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7张PPT。课件30张PPT。课件11张PPT。课时作业20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苏联模式”
一、选择题
1.苏俄国内战争爆发后,主要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产地陷入敌手,苏维埃国家处境十分困难。为渡过难关,苏俄( )
A.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恢复了资本主义
D.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
解析:由材料中“苏俄国内战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时间为1918~1920年,苏俄为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项符合题意。B项开始于1921年3月;C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D项开始于斯大林时期。
答案:A
2.瞿秋白在《赤都心史》中写道:“不得志的小商人、小资产阶级和农民,一九二○年以来,都不满意于劳农政府。”这实际上反映了( )
A.十月革命成功但并未解决土地问题
B.俄国苏维埃体制是次不成功的尝试
C.苏维埃俄国没有建立工农联盟政权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
解析:在十月革命攻打冬宫的战斗中,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土地法令》,解决了农村土地问题,故A项错误;俄国苏维埃体制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一次成功实践,故B项错误;苏维埃俄国是工农联盟政权,故C项错误;据材料“自一九二○年以来,都不满意于劳农政府”并结合所学可知,1920年俄国国内战争结束后仍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故D项正确。
答案:D
3.[2019·陕西省学业水平测试]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对此,苏俄实行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指令性计划经济
解析:概括材料“1921”“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可知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我们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失败,故A项错误。优先发展重工业是苏联模式,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指令性计划经济,故D项错误。
答案:B
4.1922~1923年间,苏俄私商控制了整个零售贸易的30%多。在莫斯科,1922年零售贸易的83%掌握在私商手中,7%由国营商业控制,合作社商业控制10%。这主要是由于( )
A.消费品生产增加 B.农产品的商品化提高
C.工业经济已全面恢复 D.自由贸易获得合法化
解析:1922~1923年间,苏俄(联)正在实行新经济政策,私商控制贸易的比重增多就与政府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有关,故D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不符。C项是斯大林时期。
答案:D
5.在斯大林的观念中,国家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所支撑的军事力量)是衡量先进与落后的尺度,至于如何在社会诸层面的现代化及其协调发展等更广义的发展领域赶超先进国家则不在他的视野中。这一观念影响下苏联实施的核心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D.农业集体化方针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推行的,故A、B两项错误;斯大林上台后,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且以牺牲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为代价,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故C项正确;农业集体化服务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因此其不是核心政策,故D项错误。
答案:C
6.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派城市干部进入农村去打击和消灭富农;而富农则采取毁灭牲畜、酝酿反对活动和拒绝服从政府等手段实行反击。由此可见,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
A.为中国的农业集体化提供了经验
B.推动了苏联“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
C.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D.完成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解析:材料“富农则采取毁灭牲畜、酝酿反对活动和拒绝服从政府等手段实行反击”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对富农的过激措施造成极大破坏,故C项正确。
答案:C
7.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苏联模式有合理之处
D.夸大了苏联模式的作用
解析:材料中“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体现了苏联模式的目标,虽然这一模式存在一些问题,但毕竟使苏联实现了工业化,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8.十月革命后,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也不乏遗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0年9月列宁说,“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要把全部余粮交给工人国家。1921年3月列宁就农民交完税后再出售粮食一事说:“如果他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应当加以阻挠。”
——摘编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 苏联工、农业产品(部分)产量对比表
年份
钢(万吨)
煤炭(万吨)
棉织品
(亿平方米)
谷物
(万吨)
1928
425.1
3 551
18.21
7 330
1940
1 831.7
16 592.3
27.15
9564
增幅(%)
330.08
367.25
49.09
30.48
——周荣坤等《苏联基本数字手册》
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说:“当时不加快工业化进程是不行的。法西斯的威胁从1933年起就开始迅速增长。”“我国人民用他们在20~30年代建立起来的力量粉碎了法西斯。如果没有工业化,我们就会在法西斯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境地。”
——陆南泉等《苏联真相》
材料四 (1945年后)苏联工业的发展已出现停滞现象……其部分原因是,苏联的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另一同样重要的原因则是官僚主义的计划不切实际,过于重视重工业,不根据消费者的喜好和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
——摘编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列宁两次讲话所体现的经济政策。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发展经济的方针,并概括这一方针的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四,归纳1945年后苏联工业发展停滞的因素。综合上述材料,基于经济现代化的视角,说说你对发展工农业生产的认识。
解析:第(1)题,“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如果他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应当加以阻挠”指的是新经济政策。第(2)题,第一小问,从材料二表格中的数据和材料三“当时不加快工业化进程是不行的。法西斯的威胁从1933年起就开始迅速增长”得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我国人民用他们在20~30年代建立起来的力量粉碎了法西斯”得出苏联经济迅速发展,为粉碎法西斯奠定物质基础。第(3)题,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四“其部分原因是,苏联的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另一同样重要的原因则是官僚主义的计划不切实际,过于重视重工业,不根据消费者的喜好和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得出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计划经济的弊端日益显露,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市场调节作用;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现代化的角度看,首先要重视工业化,在重视工业化的同时,国民经济的比例要协调发展。
答案:(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新经济政策(粮食税)。
(2)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作用:经济迅速增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粉碎法西斯奠定物质基础。
