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达标检测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语言基础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咨询 龇牙 锱铢 吹毛求疵 孜孜不倦
B.媲美 庇护 譬喻 穷乡僻壤 开天辟地
C.贿赂 山麓 露面 称雄绿林 饥肠辘辘
D.废墟 戌时 赶圩 嘘寒问暖 长吁短叹
解析:A.“疵”读cī,其他读zī;B.“庇”读bì,其他读pì;C.“露”读lòu,其他读lù。
答案:D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申述 抓辫子 一诺千斤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B.贸然 救世主 指手画脚 学富五车,材高八斗
C.凑合 自画像 俯首帖耳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D.就范 终生制 阴谋诡计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解析:A项,“一诺千斤”应为“一诺千金”;B项,“材高八斗”应为“才高八斗”;D项,“终生制”应为“终身制”。
答案:C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兵刃既接 ②兵不厌诈
B.①风雨兴焉 ②百废俱兴
C.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②蒙故业,因遗策
D.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②狐假虎威
解析:均是“借助”。A项,①兵器,②兵法;B项,①兴起,②兴办;C项,①丢失、遗失,②过去的。
答案:D
4.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活用和例句相同的是( )
例句:然而不王者
A.王无罪岁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吞二周而亡诸侯
D.吾从而师之
解析:和例句一样都是名词用作动词。B项是名词用作状语,C项是使动用法,D项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A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B.北收要害之郡
C.师不必贤于弟子
D.宽厚而爱人
解析:A项,古义:寄居存身。今义:把思想感情放在具体人身上或事物上。C项,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D项,古义:爱惜人民。今义:丈夫或妻子;恋爱中的男女一方。
答案:B
6.下面各句的句式和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未之有也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D.非我也,岁也
解析:A项是宾语前置句,其他都是判断句。
答案:A
二、阅读理解题(42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1题。(20分,选择题每题3分)
孟轲受业于子思,既通,游于诸侯,所言皆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然终不屈道趣舍,枉尺以直寻。尝仕于齐,位至卿,后不能用。孟子去齐,尹士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禄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①,是何濡滞也?”轲曰:“夫尹士乌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诸。王如改之,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鲁平公驾,将见孟子,嬖人臧仓谓曰:“何哉,君所谓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乐正子②曰:“克告于君,君将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之所能也。吾不遇于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又绝粮于邹、薛,困殆甚,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仲尼之意,作书中外十一篇,以为“圣王不作,诸侯恣行,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于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也。吾为此惧,闲先王之道,距杨、墨,放淫辞,正人心,熄邪说,以承三圣者。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梁惠王复聘之,以为上卿。
(东汉·庆劭《风俗通义·穷通》)
注:①昼:齐国邑名。②乐正子:即乐正克,孟子弟子,当时在鲁国做官。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嬖人有臧仓者沮君 宠幸
B.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陷害
C.闲先王之道 捍卫
D.距杨、墨,放淫辞 抵制
解析:诬,欺骗。
答案:B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解析:A.以,介词,表原因,因为,以便/连词,表目的,用来;B.而,连词,表修饰关系/连词,表递进,而且;C.于,介词,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向/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在;D.则,均为连词,表承接关系,相当于“就”。
答案:D
9.下列选项中分别表现孟子在宣扬孔子学说过程中的“穷”与“通”的一组是(3分)( )
A.绝粮于邹、薛 不屈道趣舍,枉尺以直寻
B.所言皆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梁惠王复聘之,以为上卿
C.受业于子思 尝仕于齐,位至卿
D.鲁平公驾,将见孟子 识其不可,然且至
答案:B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尹士认为,孟子不远千里来见齐王,如果不是不明智,就是为谋求个人利禄,离开齐国时在昼“三宿而后出”,这也太迟缓了。
B.孟子在昼“三宿而后出”,是因为他相信如果多停留几天,齐王就可能回心转意请他回去,可等到齐王改变态度,他已经不便在昼再停留下去了。
C.孟子游说诸侯的途中,在遭“绝粮”的困厄时依然发愤著述,为《诗》《书》等作序,最后终于被梁惠王聘为上卿。
D.孟子认为,杨朱、墨翟的学说不破除,就会阻止仁义施行,杨墨将会率领野兽吃人,并导致人们相互残杀的局面。
解析:B.无中生有,强加因果。齐王并“没有改变态度”,孟子离开了昼邑,齐王也没有派人追他回去;C.“在遭‘绝粮’的困厄时依然发愤著述”错,“为《诗》《书》等作序”是其返回后的行为;D.“率兽”,像野兽一样;“导致人们相互残杀的局面”的原因有二:一是不破除杨朱墨学说,二是不发扬孔子学说。
答案:A
11.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8分)
(1)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不遇于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注意宾语前置“不予追”。(2)“遇”译为“赏识”。
答案:(1)我离开了昼邑,齐王并没有(派人)追我回去,我这才有了要回去的强烈想法。
(2)我不能被鲁侯赏识,是天意啊。姓臧的小子怎能使我不被鲁侯赏识呢?
