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5张PPT。课时作业6 琵琶行(并序)
[基础演练]
1.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lìng)人欣喜 万籁(lài)俱寂 几(jī)不可再闻
B.箫(xiāo)声清丽 雨声萧(xiāo)萧 凄凉肃(sù)杀
C.花团锦簇(cù) 钿(tián)头银篦(bì) 虾蟆(xiámá)陵下
D.群卉(huì)争艳 一曲红绡(xiāo) 商人重(zhòng)利
解析:C.“钿”读diàn,“虾蟆”读há ma。
答案:C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闲。
B.东船西房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C.寻声见其人,有妇艳如雪。
D.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解析:A.闲—弦,B.房—舫,C.艳—颜。
答案:D
3.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满座重闻皆掩泣 (哭泣,动词)
B.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这,此,指示代词)
C.琵琶声停欲语迟 (说话,回答,动词)
D.今夜闻君琵琶语 (语言,名词)
解析:“语”是曲调,名词。
答案:D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铁骑突出刀枪鸣 B.门前冷落鞍马稀
C.整顿衣裳起敛容 D.凄凄不似向前声
解析:A.“突出”,突然发出;C.“整顿”,整理;D.“向前”,刚才。
答案:B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一些人对中国的民族音乐有偏见,以为民乐只是下里巴人茶余饭后弹弹唱唱的东西,远不如西洋古典音乐有品位。
B.世人评说吴作人的画“笔落惊风雨,画成泣鬼神”,其笔墨传情,已达出神入化之境。
C.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城市里私人购买高档住房的数量不断攀升,而在中小城市个人拥有“豪宅”的还是雪泥鸿爪,因而,“豪宅”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尚待时日。
D.在这万物复苏、山花绚烂的美好时节,我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向与会的东西南北客表示诚挚的欢迎并致以美好的祝愿!
解析:下里巴人: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出神入化:神、化,指神妙的境域,极其高超的境界。形容文学艺术达到极高的成就。雪泥鸿爪:雪泥,融化着雪水的泥土;鸿爪,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东西南北客:指居处无定之人。
答案:B
6.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B.转徙于江湖间
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D.问其人,本长安倡女
解析:D项是判断句,其余几项均是状语后置句。
答案:D
7.名句填空。
(1)东船西舫悄无言, 。
(2)别有幽愁暗恨生, 。
(3) ,在地愿为连理枝。
(4) ,春来江水绿如蓝。
答案:(1)唯见江心秋月白 (2)此时无声胜有声
(3)在天愿作比翼鸟 (4)日出江花红胜火
8.阅读白居易的《暮江吟》,将诗中描绘的画面用抒情散文的笔调表达出来。(200字以上)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傍晚,太阳轻松地展开圆圆的身子,跃入了水中,濯洗一天的疲惫。这个不识水性的顽童,把最后几缕光芒洒满水面,就慢慢地沉下去了。
四周很安静,没有谁注意一场悲剧的上演。江被凉凉的风吹拂着,一半是碧绿的,如一块漾着波浪的珠玉;一半却红彤彤的,像一朵云彩浸在了水中。
黑暗终于挤满了天空。远处,淡淡的桂香似一些若有若无的声音,漂浮在听觉之外。秋天,这个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晚呵,在一盏渔灯的照耀下,变得温馨和美好。
月亮拿着一把细长的弯弓,悄悄从山坳里爬了出来。露水闪着珍珠般的莹光,垂挂在岸边的叶尖上,它是月亮从天上射落的星星吗?
[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诗歌片断,回答9~11题。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9.本段是如何“声情并茂”地描写琵琶女的演奏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对“声”的表现,主要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使用了形象感很强的拟声词来加强对音乐效果的渲染;对“情”的表现,主要描写了琵琶女优雅的举止,娴熟的动作,以及琴声和心音的完美融合,这样就达到了以“声”带“情”,以“情”传“声”,声情并茂的效果。
10.请简要分析选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写琵琶女出场时的矜持、腼腆,也写出了诗人急于与琵琶女相见相识的心情。
(2)既写出了乐曲因幽咽低沉而暂停,也写出了琵琶女情感的极度压抑,还写出了诗人听得入迷和欣赏水平的高超,到了“直把无声作有声”的境界。
(3)用周边环境的寂静,来表现音乐的强大魅力。上句写人,下句写景,情景相生,境界全出。
11.琵琶女的遭遇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乐伎被侮辱、被损害,年长色衰后生活更加悲惨的社会现实。
[课外迁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则压根儿不提被贬以前的事。这也许是意味着以彼之详,补此之略吧!比方说,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甲”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是不是有某些相通之处呢?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乙”以后的处境是不是也有某些类似之处呢?看来是有的,要不然,怎么会发出“丙”的感慨?
12.甲处最恰当的引文是( )
A.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B.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C.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D.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解析:A项写琵琶女的色艺双绝,以致遭人忌恨。B项写琵琶女的受追捧。C项写琵琶女的奢侈生活。D项写琵琶女的悠游自在。在此,应选A项。
答案:A
13.乙处最恰当的引文是( )
A.弟走从军阿姨死 B.梦啼妆泪红阑干
C.老大嫁作商人妇 D.秋月春风等闲度
解析:只有B、C两项写出了琵琶女的生活现状,但是B项更侧重于琵琶女受人冷落,自怨自艾。C项写出了处境,故而选C项。
答案:C
14.丙处最恰当的引文是( )
A.江州司马青衫湿 B.如听仙乐耳暂明
C.同是天涯沦落人 D.杜鹃啼血猿哀鸣
解析:注意上下文提示中的“感慨”。
答案:C
15.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道:“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描绘了“五陵年少”挥霍无度,琵琶女备受宠爱的情景。北宋宰相寇准,生活极度腐化,也常在宴会上叫人拿绫绡赏给歌女。寇准的侍妾写了一首绝句《呈寇公》讽刺他。下面排出的诗句残缺不全,需要补缀。请选出适当的一组。( )
①一清歌一束绫,②美人犹自意嫌。
③不织女萤窗下,④几抛梭得织成。
A.只/差/晓/岁 B.支/少/明/月
C.曲/轻/知/度 D.首/少/管/日
解析:可以运用排除法。②处填写的应该押韵,排除ABD。
答案:C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16~17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6.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17.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的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这样一个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然而,诗人如今在邯郸的客店里,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抱膝灯前影伴身”正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
答案: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8~19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①烂柯②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①翻似:倒好像。②烂柯:据《述异志》载,晋朝王质入山砍柴,遇见二童子下棋,便停下观看,棋未终局,斧柄已烂,回到乡里,同时人都已死去。
18.在诗中,诗人抒发了心中什么样的感情与感慨?表示了什么信念?表现出什么样的情怀?诗中跳荡着怎样的情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前两联以抒发感慨为主,这从字面即可理解。颈联在哲理中蕴含着豁达的情怀。而“长精神”自然是高昂的。
答案:诗人抒发了心中的激愤和人世沧桑的感慨。表示了坚持理想和寄希望于未来的坚定信念。表现出豁达的情怀。诗中跳荡着高昂的情调。
19.颈联是千古传颂不绝的名句,它富有哲理,请作较深入的分析,并说说今天人们又能赋予它什么样的新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诗词的哲理和意义大多从景物的描写中表现出来,一切景语皆情语,其实,也有不少景语不但有情还含哲理,这一点也应牢记。
答案:沉舟之畔,千帆竞发;枯树前头,万木争荣。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向前发展,新陈代谢总是要继续下去的。新的意义是新事物总要代替旧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