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碱及其性质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下列有关物质性质与用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具有氧化性,可用于灭火
B.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可用于制作铅笔芯
C.天然气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生活燃料
D.氨水(弱碱)能与酸反应,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2.下列说法没有科学道理的是( )
A.铅笔不含铅 B.氨水不是水
C.苛性钠不是钠 D.合金中不一定含金属
3.下列说法正确是( )
A.活性炭能将硬水变成软水
B.氢氧化钠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C.决定元素种类的依据是质子数
D.细铁丝在氧气里燃烧时产生的实验是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NaOH有腐蚀性
B.H2O2能分解
C.H2O是常用的溶剂
D.Al在常温下不能与O2反应
5.分析和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分子、原子都是不显电性的粒子,不显电性的粒子不一定是分子或原子
B.燃烧都伴随有发光、放热现象,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C.氢氧化铝可以治疗胃酸过多,因此氢氧化钠也可以治疗胃酸过多
D.CO有毒可致人死亡,空气中CO2的体积分数达到一定比例,也会致人死亡,所以CO2也有毒
6.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O2支持燃烧 B.CO2易溶于水
C.浓HCl有挥发性 D.NaOH易潮解
7.下列是摘录某同学实验记录本中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其中肯定有误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B.在空气中打开盛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塞,产生白雾
C.铁丝插入硫酸溶液中,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
D.取少量氢氧化钠固体露置在空气中,其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
8.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关于物质的用途不正确的是( )
A.干冰﹣人工降雨 B.铜丝﹣作导线
C.烧碱﹣治疗胃酸过多 D.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9.下列有关氢氧化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氢氧化钠有腐蚀性
B.固体氢氧化钠有挥发性
C.固体氢氧化钠能吸收水蒸气而潮解
D.氢氧化钠常用于造纸、炼油和橡胶工业
10.下列关于氢氧化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B.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作用
C.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D.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
11.下列物质不能与氢氧化钙溶液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A.稀硫酸 B.氧化铁
C.紫色石蕊试液 D.碳酸钠溶液
12.下列物质中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但反应若不加指示剂则无明显现象的是( )
A.氯化铜溶液 B.碳酸钠溶液 C.氯化镁溶液 D.稀盐酸
13.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硫酸铜溶液产生黑色沉淀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固体
C.氢气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
D.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14.向某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某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B.a点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C.bc段发生的反应为中和反应
D.混合溶液中硫酸和硫酸铜的质量比1:1
15.向酸性氯化铁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下列图象中能正确表示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m)与所得沉淀质量(Q)的关系的是( )
A. B. C. D.
16.物质的性质不仅决定了它的用途,还决定了它的保存方法。固体氢氧化钠具有以下性质,实验室中固体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的主要原因是( )
①有腐蚀性;
②易吸收水蒸汽而潮解;
③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热量;
④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科学实验室人类获取科学知识,验证科学理论的重要手段,其中,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很重要,以下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澄清石灰水中滴加酚酞溶液变红
C.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混合产生蓝色沉淀
D.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18.同学们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成功探究出了久置氢氧化钠固体的变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溶液可以选择稀盐酸或BaCl?溶液(提示:BaCl?溶液显中性)
B.溶液B中的溶质一定只含有NaOH和甲
C.甲溶液的作用仅为检验Na?CO?是否存在
D.若Ⅱ有明显现象、Ⅲ无明显现象,则说明样品完全变质
19.氢氧化钾的性质和氢氧化钠相似,下列有关氢氧化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氢氧化钾属于化肥
