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单元检测与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2020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单元检测与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11 21:0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9—2020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单元检测与解析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下列表述与电文内容相关的是(  )
A.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C.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D.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2.1945年8月,柳亚子赠毛泽东诗云:“阔别羊城(今广州)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今重庆),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战尚休。”柳亚子所说“弥天大勇”是指毛泽东(  )
A.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领导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C.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 D.率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3.如图1945年毛泽东与蒋介石在重庆的合影。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到重庆谈判,主要是为了(  )
A.推迟内战爆发 B.争取和平民主,揭露蒋介石内战阴谋
C.争取更大利益 D.争取舆论支持
4.1945年9月,毛泽东幽默地说:“国共和谈,宛似两个人谈恋爱,总要论及婚娶。现在吾党有诚意,事情先成功一半。”毛泽东所说的“国共和谈”指的是(  )
A.国民党大 B.北平和谈 C.西安事变 D.重庆谈判
5.1946年蒋介石认为“时机已经成熟”,悍然发动内战。“时机已经成熟”不包括(  )
A.抗日战争的胜利提升了蒋介石的威望 B.利用谈判赢得了准备内战的时间
C.人民群众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 D.蒋介石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援助
6.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是在(  )
A.北伐战争时期 B.国共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7.著名作家朱自清在1946年写道:“中国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一般的人都挣扎的生活着。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都喘了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绘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的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声声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的太快了。”对朱自清所说的“变化”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国民党公然撕毁“双十协定”
B.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C.国民党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
D.1946年7月,闻一多、李公朴因抗议国民党内战行为,遭到特务暗杀
8.1946年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全面内战,进攻(  )解放区。
A.井冈山 B.山东 C.陕甘宁 D.中原
9.陈毅元帅在1947年5月作诗云:“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诗中描绘的孟良固战役(  )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B.打退了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C.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D.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在华东地区的主力
10.读如图,此图反映解放战争时期某一阶段的战争态势。这一阶段的特点是(  )
A.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 B.解放军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C.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D.国民党与共产党战略决战开始
11.某班同学围绕解放战争开展多主题探究学习,其中一组同学收集的资料如下,这组同学探究的主题应当是(  )
1947年3月 青化砭战役 1947年4月 羊马河战役
1947年5月 蟠龙战役 1947年8月 沙家店战役
A.长沙会战 B.徐州会战 C.百团大战 D.转战陕北
12.解放战争时期的一次军事行动被毛泽东形象地比喻为“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人敌人的胸膛”。下列关于此次军事行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军事行动指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将战争引向国统区 D.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13.刘邓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以破釜沉舟的决心,指挥部队冒着敌人的低空扫炸,突破敌人的阻击,以胜利者的姿态,转到新阶段的斗争中去。“新阶段”是指(  )
A.战略进攻阶段 B.乘胜追击阶段
C.战略决战阶段 D.战略防御阶段
14.“1947年7月至9月,解放战争形势起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即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导致这一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
A.重庆谈判 B.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
15.1948年12月,海伦县姚家屯隋海山一家获得政府分给的土地37.1亩。这主要得益于(  )
A.《天朝田亩制度》的制定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C.“双十协定”的签署 D.《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实施
16.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这些措施的实施(  )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表明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摧毁
C.使我国农村阶级关系得到改善 D.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17.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蒋介石将大批部队派往东北,结果便是令其中的47万人被消灭或被俘……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指挥不当,再一次导致了无可挽回的兵员损失。“47万人被消灭或被俘”指的是(  )
A.淮海战役 B.辽沈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8.1948年11月,在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人组成的总前委指挥下,华东解放军和中原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战场上发动了规模巨大的(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9.解放战争中,如图所示的战役胜利的意义在于(  )
A.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B.揭开解放战争战略进攻序幕
C.标志华北全境基本获得解放 D.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20.接受和平改编,使北平和平解放的国民党军队总司令是(  )
A.张灵甫 B.傅作义 C.李宗仁 D.蒋介石
21.如图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图可知,三大战役(  )
A.消灭了国民党的全部主力 B.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C.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D.解放了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
22.毛泽东生前写了不少诗词,每一首背后都有一件甚或数件中国现代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下列诗句,反映南京国民政府覆灭的是(  )
A.秋收时节暮云愁,霹苈一声暴动 B.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C.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D.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23.如图是苏皖九专署发给南通船工渡江支前的服务证。与此相关的历史事性是(  )
A.强渡乌江 B.淮海战役 C.解放南京 D.抗美援朝

24.如图是解放战争时期某战役示意图。这场战役(  )
A.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B.使北平和平解放
C.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 D.推翻了国民政府的统治
25.用直尺标记能直观地反映某个历史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的历程,下面的材料反映什么主题的历程(  )
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B.抗日战争的发展历程
C.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历程 D.国民大革命的主要历程
二.材料题(共4小题,满分50分,26、27每小题10分,28、29每小题15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现在抗日战争已经胜利结束,中国即将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当前时机极为重要。目前最迫切者,为保证国内和平,实施民主政治,巩固国内团结。国内政治上军事上所存在的各项迫切问题,应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加以合理解决,以期实现全国之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在重庆机场的讲话
(1)毛泽东是应谁之邀请来重庆?到重庆做什么?
