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课件+作业)第13课 张衡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课件+作业)第13课 张衡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12 21:52:33

文档简介

课件62张PPT。第13课 张衡传 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
二、类文品读——由此及彼,拓展视野
课时作业13 张衡传
[基础演练]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空自苦亡人之地 B.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C.臣愿奉璧往使 D.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解析:A项,“亡”通“无”;C项,“奉”通“捧”;D项,“禽”通“擒”,捉拿。
答案:B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B.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C.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D.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解析:A项,“特征”意为“特地征召”;B项,“方面”意为“方向”;C项,“下车”意为“官吏初到任”。
答案:D
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顶是(  )
A.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虽:虽然。
B.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莫:没有。
C.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再:两次。
D.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乃:才。
解析:“莫”意为“没有谁”。
答案:B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左右欲刃相如
A.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B.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C.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
D.欲因此时降武。
解析:“目”与例句中“刃”皆为名词用作动词;A项中“奇”为意动用法;C项中“廷”为名词作状语;D项中“降”为使动用法。
答案:B
5.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②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B.①以精铜铸成
②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C.①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②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
D.①宦官惧其毁己
②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解析:B项中“以”皆为介词,用;A项中“乃”分别为“于是,就”“才”;C项中“而”分别为“连词,表顺承”“表转折”;D项中“其”分别为“代词,代张衡”“代地动仪”。
答案:B
6.下列句子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C.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D.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解析:A、C、D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分别是“以……之形饰”“于……历算致思”“以事验之”,B项是宾语前置,“未之有”应为“未有之”。
答案:B
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左传》,“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B.《两都赋》的作者是张衡,《二京赋》的作者是班固。两都与二京都指长安和洛阳。
C.“拜、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
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四史”。
解析:A项中《左传》应改为《春秋》,B项中张衡与班固的位置应互调,C项中“拜”指授予官职。
答案:D
8.古人的名与字有一定的讲究,有这样几种情况:①可以是相联表达意义。②名与字意义相对、相反。③名与字共同取自诗文典故。④利用汉字特点,拆名为字。⑤名加词合成字。例如张衡字平子,这个“衡”和“平”就是意义相近。翁卷字云舒,这个“卷”和“舒”意义就是相对的。你能为下面的这些古人找出正确的字吗?
仲尼,笠翁,长吉,千里,幼安,鹏举
①孔丘 ②李渔 ③李贺 ④马致远 ⑤辛弃疾 ⑥岳飞
答: 
 
 
 
