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课件+作业)第10课 过秦论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课件+作业)第10课 过秦论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12 21:46:59

文档简介

课件65张PPT。课时作业10 过秦论
[基础演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膏腴(yú)  藩篱(fān)  黔首(qián)
B.逡巡(jūn) 锋镝(dí) 蹑足(niè)
C.谪戍(zhé) 鞭笞(chī) 囊括(nánɡ)
D.隳名城(huī) 户牖(yǒu) 棘矜(jí)
解析:“逡”读qūn。
答案:B
2.下面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于是秦人恭手而取西河之外
B.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
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D.毁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
解析:A.恭手—拱手,B.诸候—诸侯,D.毁名城—隳名城。
答案:C
3.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爱护)
B.委命下吏 (命:性命)
C.才能不及中人 (中人:平常的人)
D.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小弱:变小变弱)
解析:“爱”意为“吝惜”。
答案:A
4.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遗策 (沿袭、承袭)
B.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凭借)
C.于今无会因 (原因)
D.因击沛公于坐 (趁机)
解析:因,机会。
答案:C
5.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B.蒙故业,因遗策
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D.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解析:A项“景”通“影”,C项“从”通“纵”,D项“反”通“返”。
答案:B
6.对下列各句加点字用法归类正确的是(  )
①天下云集响应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却匈奴七百余里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 ⑦囊括四海 ⑧数目项王
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
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
解析:D项依次为: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答案:D
7.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异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然秦以区区之地
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C.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D.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解析:古义:黄河以北;今义:指河北省。
答案:D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      ,流血漂橹;     ,     ,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2)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吞二周而亡诸侯,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3)(陈涉)蹑足行伍之间,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    ,       ,赢粮而景从。
(4)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      ,何也?         。
答案:(1)追亡逐北 伏尸百万 因利乘便 宰割天下
(2)振长策而御宇内 履至尊而制六合
(3)而倔起阡陌之中 揭竿为旗 天下云集响应
(4)身死人手 为天下笑者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2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含义。
(1)奋六世之余烈    
(2)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3)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4)履至尊而制六合    
答案:①奋:发展 ②兵:兵器 ③愚:使动用法,使……愚昧 ④履:名词活用为动词,踏
10.下列句子中的“将”和“将数百之众”中的“将”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出郭相扶将。
C.李白乘舟将欲行。
D.彼所将中国人不过五六万。
解析:D项和例句中的“将”都是率领的意思。
答案:D
11.对“瓮牖绳枢”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破瓮作窗户,以草绳系户枢。形容家里穷。
B.窗户像破瓮,户枢像草绳。形容房屋破旧。
C.以破瓮作窗户,以草绳系户枢。比喻门窗的样子。
D.破瓮像窗户,草绳像户枢。比喻家里穷。
解析:注意活用现象。
答案:A
1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始皇心里自以为倚仗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防御工事,正是子孙称帝称王的万代基业。
(2)天下的人像云彩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那样响应,背着粮食像影子那样紧紧跟随。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课外迁移]
(一)文句翻译。
13.翻译下文中画线的句子。
魏文侯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对曰:“数战数胜。”文侯曰:“数战数胜,国之福也。其所以亡何也?”李克曰:“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治疲民,此其所以亡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屡次作战,人民就要疲困;屡次胜利,君主就容易骄傲。用骄傲的君主,统治疲困的人民,这就是吴国灭亡的原因。
14.翻译下面文段。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宋国有个人担心他的苗不长就把它们往上拔,(然后)疲倦地回家,对他家的人说:“今天很累啦,我帮助苗长(快)。”他的儿子跑去看苗,苗都枯萎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5~19题。
贾谊论
苏 轼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州,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之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然有远举之志。其后卒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1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君子之爱其身 爱:爱惜
B.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用:任用
C.是亦不善处穷者也 穷:贫穷
D.则不能全其用 全:彻底发挥
解析:应该为“困厄不得志”。
答案:C
16.下列各组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欲使其一朝之间 其后以自伤哭泣
B.将之荆 谋之一不见用
C.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蟹六跪而二螯
D.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 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
解析:A.分别为代词,他/代词,那;B.分别为动词,去/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分别为连词,那么,就/连词,表并列;D.连词,表顺承。
答案:D
17.以下四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贾生“志大量小”的一组是(  )
①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
②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
③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
④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可以用排除法。
答案:D
1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苏轼史论散文之一,作者对贾谊为人遭际既同情惋惜,又批判否定。
B.苏轼认为贾生志大量小,才有余识不足,尤其对他忧伤而死持否定态度,认为他应该默默等待时局变化。
C.文中引用了两个圣人的典故,说明有才能的人被重用,根本在于志大量也得大。
D.本文的观点是批评贾生不能自用,一反历史上的贾谊怀才不遇的说法,观点新颖。
解析:“根本在于志大量也得大”错。
答案:C
1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当今世界上(治国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要不高兴?
(2)君子要想达到长远的目标,则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则一定要能够忍耐。
【参考译文】
不是才能难得,而是自己把才能施展出来实在困难。可惜啊,贾谊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君子要想达到长远的目标,则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则一定要能够忍耐。古代的贤能之士,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终未能施展其才能于万一,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过错,也许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我看贾谊的议论,照他所说的规划目标,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远远地超过它?遇到像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能尽才而郁郁死去,照这样说起来,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身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孔子是圣人,曾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极端无道的国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终有一天能实践他的政治主张。将到楚国时,先派冉有去接洽,再派子夏去联络。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的重用,就是这样的殷切。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住了三夜才出走,还说:“齐宣王大概会召见我的。”君子不忍心别离他的国君,感情是这样的深厚。公孙丑向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孟子回答:“当今世界上(治国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要不高兴?”君子爱惜自己是这样的无微不至。如果做到了这样,还是得不到施展,那么就应当明白世上果真已没有一个可以共图大业的君主了,也就可以没有遗憾了。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
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的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曾联合数十万兵力,决定过吕、刘两家胜败的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的旧部,他们这种君臣遇合的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之间的感情所能比拟的呢?贾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青年,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全部弃旧图新,也真太难了。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上面取得皇帝的信任,下面取得大臣的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感情深厚地结交他们,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我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怎么能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起来呢?看他路过湘江时作赋凭吊屈原,心绪紊乱,十分忧郁愤懑,大有远走高飞、悄然退隐之意。此后,终因经常感伤哭泣,以至于短命早死,这也真是个不善于身处逆境的人。谋略一旦不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势的变化,而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唉,贾谊真是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识见不足。
古人有出类拔萃的才能,必然会不合时宜而招致困境,这就是所以若非英明智慧、不受蒙蔽的君主,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古人和今人都称道苻坚能从草野平民之中起用了王猛,在很短时间内全部斥去了原来的大臣而与王猛商讨军国大事。苻坚那样一个平常之辈,竟能占据了半个中国,这道理就在于此吧。我很惋惜贾谊的抱负未能施展,所以对此加以详尽的评论。同时也要使君主明白:如果得到了像贾谊这样的臣子,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起来。而像贾谊这种人,也应该有节制地发泄自己的情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