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共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12 11:18: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人教2011课标版(部编) 初中历史 七年级上册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新课导入2017全年国内生产总值82.7122万亿元
广东省8.99万亿元 山东省7.26万亿元
江苏省8.59万亿元 河北省3.59万亿元
浙江省5.17万亿元 河南省4.49万亿元
占全国27.5% 占全国18.5%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然而今天南方是全国的经济重心,这种局面何时开始呢?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学习目标1.通过地图,了解东晋南朝政权更替的相关史实
2.结合史料,整合已有知识,归纳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难点)
3.观察《南朝经济分布图》,分别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说出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重点)
4.结合图示,认识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重点)?1、东晋的兴亡时间:
建立者:
都城:
灭亡:317年司马睿建康(今南京)420年一、东晋南朝的政治东晋政局相对稳定新课探究2、南朝的政治420-589317-420宋齐梁陈南朝(建康)南朝前期局势相对稳定 虽然南朝后期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导致南朝在政治上羸弱,处于劣势,经济上是不是也是如此呢?材料一:楚越之地(即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三:《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丰年,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一说材料一反映了江南地区什么景象?(请用课本P91倒数第二段中的相关语言表述)秦汉时期,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2. 结合材料二、三,这种局面何时发生改变?东晋南朝时期1、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西晋末年——南朝初期的170多年间,北方南迁人口在90万以上,约占全国人口的1/6。二、探江南地区开发之因2、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南朝宋文帝大力劝(勉励、鼓励)课(督促)农桑,一再下令“诸州郡,皆令尽勤地利‥‥‥各尽其方,不得但奉行公文而已”。
     ——南朝沈约:《宋书·文帝纪》3、统治者推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政策总结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1.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2.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3.东晋南朝时期社会比较安定;
4.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劳动;
5.统治者推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政策。
(主要原因)会说话的图:整合知识,全面描述这张图小组合作三、说江南地区开发之表现①开垦荒地,兴修水利②改进和推广先进生产技术 ③实行农业多种经营缫丝、织布 、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都有显著的发展①建康(南京)成为最为活跃的大都市②海外贸易发展南朝·青釉刻花单柄壶南朝青瓷莲花尊南朝青瓷刻花单炳壶秦汉魏晋南北朝?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P89四、析江南地区开发之影响
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收获?小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重心大多在北方,长江以南的地区还很落后。……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水利工程被修建,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生产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1.材料一反映的是当时江南地区社会生产的什么变化?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实战演练江南地区由落后到得到开发(或江南地区的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江南开发,经济发展】材料二 魏晋以来,原居住中原的客家先民不堪战乱离苦和灾荒,纷纷从黄河流域向南逃亡长江流域,最后定居在闽粤赣交界地区。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艺、文化技艺,并与原居的闽越族长期相处,逐渐形成客家人。
2.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发生的什么现象?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和材料一反映的两个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北方人口南迁北方人口南迁是江南地区的开发的主要原因 2019年2月21日,郑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展。在郑州市市长王新伟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家中心城市”六个字被屡屡提及。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市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我们可以从江南地区发展历程中汲取哪些经验,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献言献策?1、积极维护国家的安定及社会稳定;2、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人才;3、国家制定有效的经济政策; 4、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5、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
……【联系现实,以史为鉴】谢谢!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