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件+作业)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件+作业)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13 14:34:40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课件34张PPT。课件31张PPT。课件11张PPT。课时作业14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选择题
1.“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名为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中国社会出现这种现象开始于(  )
A.明末清初  B.鸦片战争前
C.鸦片战争后 D.辛亥革命后
解析: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开始于”。鸦片战争后,西方的物质文化开始大量涌入中国,中国社会才开始出现这种现象。
答案:C
2.北京的四合院按“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序列安排。家长住在北房,即正房。这反映出居住的特征是(  )
A.祖灵崇拜 B.等级礼仪
C.信仰习俗 D.安全舒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传统四合院的认识。题干中房屋的布局、人员的居住安排、房屋设计的状况都体现着传统社会的“礼”,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B
3.《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民国光复,罐头之品,番餐之味,五方来会,烦费日增。”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人们已完全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
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
C.西方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
D.部分民众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
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罐头之品”“番餐之味”等可体现“部分民众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A项“完全接受”,B项“公开赞成”,C项“无法交融”均与史实或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D项。
答案:D
4.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庭生活方式上作维新运动。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促使春节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
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为“民国(建立)前一两年”,A、C、D三项时间与之不符,B项正确。
答案:B
5.[2019·邯郸高一检测]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
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
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
解析: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说明剪发齐眉影响到了全国各地,包括乡村和城市,但是材料仅仅提到成都妇女多剪发齐眉,A错误;近代中国一直在提倡男女平等思想,并没有深入人心,政府认为妇女剪发齐眉有伤风化,不能体现男女平等,B错误;材料中“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说明政府在限制该行为,体现当时妇女新潮行为冲击了传统习俗,故选C。政府的处罚措施没有法律依据,体现不了民国法治精神,D错误。
答案:C
6.某中学历史老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讨论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生活方式。下列学生的言论,与历史事实不相符的是(  )
A.买粮、棉、油得凭票证
B.人们普遍注重节约和奉献
C.一家人在电视上看春节联欢晚会
D.人们的生活水平总体差别不大
解析:解题时需要紧扣“20世纪50年代”这个时间范围,C项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其余三项都是20世纪50年代的生活方式,故选C项。
答案:C
7.下表是对上海、哈尔滨两地居民择偶标准的调查统计,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  )
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
看重项目
年代
1948~
1966
1967~
1976
1977~
1986
1987~
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26.6
28.8
12.66
15.6
本人成分、政治面貌
30.5
23.5
15.5
13.9
学历
10.6
11.7
12.6
25.3
A.计划经济时代更注重家庭出身和本人政治面貌
B.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注重个人能力和文化水平
C.婚姻观念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
D.新中国成立后西方思想文化深深影响婚姻习俗
解析:依据所学分析题干内容可知,A、B、C三项的表述均属于对材料的正确解读;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西方国家的封锁和两极格局的形成,中国人的思想文化深受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因此D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8.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它的变化记录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上元元年,高宗又“敕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并金带;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并银带;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石带;庶人服黄,铜铁带”。
——《新唐书·车服志》
材料二 在各个通商口岸城市,衣着华丽、不循规制者大有人在……新式学堂里生动活泼的学生装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新式军队也一改过去兵勇时代邋遢的形象,呢制军装映衬出军人威武的英姿;民国以后……衣饰上的平等观念更是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
——苏文生、赵爽《西风东渐——衣食住行的近代变迁》