(2)毛泽东认为“目前最迫切的问题”是什么?应该如何解决?
(3)为努力解决好以上问题,1945年毛泽东在谁的陪同下到重庆同国民党谈判?
(4)经过重庆谈判,国共双方代表最后签订了什么文件?
27.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气壮山河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史诗。
材料一 刚刚成立了六年的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这种考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一卷
材料二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通电全国,高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王栓林《中国现代史》上册
材料三 (解放战争期间)刘伯承说:“敌人是‘哑铃战略’,把两个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我们要砍断这个‘把’……一年来敌我悬殊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我们大胆地把敌人甩在后面,长驱直入地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二卷
(1)材料一“他们又继续战斗了”其中的第一次“战斗”是指哪件事情?简述该事件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哪一主张?这一主张促成的结果是什么?
(3)材料三“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是指哪一事件?简述其战略意义。
28.中国近代史上,不同的阶级都先后提出过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家则分寡,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
﹣﹣摘编自《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兄弟所最信的民生主义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三: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一年后,解放区有一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翻身后的农民积极参军,支援前线。
﹣﹣摘编自《复兴之路》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土地纲领是哪一革命运动颁布的?这一土地纲领的分配方式有什么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生主义在同盟会纲领中是如何表述的?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实现民生主义的具体方法?
(3)据材料三指出,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土地改革为哪场战争的迅速胜利提供了可靠保证?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不同阶级提出的土地纲领有何共同之处?
29.结合如图所示的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图
材料二:解放战争初期,毛泽东曾非常形象地比喻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图一的胜利有何意义?
(2)图二反映的是人民解放军进入哪座城市的情景?为了使这座古都的文物古迹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也使该城人民的生命财产免遭战火的破坏和损伤,率领国民党军队接受和平改编的将领是谁?
(3)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解放区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47年3月“国民党重点进攻”哪一解放区?带领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敌人这一进攻的是谁?
(5)材料二里的“插上一刀”的军事行动是指什么事件?其战略作用是什么?
2019—2020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单元检测参考解析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下列表述与电文内容相关的是(  )
A.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C.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D.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解】:据“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及所学知识可知,与电文内容相关的是重庆谈判。重庆谈判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蒋介石接连三次打电报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经过40多天的艰苦谈判,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使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故选:C。
2.1945年8月,柳亚子赠毛泽东诗云:“阔别羊城(今广州)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今重庆),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战尚休。”柳亚子所说“弥天大勇”是指毛泽东(  )
A.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领导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C.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 D.率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解】: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采取了假和平、真备战的策略,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戮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毛泽东在周恩来等陪同下,飞抵重庆谈判。这体现毛泽东的果敢与为了国家民族利益不顾个人安危的精神,所以诗人赞颂他“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战尚休。”
故选:C。
3.如图1945年毛泽东与蒋介石在重庆的合影。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到重庆谈判,主要是为了(  )
A.推迟内战爆发 B.争取和平民主,揭露蒋介石内战阴谋
C.争取更大利益 D.争取舆论支持
【解】:据1945年毛泽东与蒋介石在重庆的合影及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到重庆谈判,主要是为了争取和平民主,揭露蒋介石内战阴谋。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蒋介石接连三次打电报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经过40多天的艰苦谈判,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基础上,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但是,国民党始终不承认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故选:B。
4.1945年9月,毛泽东幽默地说:“国共和谈,宛似两个人谈恋爱,总要论及婚娶。现在吾党有诚意,事情先成功一半。”毛泽东所说的“国共和谈”指的是(  )
A.国民党大 B.北平和谈 C.西安事变 D.重庆谈判
【解】: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蒋介石接连三次打电报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经过40多天的艰苦谈判,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题干中毛泽东所说的“国共和谈”指的是重庆谈判。
故选:D。
5.1946年蒋介石认为“时机已经成熟”,悍然发动内战。“时机已经成熟”不包括(  )
A.抗日战争的胜利提升了蒋介石的威望 B.利用谈判赢得了准备内战的时间
C.人民群众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 D.蒋介石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援助
【解】: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美国的积极支持下,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和欺骗人民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商谈国内和平问题。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选项C人民群众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是错误的且符合题意。
故选:C。
6.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是在(  )
A.北伐战争时期 B.国共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解】: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是在解放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故选:D。