B.氢氧化钾溶液能与硫酸铜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C.氢氧化钾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说明该反应不发生
D.向露置于空气中的氢氧化钾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红,说明氢氧化钾溶液已经变质
20.下列是分析久置于空气中的 NaOH 固体的相关实验,其中合理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证明变质 取少量固体加水溶解,滴加足量氯化镁
B 确定成分 取少量固体加入石灰水,过滤后向滤液中滴加酚酞
C 测定纯度 取 a g 样品与足量氯化钡溶液反应,得到 m g 沉淀
D 除去杂质 取固体加水溶解,滴加氯化钙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共5小题)
21.如图为酸碱的化学性质知识网络,A、B、C、D是四种常见的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图中短线表示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请你据图回答。
(1)A、B、C三种物质中,能用来鉴别稀硫酸与氢氧化钙溶液的物质是 (填字母);
(2)要使反应①和②的现象不同,物质D可以是 (填化学式);
(3)稀硫酸在工业中还可以用于除锈,当铁锈除完后,还要用水把多余的硫酸冲洗掉,请问要除去多余的硫酸的原因是(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22.小金通过图示装置验证CO2能与NaOH发生化学反应。推注射器活塞向充满CO2的集气瓶中注入过量20%NaOH的溶液,振荡集气瓶后打开止水夹。
(1)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
(2)反应后将集气瓶中混合物过滤,所得溶液中除Na2CO3外,则溶液中还存在的溶质有 。(填名称)
23.氢氧化钠是化学实验室中常用的试剂。
(1)氢氧化钠固体曝露在空气中,容易吸收水分而使表面覆盖一层溶液(这一现象又叫“潮解”);它还能吸收 (用化学式表示),这一变化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所以氢氧化钠固体必须密封保存。
(2)实验室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其原因是在常温下,氢氧化钠与玻璃中的二氧化硅缓慢地发生反应,产物使瓶口与瓶塞粘合在一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iO2+2NaOH═Na2SiO3+X,试推断X的化学式为 。
24.某溶液含有HCl、Na2CO3、H2SO4、MgCl2中的两种溶质,向该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产生沉淀质量与加入Ba(OH)2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则该溶液中的溶质是 。
25.某同学用如图总结NaOH的四类化学性质(即NaOH能够与四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1)为验证性质①,该同学将无色酚酞试液滴入NaOH溶液中,溶液颜色由无色变成 ;
(2)性质②的反应为中和反应,试写出NaOH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为了验证性质③,该同学可选择的物质是 (填序号)。
A.Na2CO3 B.CO2 C.FeCl2 D.Ba(NO3)2
三.解答题(共6小题)
26.某同学在复习Ca(OH)2的化学性质时,归纳出了Ca(OH)2与其他物质间相互反应关系(图中“﹣”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
(1)若X是区别于其他两种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则X可以是 。
(2)根据图示的物质间关系,写出其中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
27.氢氧化钠俗称烧碱,苏瑜同学针对氢氧化钠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1)溶解过程中,还需要的玻璃仪器是 ,A烧杯内液体的温度 (填“升高,“降低”)。
(2)通过 (序号)烧杯中现象可知烧碱已经变质,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D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式是 。
28.某同学在实验室里向盛有稀盐酸、氯化铵、氯化镁混合溶液的烧杯中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边滴加边振荡,并将有关实验现象绘制如图:
(1)在O→A对应的实验过程中,可以看做是滴加的氢氧化钠溶液跟原溶液中的 发生了反应;
(2)A→C线段对应的实验中,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 ;
(3)与图中点B对应的溶液中的溶质是 ;
(4)实验结束后过滤,对所得滤液进行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滤液可以直接排放到下水道
B.可用于检验某氯化钠溶液中是否有氯化氢
C.滤液可用来处理工业生产制造的SO2废气
29.二氧化碳的“捕捉”与“封存”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实际生产中,经常利用足量NaOH溶液来“捕捉”CO2,流程图如图所示(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
(1)捕捉室中反应方程式是 。
(2)该流程图中未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反应。整个“捕捉”过程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 。
30.向某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某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量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点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 。
(2)bc段(不含b点)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c点溶液中存在的阳离子为 。
(4)溶液中NaCl的溶质质量分数d c(填“>”“<”或“=”)
(5)d点溶液中的溶质是 。
31.归的总结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小明同学用图1总结了NaOH的四条化学性质(即NaOH与四类物质能够发生化学反应)
(1)为验证反应①,小明将无色酚酞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溶液变成 色;
