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四川卷高考题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09年四川卷高考题解析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2-07 22:5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2009年四川卷高考语文解析湖南省炎陵县第一中学
吴洪波
2009年11月1日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D
A.遮蔽/弊端 囹圄/聆听 不屈不挠/饶有情趣
B.隽永/眷念 惊蛰/ 桎梏 喟然长叹/功亏一篑
C.侍候/吞噬 吉祥/捷径 溯流而上/夙兴夜寐
D.瓦砾/隶书 矗立/抽搐 锲而不舍/提纲挈领
【解析】A、bì/bì líng/ líng náo/ráo
B、juàn/juàn zhé/zhì kuì/kuì
C、shì/shì jí/jié sù/ sù
D、lì chù qiè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倍增 录像机 拾人牙慧 纷至踏来
B.备至 照像机 招聘启示 自作自受
C.赡养 钓鱼竿 意气用事 沧海一粟
D.观瞻 电线杆 黔驴计穷 姹紫嫣红
【答案】C
【解析】A、纷至沓来,B、招聘启事,
C、黔驴技穷。3【答案】D
【解析】A、牛刀小试 :比喻有大本领的人,先在小事情上略展才能。也比喻有能力的人刚开始工作就表现出才。(前后矛盾)B、侧目 :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易误解为尊敬。(褒贬误用)C、失之交臂:形容当面错过。(不符合语境)D、固然:<连>1.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2.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4【答案】C
【解析】A、结构杂糅,“就任于”中去掉“于”字,或去掉“教授”;B、偷换主语,“参加研制神州神舟七号飞船的全体科技工作者”放到“经过”之后去;D、搭配不当,“走访”与“三千千多公里路程”不能搭配。5. 对上文划线句子中“付出代价”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 各种耐药菌的快速传播现状令人担忧。
B 现在抗生素无法对付的细菌越来越多。
C 细菌耐药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增长速度很快。
D 细菌能从死亡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基因。
【解析】D项答非所问,不符合划线句子的语境。原文说的是“现代医学正在为它的成功付出代价”,D项“ 细菌能从死亡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基因”不属于“现代医学”范畴,不符合题干“付出代价”的指向。6【答案】A
【解析】B、以偏概全,文中第四段只是检测了近500种,但不能得出“每一个菌种对抗生素都有耐药性”。C、无中生有,文中说“细菌不仅在同种内,而且在不同的物种之间交换基因,甚至能够从已经死亡的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基因。”可见,即使杀死细菌,同样不能阻止耐药菌的传播。D、以偏概全,文中第五段说“欧盟决定从2006年1月起,全面禁止将抗生素作为牲畜生长促进剂。”并没有说要禁止各种抗生素。 7【答案】A
【解析】B、无中生有,文中说“有证据表明,耐药基因在从土壤到重危病人的旅途中,经过了许多次转移。”但并没有说明其耐药性会逐步下降。C、已然和未然混淆,文中说“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调查,人畜粪便是如何在耐抗生素基因的蔓延中起作用的。”也就是说,目前还不能通过这种方式来检测。D、以偏概全,抗生素滥用只是产生耐抗生素病菌的其中一个途径。“不会感染各种”说法绝对,“只要……就”强加条件。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B
A.气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 素:平素
B.讲章句、课文字而已 课:抄写
C.而革近世之不然者 革:改变
D.故其俗一而不杂 一:纯一
【解析】B项“课”:学习(注意上文的语境“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那些学者做老师“讲章句”,做学生“学习文字”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答案】B
A.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B.未及为而去//人非生而知之者
C.即因民钱作孔子庙//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
D.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问征人以前路
【解析】A. 副词,“才”/连词,“竟然”;B.连词, “就”;C.介词,“用”/连词, “于是、就”;D.连词,“来”,表目的/连词,表并列。10【答案】B
【考点】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解析】信息源在原文第二段:“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大意是“后世再无井田之法,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因为学校之衰败。”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4分)
【答案】(1)大概用来治理天下国家的人,不再都从学校中产生。
【解析】第(1)句注意“所以”为古今异义和“大抵”、“ 复”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不吾继”为宾语前置, “于是”“ 本” 等词的落实。(2)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6分)
