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383年前秦VS东晋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一、淝水之战想一想 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0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寡,而在于人心的向背、战术的得当等等。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的建立:___世纪后期439 首都: (今山西大同)____族2、北魏统一北方:鲜卑4平城____年后迁到________河南洛阳众位爱卿,我们平城气候干旱,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而且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我们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我们如果迁都你们意下如何?皇帝,我们的祖先生长在这里,我们怎么能弃我们的祖先而不顾呢?保守的贵族为什么要迁都?我们这不是很好吗?迁都以后我们会和那些卑贱的汉民搞在一起,我们不要和他们乱在一起。汉民怎么了,他们有先进的文化,有我们没有的生产技术,和他们在一起,更有利于我们鲜卑政权的统治。 太子那好吧。既然你们都不愿意就算了。但是我们必须南伐。 孝文帝我就是不愿意,要迁你们迁,反正我不走。情景再现:比比谁最像巧迁都心腹大臣心腹大臣孝文帝哦……原来如此。那微臣坚决支持陛下南伐。朕南伐只是借口,真实的目的是想迁都洛阳。下朝之后皇帝,秋雨连绵,致使道路泥泞,我们的大军无法南行,我们就此歇息何如?那好吧,既然你们不愿继续前行,那我们就不走了,留在洛阳吧。公元493年,孝文帝亲率三十多万大军南下,从平城出发到达洛阳。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泥泞不堪,行军十分困难,孝文帝仍然披盔戴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 心腹大臣494年北魏迁都洛阳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迁都后产生了什么影响?请思考原因影响北魏都城平城,那里出产的粮食不能满
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为孝文帝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孝文帝迁都孝文帝
迁都洛阳原因影响1、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2、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为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合作探究:平城洛阳洛阳文化底蕴深厚,
是多个王朝的都城。东周 东汉 曹魏 西晋假如你是孝文帝,在迁都后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呢?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_____,禁用____语。以_____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______,拓跋改为___。鼓励鲜卑贵族与_____贵族联姻。采用两汉、曹魏的官制、法律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找一找:语言:服饰:姓氏:婚姻:政治:汉语鲜卑汉服汉姓,元汉人缩句游戏 你能将孝文帝迁都后的改革措施浓缩一下吗?看谁缩减得最好最妙?(要求用三个字来概括,中间一个字用“汉”字)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拓跋改为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采用两汉、曹魏的官制、法律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找一找:语言:服饰:姓氏:婚姻:政治: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联汉姻 用汉制 孝文帝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动脑筋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丰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东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鲜卑族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融进中华民族历史中,请站在中华民族大立场上对于这位皇帝的改革进行评价。 史学争鸣 关于孝文帝的改革史学界有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孝文帝主持的改革,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他缺乏民族的自豪感,抛弃了自己民族的长处,而热衷于学习汉文化的糟粕。另外许多学者则认为,孝文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国家政权,抛弃民族偏见,坚决推行改革。他的改革措施,积极因素远远大于消极因素。黄河流域(中原地区)民族交融是时代的主流!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技艺,成为农业居民。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就座方式: “席地而坐” 胡床 汉人最初是席地而座,即以席为坐。这是一种很不舒服的坐姿;两席屈折,膝向前,上身的体重全部由臀部挤压在腿上,下肢极易酸麻,久之还可能变形。所以,当高坐具的胡床传入中原后,很快受到部份汉人的欢迎,原来的跪姿转变成了坐姿 。胡床最初是一种以绳连缀在木头上,可开可合,携带方便,无靠背的折叠凳,类似今天的马扎。汉人使用胡床,开始只见于军旅,到了北朝,从宫廷到民间都有人以胡床为坐具。你知道凳子椅子的来历吗洛阳东汉时期的墓室壁画。 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裤褶服,本来是便于骑马打仗的小袖上衣和窄腿裤子;传入中原后,适应汉人的衣着传统,袖子逐渐变宽,裤腿也变得肥大,像喇叭一样。裤褶服成为那时南北流行的服装,不仅打仗时穿,平时也穿。这种变化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互相影响。南北流行服饰--裤褶服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北魏骑兵俑zhe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3.北朝的统治者学习汉人实行君主专制1.少数民族开始过定居生活 ,学习汉人的农业生产方式2.汉人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经验,食物、服装、用具民族的融合从P88找出民族交融出现在哪些方面。4.文化交流方面:少数民族使用汉语,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受到汉族的喜爱5.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根据上述图片及其所学,请你谈谈对魏晋时期民族关系的理解? 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北魏陶俑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