(2)反应②中,非金属氧化物为二氧化硫,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
(3)小明用微观示意图(如图2)来说明反应③的发生,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从该图中可以看出,反应后的溶液pH 7(选填“>”、“<”或“=”)
(4)如果反应④能够发生,你选择的物质是 (选填选项字母),理由是 。
A.Na2CO3B.HCl C.CuSO4D.NaCl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解:A、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可用于灭火,故说法错误。
B、石墨在纸上划过能留下痕迹,可用于制作铅笔芯,故说法错误。
C、天然气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生活燃料,故说法正确。
D、氨水(弱碱)能与酸反应,但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不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此说法错误。
故选:C。
2.解:A.铅笔不含铅,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故正确;
B.氨水是氨气的水溶液,不是水,故正确;
C.苛性钠是氢氧化钠的俗称,故正确;
D.合金是在某种金属中加热熔合其他金属或非金属后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混合物,一定含有金属;故错误;
故选:D。
3.解: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但是不能将硬水软化,故错误;
B.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错误;
C.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所以决定元素种类的依据是质子数,故正确;
D.细铁丝在氧气里燃烧时产生的实验现象是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生成四氧化三铁”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错误。
故选:C。
4.解:A、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B、过氧化氢常温下能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水是常用的溶剂,故选项说法正确。
D、Al在常温下能与O2反应生成氧化铝,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5.解:A、分子、原子都是不显电性的粒子,不显电性的粒子不一定是分子或原子,比如中子,正确;
B、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燃烧,比如灯泡通电发光放热,错误;
C、氢氧化钠具有极强的腐蚀性,不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错误;
D、二氧化碳是无毒的气体,错误;
故选:A。
6.解:A.氧气具有助燃性,可支持燃烧。正确;
B.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错误;
C.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正确;
D.NaOH具有吸水性,易潮解。正确。
故选:B。
7.解: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正确;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所以在空气中打开盛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塞,产生白雾,故正确;
C.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故错误;
D.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所以取少量氢氧化钠固体露置在空气中,其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故正确。
故选:C。
8.解:A、干冰升华吸热,使温度降低,可用于人工降雨,故选项说法正确。
B、铜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可用作导线,故选项说法正确。
C、烧碱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故选项说法错误。
D、熟石灰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9.解:A.氢氧化钠就有强烈的腐蚀性,故正确;
B.氢氧化钠固体没有挥发性,故错误;
C.氢氧化钠具有吸水性,氢氧化钠固体暴露在空气中吸收水分而溶解,故正确;
D.氢氧化钠常用于造纸、炼油和橡胶工业,故正确。
故选:B。
10.解:A、氢氧化钠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作用,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氢氧化钠水溶液显碱性,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1.解:A、稀硫酸能与氢氧化钙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故选项错误。
B、氧化铁不能与氢氧化钙反应,故选项正确。
C、氢氧化钙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故选项错误。
D、碳酸钠溶液能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2.解:A、铜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会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铁沉淀,有明显的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碳酸根离子会和钙离子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混合后溶液中出现浑浊,有明显的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镁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会生成白色氢氧化镁沉淀,有明显的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稀盐酸和氢氧化钙发生中和反应生成了水,而没现象,需要借助指示剂,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3.解:A、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氢氧化钠溶液加入硫酸铜溶液中产生蓝色沉淀,故选项说法错误。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固体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氢气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故选项说法正确。
