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0张PPT。课件29张PPT。课件33张PPT。课件12张PPT。课时作业17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一、选择题
1.“美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该材料显示,造成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A.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B.生产相对过剩严重
C.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 D.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解析:材料的主旨是工人的工资增长远远低于生产率的增长速率,而工人的工资收入代表的是购买力,意思就是说生产的量已经远远超出了实际能够消费的量,即生产相对过剩,故选B。
答案:B
2.[2019·北京市西城区高一期末]1929年美国发生的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
A.美国是头号资本主义大国 B.美国向其他国家转嫁危机
C.资本主义国家利害相一致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形成
解析:根据所学,美国是头号资本主义大国是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美国向其他国家转嫁危机会促使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资本主义国家利害不会一致,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世界市场发生经济联系是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
答案:D
3.1933年3月,罗斯福发表就职演说:“叹交换手段难逃长河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败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 )
A.经济危机来势凶猛
B.经济危机给人民带来严重灾难
C.经济危机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大
D.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
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强调商业、工业、农业、个人家庭均遭到经济危机的严重破坏,体现了经济危机“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大”的特点,故选C项。
答案:C
4.1931年美国有四分之三的学校管理委员会拒绝聘请已婚妇女当教师,美国劳工联合会敦促雇主不要雇佣其丈夫仍在工作的妇女,一些媒体舆论也赞同这一做法。当时美国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
A.对已婚妇女的严重歧视 B.社会对家庭观念的重视
C.萧条时期就业竞争激烈 D.政府福利政策的推行
解析:1931年美国正在经历经济危机,经济萧条导致就业竞争激烈,所以才会出现材料所述的现象。C项符合题意;材料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歧视已婚妇女,而是经济危机下的非常措施,材料也未体现出对家庭观念的重视,所以A、B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福利政策,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C
5.1929~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期间,俄亥俄州的示威者喊出了“我们必须夺取政权,建立工农共和国”的口号。这最能说明这次危机( )
A.对经济的破坏十分严重 B.使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C.引发了政治危机 D.促进政府调整政策
解析:材料“夺取政权,建立工农共和国”说明在1929~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期间,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
答案:C
6.在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期间,胡佛政府通过法令倡导轮流工作,以扩大就业面;同时还批准了“邻居互助计划”,要求就业者或半就业者帮助四邻中的生活困难者。这表明胡佛政府( )
A.坚持自由放任 B.重视道德建设
C.拒绝国家干预 D.关注贫困就业
解析: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胡佛政府仍坚持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但是材料中未体现出来,故A项错误;材料中要求轮流工作、实施“邻居互助计划”,主要是为了缓解危机,不是重视道德建设,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说明胡佛政府拒绝国家干预,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胡佛政府通过法令倡导轮流工作,以扩大就业面”“要求就业者或半就业者帮助四邻中的生活困难者”说明政府关注贫困就业问题,故D项正确。
答案:D
7.