【参考译文】
孟子在子思门下接受学业,明通义理后,在诸侯间游说,他所讲的都被认为迂腐高远不切实际,但他始终不委曲求全,屈缩一尺以便伸展八尺。他曾经在齐国做官,做到卿这一职位,后来不被重用。孟子离开齐国,尹士说:“不知道齐王不能成为商汤、周武王那样的君主,这是不明智;知道齐王不可能,然而还是到齐国来,那就是为谋求利禄。不远千里地来见齐王,因为不受齐王赏识所以离开,但却在昼邑住了三夜后才走,这是多么迟缓啊?”孟子说:“那尹士怎么会懂得我(的想法)呢!千里迢迢来见齐王,这是我自己愿意的;不受齐王赏识而离开,难道是我愿意的吗!我是不得已啊。我住了三夜才离开昼邑,在我心里还认为是太快了,(我心想)齐王或许会改变态度,齐王如果改变了态度,那一定会让我回去。(等到)离开了昼邑,齐王没有(派人)追我回去,我这才有了要回去的强烈想法。”
鲁平公准备好车马,将要去会见孟子,他所宠幸的近臣臧仓说:“这为的是什么呢,您为何要先屈驾去拜访一个普通人呢?难道认为他有贤德吗?”乐正子(对孟子)说:“我告诉过国君,他打算来见您的,宠臣中有个叫臧仓的阻止他,所以国君最终没有来。”孟子说:“要办一件事,可能有人会促使它办成;不办,可能有人会阻挠它。能不能办成事,不是人力能够决定的。我不能被鲁君赏识,是天意啊。姓臧的小子怎能使我不被鲁君赏识呢?”
孟子又曾经在邹、薛二地断炊,非常困窘,返回后跟弟子万章等人为《诗经》《尚书》作序,阐释孔子的学说,著成(《孟子》)一书,其中内外篇共十一篇,认为“圣王不出现,诸侯横行霸道,在野人士横加议论,杨朱、墨翟的言论充斥天下,以致世上的言论不是属于杨朱一派便是属于墨翟一派。杨朱主张一切为自己,是无视君王;墨家主张兼爱,是无视父亲;目无父亲,目无君王,就是禽兽。杨墨的学说不破除,孔子的学说不发扬,这是用邪说来欺罔民众、遏止仁义。仁义被遏止,就像野兽吃人,人们将会相互残杀。我为此感到忧虑,所以捍卫先圣的准则,抵制杨墨的学说,批驳错误的言论,端正人心,破除邪说,来继承夏禹、周公、孔子这三位圣人的事业。我难道喜好辩论吗?我是不得已啊!”梁惠王又聘请他,任命他为上卿。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6题。(22分)
秦有尊卢沙者,善夸谈,居之不疑。秦人笑之,尊卢沙曰:“勿予笑也,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翩翩然南。迨至楚境上,关吏絷之。尊卢沙曰:“慎毋絷我,我来为楚王师。”关吏送诸朝。大夫置馆之,问曰:“先生不鄙夷敝邑,不远千里,将康我楚邦。承颜色日浅,未敢敷布腹心;他不敢有请,姑闻师楚之意何如?”尊卢沙怒曰:“是非子所知!”大夫不得其情,进于上卿瑕,瑕客之,问之如大夫。尊卢沙愈怒,欲辞去。瑕恐获罪于王,亟言之。
王趣见,未至,使者三四往。及见,长揖不拜,呼楚王谓曰:“楚国东有吴越,西有秦,北有齐与晋,皆虎视不瞑。臣近道出晋郊,闻晋约诸侯图楚,刑白牲,列珠盘玉敦,歃血以盟曰:‘不祸楚国,无相见也!’且投璧祭河欲渡,王尚得奠枕而寝耶?”楚王起问计,尊卢沙指天曰:“使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日!”王曰:“然。敢问何先?”尊卢沙曰:“是不可以空言白也。”王曰:“然。”即命为卿。
居三月,无异者。已而晋侯帅诸侯之师至,王恐甚,召尊卢沙却之。尊卢沙瞠目视,不对,迫之言,及曰:“晋师锐甚,为王上计,莫如割地与之平耳。”王怒,囚之三年,劓而纵之。尊卢沙谓人曰:“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贾祸。”终身不言。欲言,扪鼻即止。
