独立自主的标志!
作者通过抒发对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的关东原野的眷念之情,表达“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充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文章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