《变形金刚》影片中出现了闻名世界的美国水利工程——胡佛水坝(如图)。胡佛水坝是1931年美国联邦政府立项开始修建的,1935年竣工。胡佛水坝的修建表明( )
A.胡佛政府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
B.胡佛政府在美国率先提出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
C.胡佛政府较好地解决了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问题
D.胡佛政府采取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
解析:胡佛政府并没有放弃“自由放任”政策,故A项错误;罗斯福政府在美国率先提出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故B项错误;胡佛水坝的修建并不能说明胡佛政府较好地解决了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问题,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胡佛水坝是1931年美国联邦政府立项开始修建的”可知,胡佛政府采取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故D项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图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名利场》杂志刊登的一幅漫画,画中把“山姆大叔”描绘成受到小矮人攻击的“格列佛”。
材料二 1929~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下降情况表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46.2%
40.6%
28.4%
16.5%
8.4%
材料三 大危机刚爆发的时候,胡佛总统立即召集了一系列
会议,竭力说服企业界的领袖们,自愿地不降低工资和物价,他要求联邦储备银行为企业界借款提供方便。此外,根据胡佛的建议,国会对公共工程也增加了拨款。联邦政府提高了各州在公路修筑方面的年度补贴……总之,在整个反危机过程中,他常常不得不用自己的一只手,去收回他的另一只手所给予的东西,致使自己的某些责任和承诺变成一纸空文。
(1)根据材料一,分析造成“山姆大叔”如此窘境的原因,并指出其实质。
(2)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体现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什么特点?受影响最大的是哪两个国家?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胡佛反危机的措施。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一中“20世纪30年代”“美国”可知造成“山姆大叔”如此窘境的原因是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该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第(2)题,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普遍下降,说明经济危机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大;比较各国数据可知,美国和德国受影响最大。第(3)题,从材料中“竭力说服企业界的领袖们,自愿地不降低工资和物价,他要求联邦储备银行为企业界借款提供方便”“国会对公共工程也增加了拨款”得出胡佛反危机的措施。
答案:(1)原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实质:生产相对过剩。
(2)特点:经济危机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大。危机中美国和德国受影响最大。
(3)措施:扶持企业,稳定工资和物价;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
课时作业18 罗斯福新政
一、选择题
1.1933年3月,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说:“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的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就像真正有外敌入侵时一样。”这主要说明了( )
A.罗斯福准备实行专制独裁
B.罗斯福崇尚计划经济
C.美国受经济危机打击特别沉重
D.罗斯福反危机的思路是加强政府的经济职能
解析:材料中“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的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说明罗斯福想要加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即加强政府的经济职能,所以D项符合题意;A、B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C项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主旨不符。
答案:D
2.“兹授权农业部长,如棉花生产者书面同意将其1933年的棉花产量至少较上年减产30%,而且不增加每一英亩的施肥费用时,农业部长均得与之订立特权买卖合同。”这反映了罗斯福( )
A.实施全国工业复兴法 B.颁布农业调整法
C.实施社会保险法 D.建立民间资源保护队
解析:题干反映的是罗斯福新政中的农业政策,故B项正确;减耕减产、政府补贴,与工业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所述并不是社会保险的内容,故C项错误;民间资源保护队主要保卫森林资源、稀有物种等,与农业调整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政府中的重要成员霍普金斯说:“我来华盛顿,就是要做到谁也不挨饿。但给人吃饭不能让人吃闲饭。”为此,罗斯福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整顿金融 B.调整农业政策
C.发放救济金 D.兴办公共工程
解析:材料中的观点是政府一方面要解决普通民众的吃饭问题,另一方面又“不能让人吃闲饭”,由此可以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整顿金融和调整农业的信息,故排除A,B两项。兴办公共工程能够增加就业,从而保障了工人的生活,体现了“以工代赈”,故选D项。
答案:D
4.埃里克·方纳在《美国自由的故事》中这样写道:“罗斯福将他自己的‘自由’定义——即普通人拥有更大的安全感,与早期的为‘少数特权阶层’利益服务的契约自由并列。”下列措施中,最能让“普通人拥有更大的安全感”的是( )
A.增发钞票,成立联邦银行加强对银行的管理,稳定金融秩序
B.政府实行失业保险、养老金以及救济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C.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和《公平劳动标准法》,缓和劳资矛盾