君子曰:战国之时,士多大言无当,盖往往藉是以谋利禄。尊卢沙亦其一人也。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历考往事,矫虚以诳人,未有令后者也。然则尊卢沙之劓,非不幸也,宜也。
(选自宋濂《燕书四十首》)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迨至楚境上,关吏絷之 迨,等到。
B.王趣见 趣:通“趋”,奔赴。
C.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贾祸 贾:招致,招引。
D.矫虚以诳人 诳:欺骗。
解析:趣:催促。
答案:B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解析:A.于,从;被;B.且,并且;C.其,其中;那些;D.为,替;为了。
答案:B
14.下列各项编为四组,都表现尊卢沙“大言”的一项是(3分)( )
①吾将说楚王以王国之术
②慎毋絷我,我来为楚王师
③不祸楚国,无相见也
④使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日
⑤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耳
⑥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贾祸
A.①②③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①②④
解析:③晋和诸侯的图谋。⑤尊卢沙在情势逼迫下的所谓对策,只是无奈的敷衍。⑥尊卢沙惨痛的教训。
答案:D
15.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用寓言手法抨击了那种不学无术、以夸夸其谈混世的不良风气,很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也足以让后人鉴戒。
B.作者写到了楚国关吏、大夫、上卿受骗上当,都带着符合他们身份而各有顾忌的心态,显示了驾驭叙事技巧的娴熟功力和把握笔下人物心理的准确性和分寸感。
C.本文行文简洁清晰,不蔓不枝,描摹人物细腻传神,生动形象,很有艺术感染力。
D.尊卢沙受了三年的牢狱之灾,且被割了鼻子释放后,才有所觉悟,“欲言,扪鼻即止”的描写,看似幽默,实则包含了作者的沉痛之心。
解析:“沉痛之心”有误,作者更多的是调侃和讽刺。
答案:D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生不鄙夷敝邑,不远千里,将康我楚邦。(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而晋侯帅诸侯之师至,王恐甚,召尊卢沙却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注意“鄙夷”“远”“康”三个词语的翻译。(2)注意“已而”“帅”“却”词语的翻译。(3)注意“使”“售”“妄”“败”词语的翻译。
答案:(1)先生不小看我们这偏远的国家,不以千里为远,将使我们的楚国强盛。
(2)不久,晋侯率领诸侯的军队到了楚国国境,楚王害怕极了,召见尊卢沙让他定退敌的计策。
(3)如果晋国军队不是很快就到达,或许他还能稍稍施展一下他吹牛的本领;而他没有过多少时候就败露,这也是很不幸的了!