7.著名作家朱自清在1946年写道:“中国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一般的人都挣扎的生活着。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都喘了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绘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的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声声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的太快了。”对朱自清所说的“变化”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国民党公然撕毁“双十协定”
B.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C.国民党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
D.1946年7月,闻一多、李公朴因抗议国民党内战行为,遭到特务暗杀
【解】:依据材料中的“胜利到来”、“实现小康时代”、“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幻灭的太快”,依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要和平和民主,而随后的解放战争的爆发打破了全国人民的愿望。故ACD都是在解放战争的事件。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法商在1927年。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8.1946年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全面内战,进攻(  )解放区。
A.井冈山 B.山东 C.陕甘宁 D.中原
【解】: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国民党20多万人,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故选:D。
9.陈毅元帅在1947年5月作诗云:“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诗中描绘的孟良固战役(  )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B.打退了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C.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D.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在华东地区的主力
【解】:依据“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此诗写的是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战役,全歼国民党军整编74师3.2万余人,击毙敌中将师长张灵甫,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故选:B。
10.读如图,此图反映解放战争时期某一阶段的战争态势。这一阶段的特点是(  )
A.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 B.解放军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C.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D.国民党与共产党战略决战开始
【解】:孟良崮战役是国共内战期间,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在沂蒙山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运动战和阵地战相结合的重大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被完全消灭。这一战役,开创了在敌重兵密集并进的态势下,从敌阵线中央割歼其进攻主力的范例,是打破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和转变华东战局的关键一战,被陈毅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故孟良崮战役的意义是解放军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故选:B。
11.某班同学围绕解放战争开展多主题探究学习,其中一组同学收集的资料如下,这组同学探究的主题应当是
(  )
1947年3月 青化砭战役 1947年4月 羊马河战役
1947年5月 蟠龙战役 1947年8月 沙家店战役
A.长沙会战 B.徐州会战 C.百团大战 D.转战陕北
【解】:解放区军民经过半年多的自卫反击战,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羊马河战役、蟠龙战役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故选:D。
12.解放战争时期的一次军事行动被毛泽东形象地比喻为“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人敌人的胸膛”。下列关于此次军事行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军事行动指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将战争引向国统区 D.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解】: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牵制了国民党军队,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毛泽东对一次战略部署作了生动比喻: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两头力量强,还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故选项D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3.刘邓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以破釜沉舟的决心,指挥部队冒着敌人的低空扫炸,突破敌人的阻击,以胜利者的姿态,转到新阶段的斗争中去。“新阶段”是指(  )
A.战略进攻阶段 B.乘胜追击阶段
C.战略决战阶段 D.战略防御阶段
【解】:由题干信息判断是战略进攻阶段。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牵制了国民党军队,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故选:A。
14.“1947年7月至9月,解放战争形势起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即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导致这一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
A.重庆谈判 B.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
【解】:根据题干给出的“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大规模进攻。他们直插大别山地区,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其它各战区的人民解放军也转入进攻。
故选:B。
15.1948年12月,海伦县姚家屯隋海山一家获得政府分给的土地37.1亩。这主要得益于(  )
A.《天朝田亩制度》的制定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C.“双十协定”的签署 D.《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实施
【解】:由题干材料判断得益于《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实施。194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步骤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大批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实行“耕者有其田”土地政策,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区有1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后的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成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保证。D符合题意。
故选:D。
16.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这些措施的实施(  )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表明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摧毁
C.使我国农村阶级关系得到改善 D.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解】: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随后,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解放战争时期,颁布了土地政策,实行了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获得了土地,他们积极支持解放战争,为解放战争提供了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7.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蒋介石将大批部队派往东北,结果便是令其中的47万人被消灭或被俘……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指挥不当,再一次导致了无可挽回的兵员损失。“47万人被消灭或被俘”指的是(  )