D、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4.解:A、设100g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溶液中硫酸铜的质量为y
CuSO4+2NaOH=Cu(OH)2↓+Na2SO4
160 80 98
y x 24.5g
解得:x=20g y=40g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故选项正确;
B、a点时稀硫酸为未完全反应,溶液中含有硫酸、硫酸钠、硫酸铜三种溶质;故选项错误
C、bc段表示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不是中和反应;故选项错误;
D、设溶液中含有硫酸的质量为z
2NaOH+H2SO4═Na2SO4+2H2O
80 98
20g z
解得:z=24.5g
混合溶液中硫酸和硫酸铜的质量比24.5g:20g=49:40;故选项错误;
故选:A。
15.解:向酸性氯化铁溶液中逐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氢氧化钠先和酸性物质反应,不能产生沉淀,酸性物质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氯化铁完全反应后沉淀质量不再变化,D能正确表示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m)与所得沉淀质量Q的关系。
故选:D。
16.解:由于固体氢氧化钠在空气中易吸收水蒸气而潮解,且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所以固体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以防止其变质,因此相关的性质主要是潮解及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故选:C。
17.解: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选项说法正确。
B、澄清石灰水显碱性,滴加酚酞溶液变红,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氢氧化钠溶液加入硫酸铜溶液中产生蓝色沉淀,故选项说法正确。
D、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18.解:A、甲溶液不能选择稀盐酸,因为氢氧化钠、碳酸钠均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溶液,溶液B为氯化钠溶液和盐酸的混合溶液,滴加酚酞溶液不变色,无法确定溶液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故选项说法错误。
B、溶液B中的溶质中一定含有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的氯化钠,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甲溶液的作用不仅为检验Na2CO3是否存在,还能除去碳酸钠,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甲溶液可以选用氯化钙溶液,若Ⅱ有明显现象、Ⅲ无明显现象,则说明样品完全变质(现象分别是产生白色沉淀、酚酞溶液变不红色),说明含有碳酸钠,而不含有氢氧化钠,则说明样品全部变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9.解:A、氢氧化钾属于碱,具有很强腐蚀性,不可以用作化肥,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氢氧化钾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钾,该选项说法正确;
C、氢氧化钾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水,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向露置于空气中的氢氧化钾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红,不能说明氢氧化钾溶液已经变质,这是因为氢氧化钾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20.解:氢氧化钠变质是因为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变质后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碳酸钠。
A、取样,加入足量的氯化镁溶液,氢氧化钠、碳酸钠均与氯化镁溶液反应,不能证明变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B、取少量固体加入石灰水,碳酸钠能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无法确定氢氧化钠和生成的还是原物质中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C、取 a g 样品与足量氯化钡溶液反应,得到 m g 沉淀,碳酸钠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根据生成沉淀的质量,能计算出碳酸钠的质量,进而计算出纯度,故选项说法正确。
D、取固体加水溶解,滴加氯化钙溶液碳酸钠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共5小题)
21.解:(1)能用来鉴别稀硫酸与氢氧化钙溶液的物质是AB,是因为氢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过程中蓝色固体溶解,形成蓝色溶液,不能和氢氧化钙反应,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和稀硫酸混合无明显现象。
(2)要使反应①和②的现象不同,物质D可以是碳酸钠,是因为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过程中产生气泡,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
(3)要除去多余的硫酸的原因: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2SO4+Fe═FeSO4+H2↑。
故填:AB;Na2CO3;H2SO4+Fe═FeSO4+H2↑。
22.解:(1)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导致瓶内气压减小,打开止水夹后,氯化钙溶液进入左瓶中,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观察到氯化钙溶液通过导管进入集气瓶,集气瓶中出现白色沉淀。
