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复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复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11 21:08: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单元复习题
选择题
1.鸦片战争前,一位中国文人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就连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造成这种认识的根源是
A. 中西方文化差异B. 长期实行的闭关政策C. 中西方人种差异D. 中国文人的偏见
2.一部以打击跨国贩毒集团为主题的电视剧《破冰行动》正在热播,它体现了当今缉毒警察不畏艰难险阻,坚决打击毒贩的牺牲精神。早在180年前,虎门也上演了一场“破冰行动”,这一行动的主角是
A. 林则徐B. 关天培C. 邓世昌D. 陈化成
3.美国学者马士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写道:“一位具有非凡能力的行政官员,是(道光)皇帝的化身……他的目的是禁止鸦片的输入和消费,为了达到此目的,他准备采用一切手段……”由此可见,美国学者评价的人物是( )
A.林则徐 B.邓世昌 C.奕? D.李鸿章
4.2019年6月3日下午,“传承销烟精神·共享无毒生活”广东省全民禁毒工程“6·3”虎门销烟180周年纪念日活动在东莞虎门举行。下列历史人物领导虎门销烟的是(  )
A.林则徐 B.左宗棠 C.邓世昌 D.李鸿章
5.正在热映的《湄公河行动》是博纳影业集团出品的警匪动作电影。该片根据湄公河惨案改编,讲述了一支行动小组为解开中国商船船员遇难所隐藏的阴谋,最终揪出毒品贸易幕后黑手诺卡的故事。170多年前,一位民族英雄在广州已经用行动表达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决心和勇气,他就是
A. 关天培B. 林则徐C. 魏源D. 郑和
6.“竹枪一杆,打得妻离子散,未闻枪声震天;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这副对联反映了中国近代一段惨痛历史,它告诫我们应(  )
A.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B. 家庭和睦,相亲相爱
C. 珍惜生命,保护环境 D. 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7.“西方列强一巴掌把大清帝国打落谷底,从此国门洞开,风雨交加。”“中华民族开始了漫长的寻找,寻找失去的尊严,寻找在世界的位置,寻找复兴的道路……”西方列强的“一巴掌”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英国人安德鲁?翰德森说:“中国的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机会,可以使我们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的条件。”对这句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
A. 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B. 禁烟运动损害了英国商人的利益,英国想报复
C. 英国发动战争是为了保护鸦片走私
D. 英国以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战争,借机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
9.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材料中“这场战争”指的是
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抗日战争
10.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从此开始,中国人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文中的“这场战争”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去年美国挑起中美贸易战,两国都在相关领域大幅度提高税率,历史上1843年的中国进出口货物的税率曾出现大幅度的变化。例如,进口税率中,棉纱下降了58%,棉布下降了73%.导致这一现象出现,主要因为(  )
A.《北京条约》的签订 B.《南京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12.在谈到道光皇帝(1821﹣1850年在位)为什么把他的墓修筑得比其他帝王墓都要矮小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龚书铎教授说:是因为“在他手上打了败仗丢了土地,没有面目见先帝”。这里所说的“土地”是指(  )
A.九龙司 B.香港岛 C.台湾 D.辽东半岛
13.“(虎门销烟)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这是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英国在“教训”了这个“国家”后获得的特权是( )
A. 准许设厂 B. 协定关税 C. 驻兵使馆 D. 割占香港
14.有专家说:“条约中有三项规定对中国的危害最大——核定关税、领事裁判权和最惠国待遇。中国人同意这些条款部分是出于权宜之计,部分是由于不懂国际法和国家主权概念。”“这些条款”出自
A. 《南京条约》及《虎门条约》B. 《望厦条约》C. 《黄埔条约》D. 《尼布楚条约》
15.一个西方学者曾经这样说:“……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古老帝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给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生产力……因此,没有鸦片战争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这一观点(  )
A.正确评价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B.掩盖了鸦片战争的侵略实质
C.指出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D.分析了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
16.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支持英国对华发动正义的战争 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
C.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D.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17. 有学者认为:“《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为此,战胜国将不满付诸实践的行动是( )
A.向中国走私鸦片 B.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C.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D.发动九一八事变
18. “美国的特命全权公使委派到世界的那一边(中国),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筐子,等着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摇撼下来的果子。甚至他还接到训令,万一树上的人和果园的主人发生纠纷,他应当出来调停。”当时还有一个国家和美国想法类似,你知道他是
A. 英国B. 法国C. 日本D. 俄国
19.中国版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像一张“大葡萄叶”,可后来由于东北、西北大片领土的割让,变成了一只“大公鸡”。中国版图的这种变化与下列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  )有关?