A.淮海战役 B.辽沈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解】: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蒋介石将大批部队派往东北,结果便是令其中的47万人被消灭或被俘……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指挥不当,再一次导致了无可挽回的兵员损失。“47万人被消灭或被俘”指的是辽沈战役。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军委命令林彪、罗荣桓率东北人民解放军率先发起了辽沈战役。解放军迅速攻占锦州,关上了国民党军队进出东北的大门,形成关门打狗之势。随后,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军队部分起义,其余投诚,长春宣告和平解放。之后东北解放军主力,拿下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这次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47万余人,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开始取得数量上的优势。
故选:B。
18.1948年11月,在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人组成的总前委指挥下,华东解放军和中原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战场上发动了规模巨大的(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解】:1948年11月,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指挥下,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的战役是淮海战役。1948年11月,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统一指挥下,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发起了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在碾庄、双堆集和陈官庄歼灭了大量敌军。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了基础。B符合题意。
故选:B。
19.解放战争中,如图所示的战役胜利的意义在于(  )
A.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B.揭开解放战争战略进攻序幕
C.标志华北全境基本获得解放 D.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解】: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中,图所示的战役是淮海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故选:A。
20.接受和平改编,使北平和平解放的国民党军队总司令是(  )
A.张灵甫 B.傅作义 C.李宗仁 D.蒋介石
【解】:在平津战役中,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傅作义率领北平的国民党军队接受了和平改编,使北平和平解放,保存了古都的历史文物。接受和平改编,使北平和平解放的国民党军队总司令是傅作义。
故选:B。
21.如图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图可知,三大战役(  )
A.消灭了国民党的全部主力 B.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C.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D.解放了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
【解】: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军委命令林彪、罗荣桓率东北人民解放军率先发起了辽沈战役。解放军迅速攻占锦州,关上了国民党军队进出东北的大门,形成关门打狗之势。随后,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军队部分起义,其余投诚,长春宣告和平解放。之后东北解放军主力,拿下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1948年11月,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统一指挥下,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发起了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先解放徐州,又在河南东部全歼敌军。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了基础。1948年11月,东北解放军又挥师入关与华北解放军合力在林彪、罗荣桓、聂荣臻领导下进行平津战役,1949年1月,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的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保护了北平这座驰名世界的文化古城免遭战争破坏,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故三大战役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故选:B。
22.毛泽东生前写了不少诗词,每一首背后都有一件甚或数件中国现代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下列诗句,反映南京国民政府覆灭的是(  )
A.秋收时节暮云愁,霹苈一声暴动 B.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C.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D.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解放战争的准确识记。“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里的钟山指的就是南京,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解放了南京。
故选:D。
23.如图是苏皖九专署发给南通船工渡江支前的服务证。与此相关的历史事性是(  )
A.强渡乌江 B.淮海战役 C.解放南京 D.抗美援朝
【解】:据图片上的时间“民国三十八年”可知,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渡江战役的命令,在长江北岸严阵以待的百万雄师,从西起江西湖口,东到江苏江阴500多千米的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故选:C。
24.如图是解放战争时期某战役示意图。这场战役(  )
A.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B.使北平和平解放
C.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 D.推翻了国民政府的统治
【解】: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渡江战役的命令,在长江北岸严阵以待的百万雄师,从西起江西湖口,东到江苏江阴500多千米的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故选:D。
25.用直尺标记能直观地反映某个历史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的历程,下面的材料反映什么主题的历程(  )
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B.抗日战争的发展历程
C.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历程 D.国民大革命的主要历程
【解】: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是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历程。1946年6月,国民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军粉碎全面进攻后,国民党军队开始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和陕甘宁解放区,进攻陕甘宁解放区时党中央“转战陕北”粉碎了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国民党进攻山东解放区时,人民解放军通过孟良崮战役粉碎了对山东的重点进攻,1947年8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连续组织了与国民党主力战略决战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了国民党军在东北、华北和华东战场上的主力;解放战争第四年,人民解放军1949年4月发起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
故选:C。
二.材料题(共4小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现在抗日战争已经胜利结束,中国即将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当前时机极为重要。目前最迫切者,为保证国内和平,实施民主政治,巩固国内团结。国内政治上军事上所存在的各项迫切问题,应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加以合理解决,以期实现全国之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在重庆机场的讲话
(1)毛泽东是应谁之邀请来重庆?到重庆做什么?
(2)毛泽东认为“目前最迫切的问题”是什么?应该如何解决?
(3)为努力解决好以上问题,1945年毛泽东在谁的陪同下到重庆同国民党谈判?
(4)经过重庆谈判,国共双方代表最后签订了什么文件?