【参考译文】
秦国有个叫尊卢沙的人,喜欢说大话,时间一久他自己也深信不疑了。秦国人嘲笑他,尊卢沙说:“不要嘲笑我,我将要去向楚王陈说使国家强盛的方法。”于是飘然自得地往南方的楚国去了。等他到了楚国的边境,楚国守卫的官吏拘捕了他。尊卢沙说:“你们小心一些,别抓我,我是来给楚王当老师的。”守边的官吏把他送到朝廷,大夫安置他住进宾馆,问他:“先生不小看我们这偏远的国家,不以千里为远,将使我们的楚国强盛。和您接触的时间不长,不敢倾说心里话,其他的事情不敢多问,暂且想听听你打算怎样做楚王的老师?”尊卢沙大怒地说:“这不是你能知道的!”大夫没法知道尊卢沙的底细,只好把他送到上卿瑕那里,瑕以宾客的礼节接待他,也像大夫那样询问他。尊卢沙更加愤怒,作出要离开的样子。瑕害怕楚王怪罪,立刻向楚王报告。
楚王催促尊卢沙来见,尊卢沙没到,使者已跑去请了三四趟。等到见了楚王,尊卢沙只是拱拱手而不跪拜,招呼着楚王对他说:“楚国东面有吴国和越国,西面有秦国,北面有齐国和晋国,都虎视眈眈地盯着楚国不放松。我新近路过晋国边境,听说晋国约集诸侯准备进攻楚国,他们宰了白马,排列起珠盘玉敦,歃血结盟说:‘不灭了楚国,发誓不相见!’并把璧玉投入河中祭祀河神,准备渡河。大王你还能安枕大睡吗?”楚王站起来问对策,尊卢沙指着天发誓说:“让我尊卢沙为卿,楚国如果不强盛,有这太阳为证!”楚王说:“好的,那么请问先该做哪一件事?”尊卢沙说:“这不能空口说白话。”楚王说:“好吧。”立刻任命他为卿。
过了三个月,没有异常情况。不久,晋侯率领诸侯的军队到了楚国国境,楚王害怕极了,召见尊卢沙让他定退敌的计策。尊卢沙瞪着大眼回答不出来。逼着他说,他才说:“晋国的军队勇猛极了,我替大王着想,最上等的办法,不如割地给晋国同他们讲和。”楚王愤怒极了,把他关了三年,割掉他的鼻子后放走了他。
尊卢沙对人说:“我从今以后才知道说大话是会招祸的。”于是他终身不讲大话,刚想讲,一摸摸不到鼻子立即住口。
有学问的人说:战国时,读书人大都喜欢说不着边际的大话,大概都是想通过说大话来求得富贵。尊卢沙也就是其中的一个。如果晋国军队不是很快就到达,或许他还能稍稍施展一下他吹牛的本领;而他没有过多少时候就败露,这也是很不幸的了!一一考察往事,凡是故弄玄虚欺骗人的,都不会有好结果。这样看来,尊卢沙被割掉鼻子,并非不幸,而是理所当然的事。
三、写作题(4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三只小鸟一起出生,一起长大,一起从巢里飞出去寻找成家立业的位置。当它们飞到一座小山上时,一只鸟一看到眼前的牛羊鸡鸭,就满足地落在了一棵树上。另两只小鸟继续飞行。当它们飞到五彩斑斓的云彩上时,一只小鸟为自己能飞上云端陶醉了。另一只小鸟难过地说:我坚信一定还有更高的境界。于是它振翅翱翔,向着九霄、向着太阳,执著地飞去……最后,落在树上的成了麻雀,落在云端的成了大雁,飞向太阳的成了雄鹰。
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要求:(1)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2)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3)不少于800字。
作文思路:什么是“追求”?每个人的目标、价值观不同,决定了你的追求的不同。有人追求功名,有人追求幸福,有人追求快乐,有人追求奉献,有人追求享受,有人追求上大学,有人追求好工作,有人追求读好书,等等。当然,我们所追求的应该是尽可能寻找或者选择自己认为对的或是有意义的或是能让你感觉快乐的事去做。
