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0 古代诗歌五首(5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2020学年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0 古代诗歌五首(5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12 14:54: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9张PPT。教学课件
语文 七年级下册 RJ
第五单元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唐 陈子昂 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走近作者陈子昂生平 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 官场上的潮起潮落 陈子昂二十四岁进士及第,在政治上拥护武则天。他在二十九岁时曾向武则天上书《答制问事八条》,主张轻刑罚、用贤才、纳谏士、赏功勇、减徭役,提出了许多符合百姓愿望的主张。但武则天当时忙于称帝改制,有自己一套施政方针,不但没有重视陈子昂这个文学小臣的意见,反嫌他上疏议政太过多事,罢了他的职。官场上的潮起潮落 几年之后陈子昂重新出仕,又因曾随左仆射乔知之北征并结为密友,牵连进乔知之一案,陷于狱中。出狱后在洛阳任右拾遗(拾遗:以谏为职的官员称作谏官,又形象地被称作言官,但言官亦指监察官员。类似于谏议大夫、补阙、正言、司谏之类的官员,专挑皇帝的毛病)。 当时东北边境上住着契丹人,虽然势力并不强大,却是潜在威胁。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镇守东北的松藩总督李尽忠背叛朝廷,企图割据,契丹人便乘机举兵南侵,连陷幽、冀、营三州。通天元年,武则天选派了一个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草包军事统帅武攸宜领兵北伐,陈子昂也随军北上,任参知军事。但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才一接敌,便大败亏输,先锋王孝杰全军覆灭。陈子昂屡献破敌策,武攸宜概不理睬。而敌人来势汹汹,不容坐视;陈子昂便请分军万人为前锋,以阻敌势。武攸宜这次不但不采纳他的意见,还将他降职处分。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子昂偶尔登上了幽州台,放眼河山,极目苍莽,便有了纵临千载、旷视四海的无穷感慨。 写作背景关于幽州台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幽州台又名“蓟北楼”。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1、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2、怆然:悲伤,凄恻。
3、涕:古时指眼泪。
4、前:向前看
5 、念:想到 登幽州台歌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赏析一这首诗用的是辞赋体(桐城辞赋体,是指中国桐城赋派作家群创造出来的当代辞赋的新的文学属种)。体式的古朴、文辞的凝重与情调的慷慨悲愤、意境的雄浑深远相得益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赏析二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这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期待来者,感慨自己怀才不遇。正如后人所作《陈公旌德碑》云:"道可以济天下,而命不通于天下;才可以致尧舜,而运不合于尧舜"。 赏析三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赏析四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1.“怆然而涕下”写出了什么?
  答:(神态描写)形象逼真的描写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2.“独”有什么作用?
  答: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和悲愤。
3.赏析第一句和第二句诗。
  答:从时间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做铺垫。
4.诗人的形象是什么?
  答: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的形象。 体会
1. 意境:天地人三位一体,创造出辽阔幽远,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
2. 本诗情感: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
3. 深刻典型社会意义: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那些品行端正,富有治国才能的知识分子,处处遭受打击的现实,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独悲愤的心情。
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品味鉴赏诗歌朗诵拓展延伸望 岳 — 杜甫“望”是远远地看。
“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题目解说 泰山 泰山,又称岱山,岱宗,是我国五岳中的东岳,位居五岳之首,在山东省泰安市以北。“旭日东升”、“晚霞西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为泰山四大奇观。而登泰山观日出,是古今游人最感兴趣的事。 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名人宗师,都对泰山仰慕备至。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传为佳话,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成千古绝唱。历代赞颂泰山的诗词、歌赋多达一千余首。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杜少陵。自唐以来,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称为“诗圣”。杜 甫
(712年—770年)主要代表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 望》
“三吏”: 《新安吏》
《潼关吏》
《石壕吏》
“三别”: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这首诗歌写于736年,属于杜甫创作历程中的漫游时期。20岁后,诗人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写作背景 望岳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这里,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这是借齐鲁两地距离之广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峻的形象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以昏晓分割,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表现了诗人对大好河山无限眷恋和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诗人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这首诗也告诉我们,一个人要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全诗围绕“望”字,由远而近,由大到小,由望岳到想像将来登岳的情景。
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及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作业: 背诵,默写全诗。课堂小结有关“泰山”的诗句与“泰山”有关的成语、俗语人心齐,泰山移
有眼不识泰山
重如泰山
老泰山
泰山北斗
一叶幛目,不见泰山
泰山压顶不弯腰
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人心齐,泰山移
有眼不识泰山
重如泰山
老泰山
泰山北斗
一叶幛目,不见泰山
泰山压顶不弯腰
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登飞来峰王安石1、选自《王临川集》2、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走近作者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现在山东诸城)飞来,故名。朗读(1)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2)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3) 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4)缘 :因为。
(5)眼:视线。
(6)塔:铁塔。
(7)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词语解释译文:
飞来峰上耸立着高高的宝塔,
我听见鸡叫便看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
浅析: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
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2、谈谈你对后两句诗的理解。 释义:不怕被漂浮的云彩遮挡住双眼,只是因为自己处在(山)的最高处。
哲理:只有站的高才能望得远。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所羁绊。
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思考1、《登飞来峰》前,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自七十年代以来,中美两国关系总地来说是向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的,但也不时地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干扰。江主席两次引用王安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旨在中美双方要站得高,看得远,把握住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着眼于两国关系大局,着眼于世界大局、着眼于把一个繁荣、稳定、和平的世界带入二十一世纪。理解默写游山西村陆游作者及创作背景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今浙江绍兴)。南宋著名诗人。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传世。
他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诗人心中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这首诗作于次年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居山阴镜湖之三山村。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游 山 西 村(七言律诗)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朗读节奏疏通诗歌大意游山西村
[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豚:小猪,指猪肉。 浑浊趁着月明来闲游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 译诗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所酿的酒浑浊,在丰收之年有丰足的菜肴款待客人。
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
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一路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村民们穿戴简朴,古代的风气仍然保存。
从今以后如果还能趁着月明来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门。 理解诗歌意境
思考探究三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原: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
新: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好客、热情、淳朴的人情里,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之情。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无路可行间,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这是动中即景,写出曲折多变的景色。“山重水复”见地形复杂,显出所经山水之无穷变化。一个“疑”字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又一村”则写出自己的欣喜之情。这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名句赏析练一练写一写你所见到的农村景象,或根据以下图片,进行描写。小结“春无鸟声,夏无蝉声,秋无虫声,冬无雷声,因为四季都有马达轰鸣。”这句话深深道出了都市的无奈,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只都市侯鸟都重返田园,但请我们在心底常常忆起“农家、山水、腊酒、春社、鸡豚、桑麻、重阳……”,常常哼唱《乡间的小路》,常常吟咏《游山西村》、《过故人庄》,也许它会洗去烦躁、郁闷,让我们的心灵保持一种宁静与旷达。?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纪念馆北 京浙 江走近作者浩荡离愁白日斜以“浩荡”二字,极为凝练地写出离愁的深广。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种种情怀“白日斜”三字一笔勾勒景物,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吟鞭东指即天涯离京标志着龚自珍政治生涯的终结离愁别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一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对国家民族的那
份执著的忠忱。不甘于沉沦,为国
家民族贡献力量。主题意义牺牲自己,培养后人的无私奉献精神“落红”的形象,就成了
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