故填:氯化钙溶液通过导管进入集气瓶,集气瓶中出现白色沉淀。
(2)反应后将集气瓶中混合物过滤,所得溶液中除Na2CO3外,则溶液中还存在的溶质有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和过量的氢氧化钠。
故填:氯化钠、氢氧化钠。
23.解:(1)氢氧化钠固体能吸收CO2,和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OH+CO2═Na2CO3+H2O。
(2)由SiO2+2NaOH═Na2SiO3+X可知,反应前后硅原子都是1个,钠原子都是2个,反应前氢原子是2个,反应后应该是2个,包含在X中,反应前氧原子是4个,反应后应该是4个,其中1个包含在X中,则X的化学式为H2O。
故填:CO2;2NaOH+CO2═Na2CO3+H2O;H2O。
24.解:加入Ba(OH)2溶液,一段时间后产生沉淀,是因为氢氧化钡先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后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因此该溶液中的溶质是HCl、MgCl2。
故填:HCl、MgCl2。
25.解:(1)为验证性质①,该同学将无色酚酞试液滴入NaOH溶液中,溶液颜色由无色变成红色。
故填:红色。
(2)NaOH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OH+HCl═NaCl+H2O。
故填:NaOH+HCl═NaCl+H2O。
(3)氢氧化钠不能和碳酸钠、硝酸钡反应,二氧化碳不是盐,和氯化亚铁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沉淀和氯化钠,因此为了验证性质③,该同学可选择的物质是氯化亚铁。
故填:C。
三.解答题(共6小题)
26.解:(1)若X是区别于其他两种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则X可以是二氧化碳、碳酸钠等。
(2)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是中和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OH)2+2HCl═CaCl2+2H2O,反应基本类型是复分解反应。
二氧化碳;Ca(OH)2+2HCl═CaCl2+2H2O;复分解反应。
27.解:(1)溶解过程中,还需要的玻璃仪器是白磷,作用是引流;烧碱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A烧杯内液体的温度升高。
(2)变质后的烧碱中含有碳酸钠,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通过C烧杯中现象可知烧碱已经变质。氢氧化钠变质是因为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3)D中产生白色沉淀,是因为氯化钠、盐酸均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氯化银的化学式为AgCl。
故答案为:
(1)引流;升高;
(2)C;CO2+2NaOH═Na2CO3+H2O;
(3)AgCl。
28.解:(1)在O→A对应的实验过程中,可以看做是滴加的氢氧化钠溶液跟原溶液中的稀盐酸发生了反应。
故填:稀盐酸。
(2)A→C线段对应的实验中,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氢氧化镁和氯化钠,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
故填:产生白色沉淀。
(3)与图中点B对应的溶液中的溶质是反应生成的氯化钠、没有反应的氯化铵、过量的氯化镁。
故填:氯化钠、氯化铵、氯化镁。
(4)实验结束后过滤,所得滤液中含有氯化钠和氢氧化钠;
A.滤液中含有氢氧化钠,不可以直接排放到下水道,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过程中无明显现象,不可用于检验某氯化钠溶液中是否有氯化氢,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滤液可用来处理工业生产制造的SO2废气,是因为二氧化硫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填:C。
29.解:(1)捕捉室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方程式是:2NaOH+CO2═Na2CO3+H2O。
故填:2NaOH+CO2═Na2CO3+H2O。
(2)该流程图中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是化合反应,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气体是分解反应,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是复分解反应,未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整个“捕捉”过程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氢氧化钠、氧化钙。
故填:置换;氢氧化钠、氧化钙。
30.解:(1)a点溶液中,稀盐酸部分反应,溶液显酸性,滴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溶液变红色。
故填:溶液变红色。
(2)bc段(不含b点),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MgCl2+2NaOH═Mg(OH)2↓+2NaCl。
故填:MgCl2+2NaOH═Mg(OH)2↓+2NaCl。
(3)c点溶液中存在的阳离子为反应生成氯化钠中的钠离子和没有反应的氯化镁中的镁离子。
故填:钠离子、镁离子。
(4)溶液中NaCl的溶质质量分数d大于c,这是因为d点氯化钠质量继续增大,氯化钠增大的幅度大于溶液质量增大的幅度,因此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故填:>。
(5)d点溶液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钠和盐酸、氯化镁完全反应生成的氯化钠。
故填:氯化钠。
31.解:(1)将无色酚酞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溶液变成红色。
故填:红。
(2)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SO2═Na2SO3+H2O。
故填:2NaOH+SO2═Na2SO3+H2O。
(3)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NaOH+H2SO4═Na2SO4+2H2O;
从该图中可以看出,反应后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溶液显中性,pH=7。
故填:2NaOH+H2SO4═Na2SO4+2H2O;=。
(4)如果反应④能够发生,选择的物质是硫酸铜,理由是硫酸铜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
故填:C;硫酸铜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