提炼写作感点。每个人阅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或一个小故事,都会有自己的感受,而能够从中提炼出独到的见解的,即著名作家王蒙所说的,“亏他想得出来”,那便是赢人颔首的“感点”了。因此,感受着美,体验着美,享受着美,创造着美,是我们作文的真谛。罗丹曾经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么,如何提炼本文的感点呢?可从阅读材料中,整体认识它表述的目的、主旨。例如,从写作引子材料的第一句话,“人应该有所追求”,我们便会联想到,其实一个人浑浑噩噩地生存的不多,绝大多数是在追求中度过的。当然,追求的目的不同罢了。再从作家的话语中学会迁移感点。例如,“灵魂,……恰恰是表现为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追求和精神享受。”“在人生的所有这些场景中,生活的质量都取决于灵魂是否在场。”我们可以化为“追求精神和精神享受”“追求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等。特别是学会从引子材料的暗示中提炼感点。例如,“生活中有了灵魂,就会提高质量,就能够走出逆境,摆脱困窘,战胜孤独,排遣心中的郁闷等”。这里实际已经告诉我们,可以以此为感点,从“走出逆境,摆脱困窘,战胜孤独,排遣心中的郁闷”中寻找写作题材。
【例文】
夸父追日 点评
我是夸父。我在追赶太阳。小的时候就听长老们说过,太阳,天帝的儿子,这个伟大的神灵,是无人能赶上的。我不是平庸的人,我生来力大无穷,单手拔起一棵树是我幼时的玩法。太阳,我要打破你的神话。我要追上你。于是,我告别家乡,踏上向东的路途。我身强力壮,向日而行。风在耳边呼啸而过,似在鼓舞我:加油,继续奔跑吧!我也知道,我一定能行! 对夸父逐日的目的作了新解,目的是为自己的表达服务。
风餐露宿,野果充饥。我偶尔停下补充能量,却从不停息。追赶,追赶……我信心百倍,日夜兼程。白天,太阳升起,他发出刺眼的强光向我挑衅,我平静如水,埋头直追;夜晚,桂花浮月,夜凉如洗,我仍不停歇。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要用它寻找光明。然而有一天我迷了路。太阳在头顶高悬,似乎遥不可及。我该往哪个方向?哪里才是我的路?我来到一间小屋前,轻轻叩响那扇木门。 很美的文字,足以表现夸父追日过程中的情形:遭遇困难,迷惘的心理,坚定的信念。
一个老者出门迎接,银发如丝。我低着头向他问路,他微微一笑,颤巍巍地挪开双脚,指了指满是杂草的土地。路在脚下。路在脚下!世上本没有路,只有一个人的信念。守住了信念,就守住了人生之路。我顿悟。谢过老者,匆匆上路。经过无数个日升日落,我已疲惫不堪,但我心中有那条路,我会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追赶太阳。我不再日夜奔跑,夜晚我需要休息来恢复体力。大地为枕,夜幕为被。我望着满天繁星却闭不上眼睛,我怕一觉醒来,太阳已经无影无踪,遥不可及。启明星为我加油,风儿给我凉爽,小鸟为我歌唱。 哈哈,鲁迅对“路”的解析用在这里,真是别有一番味道。
长江、黄河已不能满足我焦渴的喉咙,但我仍坚持追赶,追赶……我从不回头,也不能回头。我担心自己一回头就再也没有继续追赶太阳的勇气和决心。家乡的袅袅炊烟我决定不再怀念,父母的亲昵呼唤我也不再思念。我知道,我的时间已不多。在剩下的日子里,我只能全力以赴,奋力朝东追赶,生命不息,追赶不止。追赶,追赶……我的心跳逐渐变慢,我的呼吸微弱无力。我感觉到自己也不能控制自己,生命之火即将熄灭。 行文至此,为什么追赶已经不再重要的了,重要的是追赶。
我轻轻倒在地上,山川为之一颤。而太阳,仍在空中发出炫目的光芒。太阳啊,谢谢你。我闭上双眼,突然明白:我追赶的其实是心中的太阳。生命中的幸福,就在我追赶的过程中,我的生命,因此而充实,而丰富。 很独特的认识。
追赶,就是生命的体现。 升华主题。
评析:文章运用故事新编的形式,把一个众所周知的神话故事,演绎出了亮点,演绎出了新意。追赶的过程中,有艰难险阻,有挫折波动,可是,夸父义无反顾,执著如一。对太阳的追赶从没停步。文中老者的形象设计很有深意,结尾处的点题“我追赶的其实是心中的太阳”,使得文章的立意骤然升高,古老的故事突然获得了最新的寓意,贴题,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