A.沙俄 B.英国 C.日本 D.德国
20.我国当代一位著名文化学者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站在京郊的废墟中,我们可以解读到的历史(  )
A.林则徐虎门硝烟 B.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C.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D.外国军队进驻北京
21.法国历史学家布立赛在某书的序言中写道:“这里几乎一片废墟,与其说是公园,不如说更像一片苍凉的空地。……想到欧洲人尤其是法国人和英国人犯下如此大罪,我怒火中烧,握紧了双拳。想到法国人也是罪魁祸首之一不禁觉得自己也不免有罪。”让作者“觉得自己也不免有罪”的历史事件是
A. 割占香港岛B. 火烧圆明园C. 旅顺大屠杀D. 南京大屠杀
22.“圆明园,我为你哭泣!”同学们学习了 “火烧圆明园”这段历史后,内心充满了悲愤和痛惜。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抢劫、烧毁了这座世界著名皇家园林的殖民强盗是(   )
A.英德联军??   B.德法联军?? C.英法联军??     D.美俄联军
23.在谈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法国海军上尉巴吕直言不讳:“野蛮战争的邪恶,必然导致这些与我们自诩的文明格格不入的种种行径。”这里评说的史实是(  )
A.贩卖鸦片烟 B.割占台湾岛 C.火烧圆明园 D.占领南京城
24.今年4月,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后,一位网友作诗:“巴黎悲失火,怎比百年前。圣母犹能圣,圆明不复园。”1860年,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是(  )
A.英国军队 B.英法联军 C.美英联军 D.八国联军
25.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内部事务万分火急”主要是指( )
A.清政府准备发起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危及清政府统治
C.清政府内部进行权力之争 D.维新派试图改变中国落后现状
26.有人说,近代一种植物引发了两场侵华战争。以下不属于这两场战争共同点的一项是( )
A.西方列强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
B.两次战争侵略者都攻进了北京城
C.两次侵华战争都是由英国率先挑起的
D.两次侵华战争都是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
27.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该学者讲述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
A. 李自成起义 B. 太平天国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秋收起义
28.下图是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过程中的大事,其中①②处应该是 ( )
A. 金田起义、天京事变B. 永安建制、定都天京
C. 永安建制、天京事变D. 定都天京、天京事变
29.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它并不是农民斗争经验的产物,未能反映出农民的土地要求,没有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它”是( ??)
A. 《天朝田亩制度》B. 《海国图志》 C. 《资政新篇》 D. 《天演论》
30.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诗中的“煮豆燃萁”是指(  )
A. 北伐失利 B. 永安建制 C. 安庆保卫战失利 D. 天京事变
31.有人说:“晚清政府就是一棵结满果实的大树,英法联军使劲的摇晃这棵树,但许多果子却被另外一个给拾走了。”据所学知识分析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另一个人”最有可能指的是(  )
A.日本 B.俄国 C.美国 D.德国
32.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恩格斯所评论的战争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3. 有人对中国近代某条约的危害作了形象描述:荷枪实弹的强盗不仅蛮横地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而且耀武扬威地开进我们的院子,旁若无人地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甚至还颐指气使地闯进我们的堂屋,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此条约的主要影响是
A. 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海主权B.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D. 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非选择题
33.某校初中历史兴趣小组开展“鸦片战争”专题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疑点解密】
(1)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了战争。请问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2)对于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问题,现在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假如道光皇帝重用林则徐,清政府可能在战争中取胜。此观点是否正确?请谈谈你的看法。
【重点剖析】
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南京条约》中的条款
(3)该条款反映了中外关系史上的一件什么重要的史实?
【联系实际】
毒品是全球性的灾难,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拒绝毒品,珍爱生命如图。
(4)面对毒品,请谈谈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34.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一段抗争的历史。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1818﹣1883年)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闭关锁国,安于现状,……这样一个帝国注定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总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
(1)材料一所述“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是指哪个国家?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对中国发动了哪场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次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材料二:如图:一场“绅士”的洗劫,一把“文明”的大火,早夺去你的美丽,也在我的脸上,烙下了耻辱的印记。
(2)材料二中的“绅士”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分别是什么?
材料三:甲午战争之后,列强争相在华设立银行,如英国的有利银行,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在中国开设工厂,如英国的增裕面粉厂、和丰船厂,美国烟草公司……还争夺中国的铁路权,如俄国修筑满洲里至绥芬河、哈尔滨至大连、石家庄至太原等。
(3)依据材料三指出甲午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有哪些?
材料四:“由于中国人民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使他们受到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4)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些反抗?请列举两例。
(5)纵观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35.材料一:“在地球的另一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们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之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
──(法国)维克多?雨果
材料二:俄国不用花费一分钱,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
﹣﹣《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有一天”是哪一年的一天?
(2)材料一中的两个强盗是谁?
(3)材料一中两个强盗在夏宫的行为是什么?
(4)材料二中的俄国比任何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指什么?
(5)上述材料反映了哪次战争?
