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小缆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我们的小缆车》是“运动和力”单元的起始课。本单元研究的是关于机械运动,即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的改变。在研究运动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的力,对力的研究贯穿单元始终。本单元最终指向的科学大概念是:改变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有动力作用其上。教材编写者从学生兴趣出发作为单元起始课同时,另外是想通过本课的学习,为后面深入的研究弹力、反冲力、摩擦力和力的测量等埋下伏笔,希望学生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初步感受到各种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我将教材开始时,利用图片展示几种车用不同动力来驱动的小车,回忆生活中见过的不同动力驱动的车,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需要力这个活动,改成出示小车,让学生根据经验说出让小车动起来有哪些方法,从而暴露学生前概念。第二部分是安装一个重力拉动的小车,并让小车顺利运动。通过分析让小车运动起来力的来源,引出重力概念。第三部分是研究拉力大小对小车运动的影响。1、测试刚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的最小的力;2、然后研究能小车能运动的情况下,拉力大小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二.学生分析
运动和力对五年级学生来说不是很陌生,让小缆车通过拉力运动起来,在平时的生活中,男孩子在平时就有安装和比赛各种小车的经验。因此对运动和力之间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玩得过程中也会得出相应的结论。对于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学生有基本的认识:要给物体施加力,但要认识到需施加一定的力才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这点学生在认识上是模糊的。为什么是一定的力才能引起物体运动状态对的改变将成为本设计的重点,可能是哪些力影响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2、说明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过程与方法:
完成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用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来证明观点的思维方法。
四.重 难 点
重点:知道一定的拉力才能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
难点:获取科学的实验数据,并能从多角度分析数据,获取科学证据。
五.器材准备
每组准备:实验用小车、棉线一根、回形针弯折的挂钩、铁垫圈若干、秒表,小车运动面(桌面)。教师准备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通过使小车运动起来这个活动引入。
1、出示一辆小车,学生想办法让小车动起来。
3.教师总结:使小车向前动起来需要外力的作用,这个力叫做动力。
思考如何使小车运动起来。并且描述或者上台展示方法。
通过让小车运动起来这个活动,让学生初步感有很多种方法可以使小车运动,但是使小车向前动起来需要外力的作用,这个力叫做动力。
(二)认识重力
1.组装小车:提供细绳和回形针,让学生尝试组装小缆车,并让小车动起来
2.找一组进行展示。
3.讨论回形针在这个装置中的作用。让学生感知是回形针受到向下的引力,然后拉绳子。绳子给小车一个向前的拉力。
1.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用绳子绑在小车上,将回形针挂在绳子上,使小车运动。
2.学生交流讨论绳绑的位置和绳子长度的要求。并且小车动起来需要一定大小的外力。
3.学生会思考,回答出由于受到地球吸引从而向下运动。
4.学生讨论,表达。
为后面的实验和引出拉力和重力做铺垫。
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感知力的方向对于物体运动方向的影响。
暴露学生的前概念。觉得地球引力就等于重力。得出重力概念。
让学生能够感知是垫圈的重力转变为绳子的拉力从而使小车运动的。小车的拉力和垫圈的重量有关系。为下面的实验做铺垫。
(三)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实验。
1.你们知道让你们的小车动起来最少需要多少个回形针吗?
2.为什么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一样,但是数据不一样呢?
3、再次测量让小车动起来最少需要多少个回形针。
2.小车动起来之后,继续增加回形针的数量数量,对小车运动有什么影响?
3.交流
1.学生动手做,看看需要最少需要多少回形针。并汇报
2.学生分析原因。为接下来实验做铺垫
2.观看微课。学习实验中应该注意什么。
3.学生完成实验并且记录实验数据。并且派代表汇报。
学会地形图中不同颜色的不同含义。
让学生明确实验原理。1用什么什么小车运动的快慢? 2如何表示拉力的大小?用什么方法表示拉力变大?
通过视频,指导学生实验操作。
记录和处理数据。讨论环节做铺垫。主要讨论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处理。
(四)课堂小结与检测
1.课堂练习与小结
巩固新知
七、板书设计
我们的小缆车
重力:竖直向下
让小车动起来 小车运动得快
(加一定的力) (加更大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