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课件+作业)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课件+作业)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12 21:46:08

文档简介

课件52张PPT。课时作业8 寡人之于国也
[基础演练]
1.下面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数罟不入洿池 D.才美不外见
解析:A.“涂”通“途”,B.“属”通“嘱”,D.“见”通“现”。
答案:C
2.下面各句中加点的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河内凶
B.邻国之民不加少
C.勿夺其时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解析:A.古义:庄稼收成不好。今义:心肠狠,暴躁。B.古义:更加。今义:增加。C.古义:耽误、错过。今义:抢、强取。
答案:D
3.下面各项对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胜:尽(
B.河内凶 (凶:庄稼收成不好(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打开(
D.王无罪岁,则天下之民至焉 (罪:罪过(
解析:罪:归罪,归咎。
答案:D
4.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数罟不入洿池(读shǔ,计算)
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仅、只,副词)
C.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违抗)
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没有)
解析:A.读cù,密,细密;C耽误;D同“毋”,不要。
答案:B
5.下列各句中,对“于”字的意义和用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在)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
C.则移其民于河东(在)
D.寡人之于国也(对于)
解析:于:到。
答案:C
6.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
B.弃甲曳兵而走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解析:A生、死:活着的人,死的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C衣:穿,名词活用为动词。D王:称王,为王,名词活用为动词。
答案:B
7.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然,籍何以至此?
A.非我也,兵也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未之有也
D.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解析:“未之有也”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A判断句,B状语后置句,D省略句:数口之家,可以(之)无饥矣。
答案:C
8.名句填空。
(1)      ,谷不可胜食也。      ,鱼鳖不可胜食也。      ,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3)天时不如地利,         。
(4)得道者多助,     。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     。
(5)     ,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答案:(1)不违农时 数罟不入洿池 斧斤以时入山林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地利不如人和
(4)失道者寡助 亲戚畔之 天下顺之
(5)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9.与“谷不可胜食也”一句中“胜”字意思、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予观夫巴陵胜状 B.驴不胜怒,蹄之
C.日出江花红胜火 D.不胜枚举
解析:D项和例句的“胜”都是“尽”的意思。
答案:D
10.选出与“谷不可胜食也”的“也”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解析:例句和C项表示肯定语气。A项表停顿,B项表疑问,D项判断句标志。
答案:C
11.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寡人之民不加多 B.谨庠序之教
C.是寡人之过也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解析:D项的“之”是代词,其余是助词。
答案:D
12.翻译下面的句子。
(1)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种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挨饿了。
(2)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3)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课外迁移]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14题。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则必悦其亲悦亲有道自身不诚不悦于亲矣。是故,诚者,天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离娄上·第十二章》
13.用(/)为上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
获 于 上 有 道 不 信 于 友 弗 获 于 上 矣 信 于 友 则 必 悦 其 亲 悦 亲 有 道 自 身 不 诚 不 悦 于 亲 矣
答案: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则必悦其亲/悦亲有道/自身不诚/不悦于亲矣
1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未之有也”是宾语前置句,即“未有之也”。
答案:(1)身处下位的人(臣子)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的信任,也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
(2)极端真诚而不能使人感动的人,是没有过这样的事的,不真诚是不能感动人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15~18题。
天下轻于身,而士以身为人。以身为人者,如此其重也,而人不知,以奚道相得?贤主必自知士,故士尽力竭智,直言交争,而不辞其患。豫让①、公孙弘②是矣。当是时也,智伯、孟尝君知之矣。世之人主,得地百里则喜,四境皆贺;得士则不喜,不知相贺:不通乎轻重也。
汤、武,千乘也,而士皆归之。桀、纣,天子也,而士皆去之。孔、墨,布衣之士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不能与之争士也。自此观之,尊贵富大不足以来士矣,必自知之然后可。
豫让之友谓豫让曰:“子之行何其惑也?子尝事范氏、中行氏,诸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至於智氏,而子必为之报,何故?”豫让曰:“我将告子其故。范氏、中行氏,我寒而不我衣,我饥而不我食,而时使我与千人共其养,是众人畜我也。夫众人畜我者,我亦众人事之。至於智氏则不然,出则乘我以车,入则足我以养,众人广朝,而必加礼於吾所,是国士畜我也。夫国士畜我者,我亦国士事之。”豫让,国士也,而犹以人之于己也为念,又况于中人乎?