(3)因素: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计划经济的弊端;国民经济比例不协调(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市场需求。认识:重视工业化;工农业协调发展。
课时作业2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选择题
1.赫鲁晓夫在上台之初说:“我们共产党员……好像是布道的神甫,许诺说天上有个天国,可眼下却没有土豆吃。……我们又不是神甫,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应当在地面上给予这种幸福。”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
A.赫鲁晓夫批评斯大林经济体制存在的一些弊端
B.反映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
C.赫鲁晓夫决定全盘否定斯大林体制,对苏联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D.表明赫鲁晓夫试图改变苏联农业的落后状态
解析:材料不能反映赫鲁晓夫决定全盘否定斯大林体制,对苏联进行全方位改革,并且“全盘否定斯大林体制”与史实不符。材料反映了“没有土豆吃”这一现实情况,这与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弊端有关,也与农业集体化直接相关,赫鲁晓夫揭示这一现象实际上是为其即将开始的改革提供支持,所以A、B、D的理解是正确的,C理解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C
2.如图为苏联农业生产方面的统计数据示意图。该示意图反映出( )
A.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
B.农业总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得到缓解
D.赫鲁晓夫改革推动农业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由示意图中的时间“1953年”“1964年”即可排除推行于20世纪20年代的A项。示意图中拖拉机、谷物收割机等跟农业生产有关的数据的增长表明此时的苏联农业有所发展,这应归功于当时赫鲁晓夫的改革,故本题应选D项。B、C两项的表述与题意无关。
答案:D
3.[2019·苏州高二检测]1957年5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此举 ( )
A.强调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B.推动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C.一定程度上冲击“苏联模式”
D.大大增强苏联军事实力
解析:通过题干信息可知,此举是赫鲁晓夫在工业方面的改革措施,实际是对“苏联模式”的冲击,故C正确。
答案:C
4.[2019·海南海口高一检测]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在某些方面比赫鲁晓夫改革更加深入,这表现在( )
A.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B.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C.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框架
D.一定程度上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
解析:本题属于比较型选择题。解答此类选择题,主要在于运用相关历史知识,结合“选项”进行归纳、比较和鉴别。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体制的原则和框架,仍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A、C两项错误;B项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相对赫鲁晓夫改革是一种进步。故选D项。
答案:D
5.俄罗斯民意调查显示:61%的受访者认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国家发展最好的时期。理由最可能是( )
A.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B.苏联保持了大国的荣光
C.苏联军事实力全面超过美国
D.首先冲击了“苏联模式”
解析: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维持了超级大国的地位,B项正确;苏联农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明显改善,A项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D项是指赫鲁晓夫改革。
答案:B
6.1985年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着手进行改革。在改革开始阶段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但改革很快陷入困境。其主要原因是( )
A.未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B.改革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
C.缺乏政治体制改革的宏观决策
D.没有首先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
解析:戈尔巴乔夫在其经济改革中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是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故A项错误;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中仍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缺乏具体配套措施,导致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故B项正确,C项错误;苏联当时的主要问题在于“苏联模式”僵化带来的经济危机,故D项错误。
答案:B
7.苏联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中走向解体,而中国走上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说明( )
A.不能进行政治改革
B.社会主义的失败
C.社会主义改革需结合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
D.为防止西方的和平演变,最好不要对西方开放
解析:社会主义国家可以进行政治改革,故A项错误;苏联的解体仅是苏联模式的失败,不代表社会主义的失败,故B项错误;西方的和平演变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更不能因噎废食,故D项错误。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中应当结合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的经济体制造成的后果……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不够重视现代经济的关键部门(如信息、电子和通信)付出代价;为不允许产品生产者的竞争付出代价,这妨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俄罗斯经济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
——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
材料二 赫鲁晓夫所进行的经济管理体制改组作为战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对后来的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应该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开拓者。他勇于突破旧的模式,探索新的道路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但是,他毕竟受到历史局限性的束缚,对社会主义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病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还缺乏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成熟的改革理论和思想。
——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苏联式的经济体制”给苏联发展带来的问题。
(2)史料二是如何看待赫鲁晓夫改革的?
解析:第(1)题,应抓住史料中“苏联式的经济体制”这一关键词,联系“苏联模式”的所有制结构和经济体制比较分析。第(2)题,材料二反映了对赫鲁晓夫改革的全面认识和评价。解读材料注意转折词“但是”的运用。材料二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改革者,同时说明赫鲁晓夫是一位失败的改革者。
答案:(1)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生产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妨碍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影响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2)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苏联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改革不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