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新文化运动》 课件 (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课件 (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23 22:35: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 这是一个思想自由,人才辈出的时代,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知识分子的目光转向思想启蒙,唤起了国民的觉醒。民众受到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新的主义、新的信仰在中国大地传播开来。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兴起Part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兴起的背景: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领域“尊孔复古”的逆流。旧思潮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深受知识阶层欢迎。新思潮 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
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
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
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
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
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
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
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
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兴起的原因:张勋复辟 北洋政府首脑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崩离析,皖系、直系两大派系先后控制中央政府,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北洋政府又被迅速壮大的奉系控制,直到北伐战争后才完成了短暂的形式统一,但不久后又爆发了其规模远超北洋历届政府的中原大战和十年国共内战。1、政治: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帝国主义加紧侵略。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兴起的原因: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制度上的束缚和障碍。革命提高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激发了他们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袁世凯窃取政权以后,为了笼络资产阶级,也吸收了其中的代表人物如周学熙、张謇等担任工商总长、财政总长的职务,资产阶级通过手中掌握的权力,制订出若干有利于振兴实业的政策法令,一定程度上为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提供了法律上的保护。2、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兴起的原因:辛亥革命后,政治平等和思想自由在形式上已为法律所承认,尤其是在革命浪潮所直接波及的南方各省,自由平等的空气更为浓厚,孔庙改为学堂,贞节牌坊被砸毁。3、思想文化: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制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兴起的标志:法文单词,意思是新青年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
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
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
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
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
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
及时间之生命。
——《敬告青年》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917年,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杂志社不久也迁往北京。主要撰稿人:胡适、李大钊、鲁迅主要阵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青年》和北京大学蔡元培: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他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主要阵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一份杂志
一所学校
一群青年才俊
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1988年沈嘉蔚油画《宽容》,现名《北大钟声》陈独秀蔡元培胡适鲁迅李大钊辜鸿铭“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
——蔡元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Part 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主要内容: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旧道德:主要指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孔子之道儒家伦理学说。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节选自鲁迅《狂人日记》 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主要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两大口号)“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艺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民主(“德先生”):
科学(“赛先生”):指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也包从西方传入的社会科学理论。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主要内容:提倡文学革命 从前有个秀才到村里闲逛,看到一则征婚启事,上面写着:“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秀才觉得这姑娘很不错,就把她娶回家了,回家一看,秀才差点就晕过去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问,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胡适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陈独秀紧接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到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并从启蒙的角度抨击旧文学与“阿谀夸张、虚伪迂阔之国民性”互为因果,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主要内容:提倡民主提倡科学提倡新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专制反对迷信反对旧道德反对旧文学1920 北大女同学身影先睹为快:北大首开女禁 有一天我去取北大《日刊》,哪知早已被同学们一抢而光,原来这天报上登着这些女同学的姓名,大家要相睹为快呢!
——顾颉刚《悼蔡元培先生》

北大首开女禁,上海南京广州天津等地竞相仿效,女生络绎进入各地大学,终于蔚成风气。 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意义:影响1:“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除上课、阅报以外,看书,看《新青年》;谈话,谈《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问题。”——毛泽东 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
为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意义:1919年12月4日:“看《新青年》。”
1919年12月5日:“上下午各看《新青年》杂志一次”
1919年12月10日:“看(《新青年》)易卜生号。”
1920年4月9日:“在船上《新青年》。”
1926年4月21日:“看《新青年》。”
1926年4月22日:“看《新青年》。”
1926年5月5日:“看《新青年》。——《蒋介石日记》不要惊讶:毛泽东、蒋介石读《新青年》影响2、影响3、新文化倡导者:“根本扫荡”旧思想旧传统,为新文化开路“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新文化的反对者:主张调和,以维护孔孟之道和传统价值为依据,用中国固有的文明去“救济西洋文明之穷弊”。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局限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的继承、改造和创新。如何对待东西方文化?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意义: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消极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性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
1.时间:1915年
2.地点:上海——北京
3.标志: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新青年)
发表《敬告青年》
4.主要代表人物:胡适、李大钊、鲁迅,陈独秀等
5.口号:民主和科学
6.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7.内容: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2.提倡民主与科学。
3.提倡文学革命。8.影响: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但是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