材料三 曾有一次,人们有力地指出,上海的工部局是在中国最好的宣教士。这意思是说,上海的外国租界是一个实例,阐明西方文明的优点。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由帝国他处走过上海,他们可以看到美丽的建筑、整洁的街道、燃着电灯或瓦斯灯;他们可以看到机器、自来水、电报、电话、火轮船、公园。他们在这里所得到的印象,必然多少传到内地去。上海如此,香港也如此。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八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服饰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二分析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海的外国租界对中国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具体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解析:第(1)题,从官员不同品级不同装束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对服饰有着严格的限制,其原因要从中国古代封建专制等方面分析。第(2)题,服饰的变化可以从“不循规制”“衣饰上的平等观念”、服饰的职业化和追求个性方面归纳;原因从时代背景上去分析。第(3)题,根据材料三中“他们”所看到的内容归纳概括即可。
答案:(1)特点:具有严格的等级规范。
原因:宗法等级观念的影响;君主专制制度;小农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2)变化:突破等级观念;个性鲜明;职业特点突出;服饰平等得到法律保障。
原因:通商口岸的开放;近代教育的发展;新式军队的建立;中华民国的建立;西学东渐等。
(3)表现:建筑;交通;通信;机器及科技运用;生活及卫生文明习惯等。(答出四点即可
课时作业15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选择题
1.下图是吴淞铁路公司于1876年发行的“铁路火轮车”招贴画。据记载,当“火轮车”通过时,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图文材料说明(  )
A.近代交通工具首现中国 B.国人观念发生彻底改变
C.铁路火车影响人们生活 D.广告公司广揽旅游业务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当‘火轮车’通过时,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可知,铁路火车影响人们生活,故C项正确;A、B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答案:C
2.1881年,清政府修建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1887年延修至芦台,1888年展筑至天津,时称“津唐铁路”。“津唐铁路”的修建(  )
A.标志着中国交通近代化起步
B.有助于解决洋务企业的困难
C.诱导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
D.目的是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交通近代化起步于航运事业,即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C项错误;“津唐铁路”的修建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但并不是主观目的,故D项错误。由所学可知B项正确。
答案:B
3.近年来,在“低碳出行”的倡议下,新型有轨电车成为很多城市的新宠。但1906年电车在天津出现时,当时许多人认为电车会电死人而不敢上车,街上经常出现“好人不坐电车”等标语,这一现象说明20世纪初的中国(  )
A.西方工业革命成果早已传入
B.旧思想观念依然浓厚
C.交通运输业已经近代化
D.中西方文化冲突严重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材料反映的是近代中国人排斥新兴事物的落后观念,故选择B项。
答案:B
4.在19世纪70年代,江苏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交通工具是(  )
A.江南制造总局的汽车 B.洋人发明的火车
C.轮船招商局的轮船 D.福州船政局的军舰
解析:本题易错选A项或B项,原因是对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出现的时间认识不清。汽车在中国开始出现的时间是20世纪初,排除A项。19世纪70年代中国出现了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而江苏居民无法通过该铁路到达上海,排除B项。军舰是军事专用,不可能用于商业运营,普通人更不可能乘坐,排除D项。由材料信息“19世纪70年代”“江苏居民到上海”,可判断最有可能乘坐的是轮船招商局的轮船,故选C项。
答案:C
5.哈大高铁、京哈高铁,犹如一条加速跑道,迅捷地串起东北四大城市,连通关内关外,标志着“东北同城”的崭新生活即将开启。这表明(  )
A.新型交通工具的革新使城市化进程加快
B.中国的经济版图彻底地突破了地域界线
C.人们的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正逐步形成
D.改革开放以来区域性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解析:材料反映了高铁的运营串起东北四大城市,促进了“东北同城”的开启,地区间联系在不断加强,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东北四城的联系加强,A、B两项不符合材料内容;C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D
6.沈葆桢曾说,铁路电报并不是不适用,但若创办,必须依照民情,“台湾则可行,以其为民情所安也;他处则难行,以其为民情所骇也”。1877年,中国第一条电报线在台湾成功架设,这得益于(  )
A.朝野上下的共同努力 B.较为特殊的地理文化
C.实业救国理念的推动 D.相对宽松的国际氛围
解析:从材料“必须依照民情”“台湾则可行,以其为民情所安也;他处则难行,以其为民情所骇也”可以看出,电报线在台湾成功架设与台湾民情有关,即较为特殊的地理文化,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7.1883年,上海《申报》为刚由西方传入中国的一项发明刊登广告:“系泰西新创之器……诸般讲话,远近皆可传声,其极远者可至数千里之外。”此项发明可能是(  )
A.电话机 B.留声机
C.无线电报 D.电灯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根据材料信息“讲话”“远近皆可传声”等可知,这一发明是电话机。故选A。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毁路口号
19世纪末,义和团民众曾经张贴“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的揭帖。
材料二 中国进口的第一辆奔驰牌轿车
1898年,袁世凯为向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牌轿车。不料,慈禧仅试坐一次便将其“打入冷宫”弃置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最终被闲置起来。
材料三 中国现代高铁
2016年3月1日,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南充市政协副主席朱家媛作为第一提案人,带了一份名为关于修建成安(成都至安康)高铁,助推秦巴贫困山区和川陕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的提案。这份提案迅速得到了众多住川全国政协委员附议。
(1)对义和团运动提出的口号你是如何认识的?
(2)材料二奔驰车被“打入冷宫”说明了什么问题?