【解】:(1)毛泽东是应蒋介石之邀请来重庆。到重庆参加重庆谈判,为争取和平、民主努力。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美国的积极支持下,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但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蒋介石接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内和平问题。
(2)毛泽东认为“目前最迫切的问题”是保证国内和平。应该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合理解决。
(3)为努力解决好以上问题,1945年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的陪同下到重庆同国民党谈判。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蒋介石接连三次打电报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经过40多天的艰苦谈判,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基础上,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但是,国民党始终不承认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4)经过重庆谈判,国共双方代表最后签订了《双十协定》。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蒋介石接连三次打电报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经过40多天的艰苦谈判,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基础上,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但是,国民党始终不承认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故答案为:(1)蒋介石。参加重庆谈判,为争取和平、民主努力。
(2)保证国内和平。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合理解决。
(3)周恩来、王若飞。
(4)双十协定。
27.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气壮山河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史诗。
材料一 刚刚成立了六年的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这种考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一卷
材料二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通电全国,高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王栓林《中国现代史》上册
材料三 (解放战争期间)刘伯承说:“敌人是‘哑铃战略’,把两个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我们要砍断这个‘把’……一年来敌我悬殊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我们大胆地把敌人甩在后面,长驱直入地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二卷
(1)材料一“他们又继续战斗了”其中的第一次“战斗”是指哪件事情?简述该事件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哪一主张?这一主张促成的结果是什么?
(3)材料三“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是指哪一事件?简述其战略意义。
【解】:(1)由材料一“他们又继续战斗了”其中的第一次“战斗”是指南昌起义。面对国民党的白色恐怖,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等领导了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支军队。
(2)据“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实行全民族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中共抗日通电)”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在日本发动对中国侵略时期,中共发表的抗日通电。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抗战。该核心主张的实施促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正式开始,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
(3)由材料材料三“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可知,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反攻。
故答案为:(1)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支军队。
(2)全民族抗战;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
(3)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反攻。
28.中国近代史上,不同的阶级都先后提出过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家则分寡,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
﹣﹣摘编自《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兄弟所最信的民生主义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三: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一年后,解放区有一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翻身后的农民积极参军,支援前线。
﹣﹣摘编自《复兴之路》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土地纲领是哪一革命运动颁布的?这一土地纲领的分配方式有什么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生主义在同盟会纲领中是如何表述的?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实现民生主义的具体方法?
(3)据材料三指出,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土地改革为哪场战争的迅速胜利提供了可靠保证?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不同阶级提出的土地纲领有何共同之处?
【解】:(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土地纲领是太平天国运动颁布的。这一土地纲领的分配方式具有平均分配的特点。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但是,《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也没实行。
(2)据所学知识可知,民生主义在同盟会纲领中表述为平均地权。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发刊词中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其中“民生主义”就是通过改革土地制度,解脱劳动者的贫困,做到“家给人足”,从而解决土地问题。据材料二“兄弟所最信的民生主义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可知,核定地价是孙中山实现民生主义的具体方法。
(3)据材料三“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可知,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目标是耕者有其田。土地改革为解放战争的迅速胜利提供了可靠保证。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随后,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4)综合上述材料可知,近代不同阶级提出的土地纲领的目的都是使农民拥有土地。
故答案为:(1)太平天国运动;平均分配。 (2)平均地权;核定地价。
(3)耕者有其田;解放战争。 (4)目的都是使农民拥有土地。
29.结合如图所示的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图
材料二:解放战争初期,毛泽东曾非常形象地比喻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图一的胜利有何意义?
(2)图二反映的是人民解放军进入哪座城市的情景?为了使这座古都的文物古迹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也使该城人民的生命财产免遭战火的破坏和损伤,率领国民党军队接受和平改编的将领是谁?
(3)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解放区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47年3月“国民党重点进攻”哪一解放区?带领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敌人这一进攻的是谁?
(5)材料二里的“插上一刀”的军事行动是指什么事件?其战略作用是什么?
【解】:(1)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三大战役中,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2)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反映的是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的情景;为了使这座古都的文物古迹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也使该城人民的生命财产免遭战火的破坏和损伤,率领国民党军队接受和平改编的将领是傅作义。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国民党发动了对中原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解放区开始。
(4)根据材料二“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47年3月“国民党重点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彭德怀带领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敌人这一进攻。
(5)据材料并就剩下,材料二里的“插上一刀”的军事行动是指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故答案为:(1)三大战役中,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2)北平。傅作义。
(3)国民党发动了对中原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4)陕甘宁解放区。彭德怀。
(5)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