D.政府拨款进行大规模社会救济,举办公共工程解决失业问题
解析:加强对银行的管理,主要是恢复银行的信誉,并没有让普通人拥有更大的安全感,故A项错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使人心安定,让普通人拥有更大的安全感,故B项正确;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和《公平劳动标准法》主要是加强工业生产的稳定性,故C项错误;举办公共工程主要是增加就业,刺激疲软的市场,故D项错误。
答案:B
5.法律界网站登载文章指出,“……罗斯福新政时期是总统权力扩张最迅猛的时期。事实上,新政期间总统权力的转型,也是社会治理方式转型的一个后果”。这里所说的“社会治理方式转型”指的是( )
A.向分权制衡型转变 B.向总统权力型转变
C.向社会福利型转变 D.向国家干预型转变
解析:1929~1933年美国遭遇了经济大危机,罗斯福上任后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渡过了这次经济危机,故选D项。
答案:D
6.有学者指出,在500余年的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扮演了一个开拓者和革命者的角色。其依据是罗斯福( )
A.改变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
B.建立了社会主义的运行机制
C.放弃了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
D.否定了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度
解析: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做出的局部调整,即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改变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A项正确。
答案:A
7.有的学者指出:“罗斯福新政的意义远远超出经济领域,也超过一定意义上的改革,不论提出者自己是否意识到,它造成了资本主义的一次深刻变革或者是一种再生。”这里“造成了资本主义的一次深刻变革”是指它( )
①完全消除了经济危机 ②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③彻底缓和了社会矛盾 ④促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但并没有完全消除,故①③错误。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胡佛主张救济主要应由地方政府和社区、私人慈善团体来进行,联邦政府少管闲事;救济重点在照顾处于困境中的大工业资产者、金融家和大农场主,并主张缩小和限制救济的规模。他说:“联邦政府一干预,这种保险或救济,就会一成不变地堕落为仅仅的布施。”
材料二 罗斯福认为,(联邦)政府对于全体公民的福利负有一种终极的责任。如果私人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未能为那些愿意工作的人提供工作和为不幸的人提供救济,那么,那些并非由于自己的过错而遭遇困难的人就有一种要求政府予以援助的权利,他宣称所有的人都有“享受充分保障,不必在经济上担心老、病、事故和失业的权利”。
材料三 1933~1939年,美国政府各项救济工作的支出总额达到了约180亿美元。这样的结果,毫无疑问地造成了美国政府的连年赤字……1936年财政年度的赤字是43亿美元……但客观效果却使整个国家的境况有所好转,大大减轻了失业者的贫困和痛苦。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胡佛和罗斯福对社会救济所持主张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提供“工作”和“救济”,罗斯福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反映出国家干预经济的哪些手段?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救济举措。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即可,通过比较可以得知,两者在责任承担者和救济对象方面的不同。第(2)题,根据所学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回答即可。第(3)题,评价时注意从正反两方面分析。
答案:(1)胡佛主张救济主要应由地方政府、社区、私人慈善团体而不是由联邦政府来进行,救济对象是处于困境中的大工业资产者、金融家、大农场主等;罗斯福认为联邦政府对于全体公民的福利负有一种终极的责任,救济应面向所有人,尤其是面临困难和不幸的人。
(2)措施:举办公共工程或“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手段:出台法令、成立管理机构、增加国家财政支出。
(3)减轻了弱势群体的贫困和痛苦;缓解了失业压力,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助于早日摆脱危机;造成了美国连年的财政赤字。
课时作业19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选择题
1.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用于采购商品和支付劳务费用的总额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5,并鼓励资本家按照政府的计划进行投资,这表明( )
A.政府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
B.美国开始走计划经济的道路
C.美国的黄金储备减少,美元贬值加剧
D.经济进入“滞胀”阶段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美国政府的做法表明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体现了二战后西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A。
答案:A
2.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进入“滞胀”时期。对“滞胀”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生产发展滞缓,通货膨胀严重,失业人数大增
B.生产停止发展,通货膨胀不断发展
C.生产的停滞导致通货膨胀不断发展
D.通货膨胀激化了社会矛盾,造成了生产停滞
解析: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普遍进入到“生产发展滞缓,通货膨胀严重,失业人数大增”的状态即“滞胀”状态。
答案:A
3.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进行政策调整,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在内的“福利国家”制度。其主要目的在( )
A.刺激社会消费 B.改善劳资关系
C.缓和社会矛盾 D.重塑政府形象
解析: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建立起“福利国家”制度,主要目的是要缓和社会矛盾,故选C项。
答案:C
4.