孟尝君为从③,公孙弘谓孟尝君曰:“君不若使人西观秦王。意者秦王帝王之主也,君恐不得为臣,何暇从以难之?意者秦王不肖主也,君从以难之未晚也。”孟尝君曰:“善。愿因请公往矣。”公孙弘敬诺,以车十乘之秦。秦昭王闻之,而欲丑之以辞,以观公孙弘。公孙弘见昭王,昭王曰:“薛之地小大几何?”公孙弘对曰:“百里。”昭王笑曰:“寡人之国,地数千里,犹未敢以有难也。今孟尝君之地方百里,而因欲以难寡人犹可乎?”公孙弘对曰:“孟尝君好士,大王不好士。”昭王曰:“孟尝君之好士何如?”公孙弘对曰:“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得意则不惭为人君,不得意则不肯为人臣,如此者三人。能治可为管、商之师,说义听行,其能致主霸王,如此者五人。万乘之严主,辱其使者,退而自刎也,必以其血污其衣,有如臣者七人。”昭王笑而谢焉,曰:“客胡为若此?寡人善孟尝君,欲客之必谨谕寡人之意也。”公孙弘敬诺。公孙弘可谓不侵④矣。昭王,大王也。孟尝君,千乘也。立千乘之义而不可凌,可谓士矣。
(选自《吕氏春秋·不侵》)
注:①豫让:春秋时晋国贵族智伯的家臣。②公孙弘:齐国孟尝君的家臣。③从:通“纵”,即合纵,六国联合对抗秦国的策略。④不侵:即士义不可侵侮。
1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汤、武,千乘也,而士皆归之  归:归附
B.至於智氏,而子必为之报 报:报答
C.立千乘之义而不可凌 凌:凌辱
D.而因欲以难寡人犹可乎? 难:与……作对)
解析:报,报仇。
答案:B
16.文中“而欲丑之以辞”的“以”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申之以孝悌之义 B.以钱覆其口
C.可以无饥矣 D.斧斤以时入山林
解析:A介词,把。B介词,用。C介词,凭借。D介词,按。
答案:B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当时的君主,只重视得到物质方面的利益,一旦得到土地就高兴,但他们却轻视人才,即使得到了士人,也并不因此高兴,不知道互相庆贺,究其原因主要是不知道孰轻孰重。
B.孟尝君主张合纵,公孙弘建议先去观察秦王是否是个能称帝的君王,如果是个庸君,再合纵也不迟,孟尝君就采纳了他的建议。
C.范氏、中行氏被灭掉以后,作为其门下的豫让并没有采取行动,他的朋友不解,豫让解释说是众人养活他的。
D.公孙弘出使秦国,秦王准备用话来羞辱他,以观察公孙弘的反应。公孙弘义正词严,树立千乘之国的威严,可以称得上一个士人。
解析:“众人养活他的”,理解错误。
答案:C
18.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士尽力竭智,直言交争,而不辞其患。豫让、公孙弘是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寒而不我衣,我饥而不我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寡人善孟尝君,欲客之必谨谕寡人之意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争”,进谏;“辞”,避免;“是”,这样。(2)“衣”“食”作动词;“不我衣”“不我食”宾语前置。(3)“善”作动词,与……友好,“谕”,表明;补充出“向孟尝君”。
答案:(1)所以士人才会竭力尽智,用直言相谏,而不避祸患。豫让、公孙弘就是这样的。
(2)我寒冷的时候他却不给我衣服穿,我饥饿的时候他也不给我食物吃。
(3)我同孟尝君很友好,希望您一定小心地向孟尝君表明我的心意。
【参考译文】
虽然天下比不上人的生命宝贵,然而士人愿为别人而献身。为他人而献身的人,是这样的可贵啊,但不被他人了解,用什么方法使他们彼此融洽呢?贤君定要了解士人,士人因此才会竭力尽智,用直言相谏,而不避祸患。豫让、公孙弘就是这样的。在那时,智伯、孟尝君能了解他们。世上的君主,得到方圆百里的土地就高兴,四方的人都来庆贺,但他们得到了士人,却不因此高兴,不知道互相庆贺,这是不知道孰轻孰重啊。
商汤、周武,是拥有千辆战车的国君,然而士人都归附于他。夏桀、商纣,是大国天子,然而士人都离他而去。孔子、墨子,都是平民百姓;万辆战车的国君、千辆战车的君王,不能同他们争士人。由此可以看出,尊贵、富有、力量强大不足以招徕士人,君王一定要自己知道这个道理然后才可以招徕士人。
豫让的朋友对豫让说:“你的行为是多么让人迷惑啊,你曾经侍奉范氏、中行氏,诸侯灭掉他们后,然而你并不为他报仇;轮到智氏,你却要为他报仇,什么原因?”豫让说:“我将告诉你其中的缘故。范氏、中行氏,我寒冷的时候他却不给我衣服穿,我饥饿的时候他也不给我食物吃。而且当时让我与众人一起供养。(他们)像对待一般人一样畜养我,我也就像一般人一样侍奉他。到了智氏那里却不是这样,要出去就把车给我乘,在家里就丰厚地供养我,广众之下,一定要对我施加礼遇,这是对待国士一样的礼遇来畜养我,我也要像国士一样侍奉他。”豫让,确实是个国士啊,而且还有把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作为自己行为准则的想法,又何况是对于中等的人呢?
孟尝君倡导合纵,公孙弘对孟尝君说:“您不如派人去秦国观察秦王,如果秦王是个能称帝的君王,您也许要成为他的臣子都还不可能,哪里顾得上用合纵的策略和他对抗呢?如果秦王是个平庸的君主,您用合纵策略跟他对抗也还不迟。”孟尝君说:“好,我就请您去一趟吧。”公孙弘答应了,他带着十辆车子到了秦国,秦昭王听说后,准备用话来羞辱他,以观察公孙弘的反应。公孙弘拜见了秦昭王,昭王说:“孟尝君的薛地有多大呀?”公孙弘说:“百里。”昭王笑着说:“我的国家,土地纵横几千里,还不敢凭此与人作对。如今孟尝君的土地方圆不过百里,就要凭这与我作对,能行吗?”公孙弘回答说:“孟尝君喜好士人,您不喜好士人。”昭王说:“孟尝君怎样喜好士人呢?”公孙弘回答说:“坚持做人的准则,不向天子称臣,不与诸侯为友,得意时不愧做人君,不得意时不肯做人臣,像这样的人有三个。善于治理天下,可以做管仲、商鞅的老师,其主张如果能被采纳奉行,能使君主称王称霸,像这样的人有五个。拥有万辆战车的雄君,侮辱了这使者,使者退而自杀,也定能血溅王衣,就像我这样的人有七个。”昭王笑着道歉说:“客人何必这样呢?我同孟尝君很友好,希望您一定小心地向孟尝君表明我的心意。”公孙弘答应了。公孙弘可说是不可侮辱的人了。秦昭王,是大国的君王,孟尝君,是只有千辆战车的诸侯,公孙弘树立千乘之国的威严而使大国不可辱,可称得上是个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