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教义、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先后撰写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文章,成为太平天国运动的理论基础。
材料二:“务使天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也。……凡当收成时……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芝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
材料三:为了对付太平军,清朝江苏地方当局雇佣美国人华尔,招募一批外国人,组成洋枪队。洋枪队与英、法侵略军一起配合清军,在上海周国进攻太平军。李秀成率领太平军迎头痛击。
(1)在材料一所述理论的基础上,洪秀全创立了什么组织?在什么地方发动了武装起义?
(2)材料二出自什么文件?材料中的哪些内容充分体现了太平天国的社会理想?
(3)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和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4)由材料三可以看出,在太平天国运动中,镇压农民起义的势力与以往相比有什么不同?
(5)你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们预料“中国市场的远景是广阔的,将来它的销量会比全欧洲还要多”。所以他们企图通过修约来扩大侵略的目的。当修约交涉失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就叫嚣“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须教训中国人”。
材料二 1859年夏,英国和法国公使借口到北京换约,各率一支舰队到大沽口……清军爱国官兵奋勇还击,重创英法舰队……英法舰队惨败的消息传至英国和法国。英法侵略者叫嚣“实行大规模的报复”,“占领京城,将皇帝逐出皇宫”,“让英国人成为中国的主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须教训中国人”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实行大规模的报复”主要指什么?
(3)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恩格斯论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曾说:“英国政府的海盗政策已引起了一切中国人反对一切外国人的普遍起义,并使这一起义带有绝灭战的性质……虽然你可以说,这个战争带有这个民族的一切傲慢的偏见、蠢笨的行动、饱学的愚昧和迂腐的蛮气,可是它终究是人民战争。而对于起义民族在人民战争中所采取的手段,不应当根据公认的正规作战方法或者任何别的抽象标准来衡量,而应当根据这个起义民族所已达到的文明程度来衡量。”
材料三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1)图一中“沉迷的帝国”和“堕落的帝国”分别指哪个国家?导致该帝国沉迷的根源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你认为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你如何理解?材料三认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4)你认为要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基本前提是什么?
39.【民族的屈辱】
一次次列强的侵略,一个个屈辱的条约,记录着近代中国苦难的岁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1)这是中国近代史上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在该条约中被强行割占的领土是哪里?
(2)这次列强侵华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样的严重危害?
材料二:条约签订后,当时的日本外相说:“在获得这个赔款以前,日本的财政官从未谈到过数万万元的大数字,国库收入仅达8000万日元。”
(3)材料中的“条约”指哪一不平等条约?在条约中,日本提出的什么要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
(4)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的侵华政策是什么?
4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0年夏,圆明园内正上演着昆曲《惊梦》……歌舞升平……列强入侵的炮声……彻底粉碎了大清王朝的纸醉金迷的生活。
——舞蹈史诗《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如图是在海外漂泊150余年终于“回家”的国宝——圆明园猴、牛、虎、猪四大兽首。
材料三、俄国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入侵的炮声”来自哪一次战争?这场战争后,清政府被迫订了什么条约?在这场战争后中国陷入了怎样的社会?
(2)材料二中的圆明园兽首“海外漂泊150余年”的原因与哪一次战争有关?这次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发动这次战争的侵略者犯下了哪一暴行?
(3)材料二中俄国得到了“更多的好处”,你知道具体指什么吗?
(4)列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罪行罄竹难书,它们的屡屡得逞,再次验证了什么道理?
41.材料:2014年3月8日至16日,珍藏于保利艺术博物馆的圆明园国宝——四大兽首在“保利大都会”销售中心展出。凝聚着中华民族情感的圆明园兽首走了一百多年的回家路,人们终将有幸一睹国宝风采。
请回答:
(1)四大兽首是在中国近代史上哪次战争中被掠走的?火烧圆明园的侵略者是谁????
(2)十二兽首被掠流浪经历是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真实写照,它们被中国人民深深挂念,理应回到祖国怀抱。你认为应当采取什么方式让它们回家?并陈述理由。???
(3)俄国是怎样趁火打劫的呢?
(4)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近代屡战屡败的原因是什么?近代中国的屈辱史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有人将先进的中国人展开的一场场救治行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开颅洗脑”,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材料三:本着“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原则,将土地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好坏搭配,按每家人口平均分配。又规定“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绩缝衣裳。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
(1)材料一中“这场战争”是指什么?为什么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2)材料二中“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
(3)上述材料反映的哪部文件中的内容?这部文件是什么时候颁布的?如何评价这部文件?
4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地球上某个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民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是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动手洗劫,另一个放火焚烧。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然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
材料二美国的特命全权公使委派到世界那一边(中国),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筐子,等着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所摇撼下来的果子。甚至他还接到训令,万一树上的人和果园的主人发生纠纷,他应当出来调停。
——美国学者德涅特《美国东亚外交史》
请回答:
(1)两则材料反映的事件发生在哪一场战争中?