【答案】我们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
【解析】注意“不吾继”为宾语前置, “于是”“ 本” 等词的落实。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2分)
【答案】(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解析】第一步,指出该字,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简要分析: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感情。(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解析】 思想感情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13【答案】(1)扈江蓠与辟芷兮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14、小说主人公称自己是“实习医院”,请谈谈它的意思和表达效果。(4分)
【答案】“实习医院”是主人公自认为百病缠身的形象表述,它运用比喻达到幽默的效果。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表现力
【解析】有效信息在文章第④、⑤段。赏析关键词要从含义、表现手法及其效果,有时还需要从结构上分析。考生作答时还要考虑全文的主旨。 15、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请概括回答。(4分)
【答案】以“想象”为线索,以心理活动描写为主要方式来展开故事情节。
【提示】思路1:从(由)…写到(引出)…,然后…,最后…,从而揭示(体现)…
思路2:引题——事例——拓展——反思
思路3:以“***”为线索,选取了那些材料来表现主旨。
思路4:作者构思文章的思路:时间、地点、逻辑[并列、递进(层层深入)、正反对照]、情感变化等16、这篇小说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8分)
【答案】这篇小说的细节描写使故事情节更加真实细腻,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其中“呆呆地发愣”写神态,“绝望”“伤感”写心理,这些描写重在刻画主人公的脆弱;“闭一只眼”“睁一只眼”“看伸长的舌头”写行为,突出他检查自身症候的专注与仔细,由此刻画了他的敏感与多疑。
【提示】 解题思路:判断手法,文中具体语句,表达效果。运用了……手法(技巧),表达了……(内容),有……效果。17、结合小说主旨,你怎样理解医生为“我”开出的“处方”?小说以“处方”作结有何妙处?(6分)
【答案】这“处方”是针对“我”敏感多疑的心病开出的“心药”,目的是劝慰我解除思想负担,轻松愉快地健康生活。小说以幽默的“处方”作结,巧妙地揭示了作品的主旨。
【提示】可从三方面考虑:内容上,表达了何意或揭示了何主题;结构上,铺垫照应等;用了何艺术手法,有何效果。答题时,结合具体文本,三点可 有所侧重。18、右边是一张汶川特大地震中抢运伤员的照片。这张照片震撼人心,请对此写几句简明得体、鲜明生动的话,表达你的颂扬之情。(100字以内)(6分)
【答案示例】说什么非亲非故?说什么生人熟人?你们肩上扛着垂危生命,垂危生命连着一颗颗滚烫的心。山高算个啥,翻过去!无路也要行,踩着乱石攀登!这就是大爱无疆,有什么谊比这更长?这就是舍己为人,有什么情比这更深?
【解析】解答时要扣住主题“对汶川特大地震中抢运伤员照片的颂扬之情”。语言要求流畅、鲜明、生动,富有文采。注意字数要求。 19、下面是一篇科技论文的摘要,根据其信息内容提取四个关键词。(4分)
本文针对直接法和二步法合成聚乳酸的共性,从单体纯度、催化剂选择到共沸脱水、微波辅助、超临界流体介质,以及到固相聚合、反应挤出、扩链等各个方面,对近年来聚乳酸合成研究的新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各种新方法、新技术的复合应用是提高聚乳酸分子量、降低其成本的关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聚乳酸;合成;新进展;复合应用
【考点】考查压缩语段
【解析】⑴看清题干要求,确定压缩方向(提取的是关键词语); ⑵ 辨明语段类型,确定主要信息:说明性语段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说明的目的或事物自身价值为主要信息。20、仿照下面这句话,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并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5分)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答案示例】悠悠白云中,隐约地横亘着一座座青山,有腼腆地躲进雾霭的,有大方地露出真容的;正如一把把直指苍穹的利剑,又如碧空中腾飞的巨龙,又如绵延不断的绿色屏障。【考点】考查句式的仿写
【解析】仿修辞,仿句式,仿内容。特别要题中照应和暗示性词语
【思路分析】注意题干要求;回应题中照应和暗示性词语;修辞手法要符合事理和情理;其中尤其要注意比喻的恰当性以及它与后面派生句子的搭配21、作文(60分)
请以“熟悉”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简析】作文题目“熟悉”,语言平实、颇具思想张力,立意空间大,如“熟能生巧”“熟悉使人有亲切感和安全感”“自以为熟悉的人和事,其实很陌生”“最熟悉的事物,往往是最不了解的”“熟悉可以变为陌生”“熟悉不等于了解”“熟悉需要一个过程”“熟悉的距离”“有时需要我们放弃熟悉的东西”“陌生可以变为熟悉”“熟悉使人焦灼和困苦”“熟悉往往被漠视”“我们熟悉明星的一切,却忘记了身边的人”“熟悉的东西正在离我们远去”“最不熟悉的恰好是自己”等等。对这个作文题目内涵的发掘和深化,学生甚至可运用逆向思维,倒弹琵琶出新意,可以形成“熟悉有时是一种可怕的习惯”“熟悉形成的思维定势束缚人”“不要觉得一切都熟悉,要走出生活的惯性,以求新的发现”的深刻立意,进而阐述“人们所熟悉的东西,有时又在束缚着人们”的道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