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数学科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什么是周长》是在学生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通过描树叶的边线,摸身边的物体的面的边线等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
[设计理念]:
面向学生,面向生活,这是21世纪课程的核心问题。课程由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是课程理念的一大飞跃。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主动探索,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探索精神,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理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景,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周长。
2、测量并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
[教学方法]:
教法:采用适宜素质教育的情境教学法。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开发者、合作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法:让学生以参与知识的发展和形成 过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学生会交流共同体验、学会知识、运用知识。
[教具学具准备]:水彩笔、课件、直尺、线、皮尺、小黑板、树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
观看蚂蚁爬树叶的动画(FLASH动画演示小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一周)
导语:同学们,你们看过中央电视台的《大风车》栏目吗?里面有同学们最爱看的迪士尼动画,今天老师也让你们看一段动画,你们可得看仔细啰!边看边想:“小蚂蚁在做什么?”(指名回答)
(答对)师:你的眼力真好!一眼就看出来!(答错)师:没关系!再认真看看!(课件显示树叶一周的边线)
师指出:在树叶的周围的这些线就是它的边线。
师:我们认真听听小蚂蚁想跟我们说什么?(课件出示小蚂蚁说的话和录音)
师:听了小蚂蚁的话,你们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看动画激发学习热情,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认识“边线”这个词语,从而揭示课题。
二、揭示课题:“什么是周长”
师:小蚂蚁真调皮,你们看!他又想从这点爬,它要怎么爬才算一周呢?(课件演示小蚂蚁从树叶的另一点出发绕一周)
[设计意图]:渗透从边上的任意一点出发,绕边线一周回到原来的那一点都是指图形的周长。
三、自主、合作探究
活动一:描树叶的边线
师:同学们今天也带了树叶了,是吧?那你们也学学小蚂蚁的方法描出树叶的边线。谁能描得又快又好,老师就请他们到展示台演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描树叶的边线,摸生活中的物体,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
(请学生到展示台演示,生生之间互评)。
配合练习:56页的第一题。
导语:小蚂蚁想试试大家的能力如何?又给我们带来三幅可爱的图画,你们喜欢哪一幅就选哪一幅,用你们最喜欢的颜色来描绘它!(指名到展示台演示)
活动二:两人活动:你摸我看、我看你摸(摸的时候用手指尖去摸)
选择你身边的一样物体,找出它的一个面,沿着它的边线摸一周。
活动三:量一量、算一算
导语:两人合作,量一量刚才摸的一个面的边线,算出它的周长。
师:你的这个面的周长是多少?介绍你的方法。(指名回答)
师鼓励:你懂得了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并学会了怎样计算周长,祝贺你!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与实践,让同学间学会交流和配合,进一步感知周长的定义以及计算的方法。
巩固练习:完成56页的练一练第二题。
四、深化练习
导语:同学们!刚才你们已经成功地通过了小蚂蚁的考验,掌握了本领,小蚂蚁想知道咱们同学谁的本领大,它给我们出了一道难题。
完成56页的练一练的第3题。(先让学生估测,培养估算意识)
师:从眼睛看,你估一估谁的周长长或者一样长,到底要怎样才能知道谁说的对呢?(学生想办法)
师:你们可以动手测量,也可以用脑子想想!
(生自我评价)我觉得自己的本领……
五、学生自我总结:本节课我学会了什么?
六、拓展延伸:你帮我、我帮你
1、量一量自己的腰围和头围,跟爸爸、妈妈说一说。
2、量一量树叶的周长,跟同伴说一说。(自己选择测量工具)
七、归纳总结,完善认识
孩子们,你们能用一句话说出这节课的收获与体会吗?(师小结:认识了周长,会描图形的周长,会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的周长。)你们认为还有哪些值得研究的问题?
今天,大家的表现都很出色,老师非常开心。谢谢你们!
[板书设计]:
什么是周长
周长:图形一周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