对右图漫画中西方国家福利政策解读不正确的是( )
A.缓和了社会矛盾
B.减少了国家财政赤字
C.扩大了社会消费
D.降低了人们工作积极性
解析:福利政策会增加国家的财政赤字,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国家福利政策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社会消费,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其消极影响是降低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答案:B
5.马克思指出:“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持有财产多一些,不会消除奴隶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同样也不会消除雇佣工人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下列选项中能与马克思的这一观点相印证的是( )
A.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 B.福利主义政策的实施
C.第三产业的兴起 D.“新经济”的出现
解析:材料“吃穿好一些……财产多一些”“不会消除奴隶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表达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题中马克思认为工人的生活和待遇有了一些改善,但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人的政治经济地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故选B项。
答案:B
6.下图反映了美国劳动力构成变化。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互联网时代,非体力劳动人员急剧增加,体力劳动人员急剧减少
B.经济危机导致大量体力劳动者失业
C.出于冷战的需要,美国大力发展科技,非体力劳动者急剧增加
D.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得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解析:由图片可知,1945年以后美国体力劳动者比重下降、非体力劳动者比重上升。这种现象正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产生的。
答案:D
7.克林顿执政期间,美国迎来了新一轮的经济扩张,创下了美国经济发展史上的新纪录。美国经济学家乐观地认为,美国进入了一个“新经济”时代。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彻底克服通货膨胀,能避免经济危机的爆发
B.实现充分就业,失业率几乎为零
C.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出现新的经济增长点
D.缩小贫富差距,避免了财政赤字
解析:本题易错选A项,误以为“新经济”能够消除经济危机。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新经济”是资本主义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其存在只是延缓了经济危机的爆发,故A项错误;“新经济”的特征是低失业率,不是零失业率,故B项错误;“新经济”不能缩小贫富差距,不能避免财政赤字,故D项错误。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8.福利国家是指通过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的一种方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的迅速发展使产业工人人数剧增,对社会保险业起了推动作用。产业工人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无保护地位;微不足道的工资收入使他们三餐难继,如遇疾病和事故则家徒四壁。这个社会问题使德国朝野震惊。当时的帝国宰相奥托·冯·俾斯麦(1815~1898年)开创了进步的社会福利法。此举的政治目的也在于为方兴未艾的工人运动釜底抽薪。
——张家成《俾斯麦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
材料二 1933年5月12日,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到联邦紧急救济署于1935年结束时,共花了30亿美元。……1933年3月,罗斯福制定了以保全人力和自然资源为目标的“民间自然资源保护队”计划。它吸收18至25岁的失业青年,从事诸如造林、防火、防洪、筑路等工作。每月工资30美元。保护队在美国参战前的8年多,先后吸收了150万青年,开辟了数百万英亩的国有林区和公园等。……
——吴于廑《世界史》(上卷)
材料三 截至今年2月份,希腊的债务高达2 940亿欧元,按希腊人口1 100万左右计算,人均负债2.67万欧元左右。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社会福利并不稀奇,差不多所有的欧元区国家都有,只是程度大小而已。而希腊的社会福利之多、之杂、之奇,只能用令人瞠目结舌来形容,譬如说,希腊公务员的未婚或离婚女儿,仍然可以在父母死后继续领取他们的退休金。此外,希腊公务员迟到会不会被罚款并不清楚,但是准时上班是可以领取奖金的。
——2012《联合早报》社论
(1)据材料一,归纳俾斯麦推行福利事业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罗斯福在社会福利方面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对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
(3)指出材料三反映的社会问题。综合上述材料评价西方的福利制度。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得出工人力量不断增加,工人政治地位低下,工人经济生活困难,工人运动方兴未艾。第(2)题,第一小问“措施”,根据材料二“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得出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发放救济金,据材料二“1933年3月,罗斯福制定了以保全人力和自然资源为目标的‘民间自然资源保护队’计划”得出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福利国家就是源于罗斯福新政的做法,罗斯福新政采取的措施为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福利国家”提供范例。第(3)题,第一小问,据材料三指出希腊的社会福利之多、之杂、之奇,只能说明福利开支过大影响经济发展,造成债务危机;第二小问“评价”,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评价,积极作用是能够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消极作用是政府财政负担不堪重负,降低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答案:(1)原因:工人力量的不断增加;工人政治地位低下,经济生活困难;工人运动方兴未艾。
(2)措施: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发放救济金;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影响:为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福利国家”提供范例。
(3)问题:福利开支过大影响经济发展,造成债务危机。评价:积极:有助于保障民众生活,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消极:加剧财政负担,挫伤劳动者工作积极性,造成经济效益下降,引发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