(3)综合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修建铁路意义的认识。
解析:第(1)题,注意义和团运动代表的是农民阶级的利益。第(2)题,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材料三充分体现了封建制度的腐朽与落后。第(3)题,考查铁路修建的意义,要从民众生活、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
答案:(1)一方面,毁铁路反映了义和团运动具有鲜明的爱国色彩;另一方面,也说明农民阶级对西方先进文明盲目排斥的落后性。
(2)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性、落后性,仍然用封建落后思想抵制西方先进文明。
(3)修建铁路大大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尤其是封建等级观念;修建铁路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课时作业16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选择题
1.梁启超说:“报馆者,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镜也,文坛之主也,将来之灯也,现在之粮也。伟哉报馆之势力,重哉报馆之责任。”梁启超认为“报馆之责任”在于(  )
①传播信息 ②开启民智 ③引导舆论 ④控制政府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材料中梁启超用形象且生动的排比句罗列出报馆应起到的作用是传播信息、开启民智、引导舆论等,①②③正确。报馆只是新闻部门,不可能控制政府,故④不选。
答案:A
2.从1902年到1911年,清政府至少办有106种官报,如《政治官报》《商务官报》等,民初中华书局编辑有《中华教育界》《中华实业界》《中华学生界》《中华妇女界》《中华童子界》《中华小说界》等八大报刊。材料体现了(  )
A.报刊发展具有时代特征
B.报刊促进国人思想解放
C.报刊进步促进革命成功
D.报刊体现社会阶层诉求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末,清政府开办了大量官设报刊;民国初年中华书局旗下杂志迅速发展。据此可推出报刊发展受时代环境的影响,故A项正确。清政府设立报刊的目的是加强舆论控制,不会促进国人思想解放,排除B项。中华书局旗下报刊迅速发展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报刊体现社会阶层诉求,排除D项。
答案:A
3.“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岐、龙济光、李准等初欲负隅自固,讵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亦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这体现近代报刊的作用是(  )
A.控制政府 B.制造舆论
C.推广科技 D.刊登广告
解析:材料体现了近代报刊制造舆论的作用,A、C、D三项与材料无关,故选B项。
答案:B
4.1896年8月14日的《申报》载有一则广告:“8月14日广告又云:‘徐园七夕仍设文虎候教……园内陈设古玩、异果、奇花,兼叙清曲,是夜准放奇巧焰火,又一村并演西洋影戏。’”这说明当时中国(  )
A.电影受到民众的普遍欢迎
B.西洋影戏与中国传统戏法相互融合
C.广告成为报刊的主要收入来源
D.电影作为传统娱乐的补充而存在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仍设文虎候教”“陈设古玩、异果、奇花,兼叙清曲”,即开设系列传统娱乐项目;“准放奇巧焰火,又一村并演西洋影戏”体现出在传统娱乐项目基础上出现了电影。据此判断选项:材料信息体现不出“电影受到民众的普遍欢迎”,排除A项;材料信息体现不出“相互融合”,排除B项;C项材料信息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排除;D项表述客观,符合材料主旨与题意。
答案:D
5.1905年天津《大公报》发表文章说: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即如那名山胜水……各种景致、各种情形……种种事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电影……实在是欧美各文明国学问美术进化的一种大表记……要说顶有意味,更是那讽劝讥诮的故事,叫人看了,能够刺激国人的神经,感到人的善念。文中作者认为(  )
A.电影兼具娱乐、开阔视野和教育国人的作用
B.电影广泛地影响着广大民众的生活方式
C.电影作为新兴娱乐方式一开始就受到国人的欢迎
D.电影已成为大城市中重要的娱乐形式
解析:作者认为电影艺术能够让国人领略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学习欧美各国的文化,刺激国人的神经,感到人的善念,故A项正确。
答案:A
6.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开始试播(  )
A.说明新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B.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标志着地方电视台的纷纷建立
D.体现了电视技术的迅速提高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开始试播说明新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答案:A
7.观察下面两幅图片,对“第四媒介”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是(  )
A.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B.节约了人们的时间
C.信任度和安全感低 D.是一柄双刃剑
解析:第一幅图片体现了互联网的购物功能,其节约了人们的时间,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第二幅图片体现了互联网存在着信任度和安全感低的问题。综合两幅图片可知,互联网是一柄双刃剑,有利也有弊,D项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民报之产生,当以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汉口出版之《昭文新报》为最早。次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在香港出版之《循环日报》,光绪二年上海出版之《新报》,及光绪十二年在广州出版之《广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迨光绪二十一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我国人民之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材料二 若夫新闻事实之报道,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查,政艺学理之发明,言论思想之介绍,茶余酒后之资料,凡全球文明国报馆所应尽之义务,不敢不勉,此则同人以言报国之微志也。
——梁启超《时报》发刊词
材料三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命》一文中评价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及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岐、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亦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
——摘自冯自由《革命逸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后期我国报刊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梁启超认为“报馆所应尽之义务”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报刊对辛亥革命所起的作用。
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一中的文字“汉口”“上海”“广州”“时适中日战后……我国人民之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可以直接得出特点。第(2)题,依据材料中“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查”“政艺学理之发明,言论思想之介绍”“茶余酒后之资料”等信息可以直接得出“报馆所应尽之义务”。第(3)题,从材料中“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等关键语句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报刊对辛亥革命的作用。
答案:(1)特点:国人自办报刊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国人自办报刊盛行于维新变法时期;有识之士办报的目的是救亡图存;报刊的创办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2)传递国内外信息;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引导舆论。
(3)提供与维新派(保皇派)展开论战的阵地;宣传民主共和(民主革命)的思想和观念;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