(2)材料一中“两个强盗”是指谁?“果园的主人”指谁?在这一事件中,美国扮演了什么角色?
(3)与材料有关的这场战争给中国造成了什么严重影响?
(4)西方列强一向标榜自己是来自“文明社会”的“文明人”,读了上述材料后你有何认识?
(5)假如我们穿越时光隧道作为火烧圆明园的见证者,你怎样用简练醒目的文字、富有感情的语言向世人报道这段历史?
4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的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这场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佳士得拍卖行的拍卖品清单
(1)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争”发生的国际背景什么。
(2)为什么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据材料分析,这场战争中,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3)材料二中的拍卖品是在哪一次战争中被哪些国家劫掠的?你如何看待把战争的劫掠品“拿”到市场上拍卖这种行为?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两次侵华战争有何本质相似之处。
4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
材料二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被一个刚刚兴起的岛国打败,彻底暴露了中国外强中干的腐朽本质,各列强胆子也就壮起来了,准备对中国进行一次更大的“瓜分”。
——顾明义《中国近代外交史略》
材料三 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
——陈天华《猛回头》
(1)发动图一战争的侵略者是谁?这次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哪一条约?
(2)材料二中,“中国被一个刚刚兴起的岛国打败”指的是哪次战争?该战争后签订的条约中,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危害最大的是哪一条款?
(3)材料三中所描写的现象和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有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条约中的哪一条款充分说明清政府已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4)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请写出两个19世纪末20世纪初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反抗外来侵略的事例。
(5)近代中国的百年屈辱史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10:BAAAB; AADAA;11-20:BBBAB; CBDAC;
21-30:BCCBB; BBCCD; 31-32:BB
33.(1)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2)不正确。因为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腐朽。
(3)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4)我们青少年应该提高认识与自我修养,要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34.(1)英国;鸦片战争;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工业原料。
(2)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3)设立银行、开设工厂、争夺铁路权。
(4)林则徐虎门销烟、关天培虎门抗英英勇牺牲、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等清军将领抗击日军斗争等。
(5)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人民的抗争史。
35.(1)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市场。 (2)关天培;陈化成。
(3)《南京条约》;香港岛。 (4)《虎门条约》。
(5)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6.(1)拜上帝会;金田村。
(2)《天朝田亩制度》;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
(3)西征的胜利;天京事变。
(4)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农民运动。
(5)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37.(1)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2)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洗劫并焚烧圆明园。
(3)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半封建化的程度。
38.(1)英国;中国。根源:工业革命后,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
(2)腐朽的封建主义难以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3)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近代化。
(4)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实现国家独立。
39.(1)香港岛。
(2)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割香港岛给英国),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4)门户开放”政策。
40.(1)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
帝国主义国家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火烧圆明园。
(3)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4)落后就要挨打。
41.(1)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
(2)方式一:以国家名义,通过外交途径索回;理由:这些属于因战争而流失的文物,根据有关国际公约,应当归还中国。
方式二:国家通过与拥有者协商购回;理由:文物的拥有者是通过购买等方式获得的,需要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
方式三:国家通过法律程序索回;理由:这些文物是通过非法途径流失到国外的,文物的所有权永远属于中国。
方式四:以个人或民间团体名义与拥有者协商(或竞拍)购回,并捐赠给国家;理由:让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回归祖国是一种爱国义举,已有许多珍贵文物通过这一方式回归祖国等。
(3)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利用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机会,采取先武力强占中国领土,后强迫清政府签订条约的卑劣手段割占中国领土。
(4)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与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相抗衡;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清政府腐败无能。要振兴中华,避免历史的悲剧再度重演;要肩负其民族振兴的伟大历史使命等。
42.(1)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或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3)《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太平军定都天京后;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建立在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基础之上,在土地和产品分配方面实行平均主义,是一种不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空想。
43.(1)第二次鸦片战争。 (2)英国和法国清政府。帮凶。(3)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4)西方列强是一伙地地道道的强盗、魔鬼和杀人狂,他们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行为足以证明这一切。标榜自己是来自“文明社会”的“文明人”只是欺世盗名,也是自欺欺人。(相近的说法都可以)
(5)略(一是揭露列强的暴行,再就是从中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44.(1)鸦片战争。背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2)因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力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3)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看法:在战争中进行掠夺,是对所在主权国家财产权的侵害,把这样的不义之财进行拍卖是不应该的;拍卖劫掠品是对国家主权的侵害。(意思相近即可)
(4)都是为了开辟、扩大中国市场。
45(1)英国,《南京条约》。
(2)甲午中日战争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危害最大。
(3)《辛丑条约》,条约中“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说明清政府已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4)邓世昌,黄海海战,义和团运动。
(5)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落后就要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