解析:这也是揣摩语言的一个训练,要分析例句的特点,把握做题方法,然后分析名、字的内在联系。
答案:①孔丘字仲尼,丘是小山,尼是这座山的名;②李渔字笠翁,渔翁常戴斗笠;③唐诗人李贺字长吉,贺与吉相连;④元戏曲作家马致远字千里,骏马与千里相连;⑤辛弃疾字幼安,无疾与安相连;⑥岳飞字鹏举,飞与鹏相连。
[课内精读]
阅读《张衡传》的文段,回答问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连辟公府不就    辟:征召。
B.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雅:高尚,不俗。
C.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阴:暗中,暗地里。
D.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解析:B项“雅”应为“素常”的意思。
答案:B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B.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②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C.①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②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D.①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②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解析:C项中“因”都是“因为”的意思;A项中①虽然,②即使;B项中①以……为奇,②奇特;D项中①应验,②征收。
答案:C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②戍卒叫,函谷举。
B.①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①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D.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解析:B项中①省略句,②定语后置句;A项均为被动句,C项中均为状语后置句,D项中均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B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组是(  )
A.张衡年轻时就很有才能,但他并不恃才傲物,而是稳重淡泊,不去结交庸俗之人,也无意出世为官。
B.张衡精于机械方面的巧思,致力于天文、气象的研算,因此被皇帝征召,于是他更精心于钻研这方面的学问。
C.张衡研制成浑天仪后,又研制了候风地动仪,通过里面设置的机关,可以测定地震的发生和方位。
D.永和初年,张衡出京做河间相前,预先打听到河间的奸邪豪右,上任前将他们一举收擒,河间从此安宁了。
解析:不是上任前将他们一举收擒,而是“下车”后。
答案:D
1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译文: 
(2)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译文: 
答案:(1)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多次召请,(他)也不去应召。
(2)张衡擅长机械方面制造的技巧,尤其专心研究天文、气象、岁时节候的推算。
[课外迁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李成,字咸熙。其先唐之宗室,五季艰难之际,流寓于四方,避地北海,遂为营丘人。父祖以儒学吏事闻于时。家世中衰,至成犹能以儒道自业。善属文,气调不凡,而磊落有大志。因才命不偶,遂放意于诗酒之间,又寓兴于画,精妙,初非求售,惟以自娱于其间耳。故所画山林、薮泽、平远、险易、萦带、曲折、飞流、危栈、断桥、绝涧、水石、风雨、晦明、烟云、雪雾之状,一皆吐其胸中而写之笔下。如孟郊之鸣于诗,张颠之狂于草,无适而非此也。笔力因是大进。于时凡称山水者,必以成为古今第一,至不名而曰李营丘焉。然虽画家号为善褒贬者,无不敛衽以推之。尝有显人孙氏,知成善画得名,故贻书招之。成得书且愤且叹曰:“自古四民不相杂处,吾本儒生,虽游心艺事,然适意而已,奈何使人羁致入戚里宾馆,研吮丹粉而与画史冗人同列乎?此戴逵之所以碎琴也。”却其使不应。孙忿之,阴以贿厚赂营丘之在仕相知者,冀其宛转以术取之也。不逾时而果得数图以归。未几,成随郡计赴春官较艺,而孙氏卑辞厚礼复招之,既不获已,至孙馆,成乃见前之所画,张于谒舍中,成作色振衣而去。其后王公贵戚皆驰书致币,恳请者不绝于道,而成漫不省也。晚年好游江湖间,终于淮阳逆旅。子觉,以经术知名,践历馆阁。孙宥,尝为天章阁待制,尹京,故出金帛以购成之所画甚多,悉归而藏之。自成殁后,名益著,其画益难得。故学成者皆摹仿成所画峰峦泉石,至于刻画图记名字等,庶几乱真,可以欺世。然不到处,终为识者辨之。第名之不可掩而使人慕之如是,信公议之所同焉。或云又兼善画龙水,亦奇绝也,但所长在于山水之间,故不称云。
(选自《宣和画谱》,有删改)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善属文,气调不凡    属:连缀。
B.故贻书招之    贻:送,给。
C.阴以贿厚赂营丘之在仕相知者    阴:暗中,暗地里。
D.却其使不应    却:后退。
解析:却,拒绝。
答案:D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流寓于四方         游于三辅
B.一皆吐其胸中而写之笔下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C.无不裣衽以推之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D.因才命不偶,遂放意于诗酒之间 衡因上疏陈事
解析:A项都是介词,在。B项分别是表承接关系,来;表转折关系,却。C项分别是代词,代指李成;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D项分别是介词,因为;介词,于是。
答案:A
1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成“寓兴于画”“初非求售”的一项是(  )
①所画山林、薮泽、……雪雾之状,一皆吐其胸中而写之笔下
②于时凡称山水者,必以成为古今第一
③虽游心艺事,然适意而已
④孙氏卑辞厚礼复招之,既不获已,至孙馆
⑤成乃见前之所画,张于谒舍中。成作色振衣而去
⑥皆驰书致币恳请者不绝于道,而成漫不省也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③⑤⑥
解析:①②没有“初非求售”之意。
答案:D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成本是唐朝皇族后代,家道中落,还能以儒家道德自守,文章写得不同凡响,磊落有大志,不屑于结交权贵,才纵情于诗酒和画画之中。
B.李成的山水画像唐诗人孟郊鸣唱于诗歌,像书法家张旭颠狂放纵飘逸于狂草。在当时凡称许山水画的人,都必定以李成为古今第一人。
C.李成以善画得名,当时的王公贵戚都想用高价购买他的画,但他却认为自己画画是为了个人身心自娱,不是用来赚钱谋利,所以全然不理会他们求购的恳请。
D.李成死后,他的画更加难得,所以摹仿他的画几乎达到了乱真的程度,尽管这种欺骗世人的东西终为行家辨识出来,但也确实说明了人们对他画的爱慕和认同。
解析:放意于诗酒、画画是“因才命不偶”,非为“不屑于结交权贵”。
答案:A
18.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虽画家号为善褒贬者,无不敛衽以推之。
译文: 
(2)阴以贿厚赂营丘之在仕相知者,冀其宛转以术取之也。
译文: 
(3)第名之不可掩而使人慕之如是,信公议之所同焉。
译文: 
答案:(1)然而即使号称是善于褒贬(评定好坏高下)的画家,也没有不尊敬和推崇他的。
(2)暗地里用重金贿赂李成在营丘做官的知心朋友,希望他想方设法用计谋得到他的画。
(3)只是名声不可掩盖而使人如此爱慕他,确实是公众所认同的。
【参考译文】
李成,字咸熙。他的祖辈是唐朝的皇族,在五代艰难之际,流寓四方,迁地北海以避灾祸,于是成为营丘人。父亲与祖父以儒学吏事闻名于当时。家道中落,到李成时还能以儒家的道德原则自守。善写文章,气韵才调不同凡响,而磊落有大志。因才能与命运不遇时,就纵情于诗酒之中,又寄情于绘画,画技精妙,开始不是求得出售,唯以自娱于其中罢了。所以他画山林、薮泽、平远、险易、萦带、曲折、飞流、危栈、断桥、绝涧、水石、风雨、晦明、烟云、雪雾的形状,一切都吐自胸中,而写之于笔下。如孟郊的鸣放于诗歌,张旭颠狂放纵飘逸于草书,无往而不如此。他笔力因此大进。在当时凡称许山水画的人,必以李成为古今第一,以至于不称他的名字而叫“李营丘”。然而即使号称是善于褒贬的画家,也无不尊敬而推崇他。曾有知名人士孙氏闻知李成善画有名,因此派使致信邀请他。李成得信且愤且叹道:“自古以来士农工商不相杂处,我本儒生,虽留心艺事,然宽心而已,哪能让人束缚于帝王外戚宅第,研墨调丹粉而与画吏闲人同列呀?这就是戴逵砸破琴拒绝王公贵戚们的原因了。”他拒绝来人的邀请。孙氏怨恨李成,暗地用重金贿赂李成在营丘做官的知心朋友,希望他辗转用计赚取到他的画。未过多久就果然赚得数幅画而归。不久李成随郡上的官员赴礼部竞争技艺,而孙氏卑谦厚礼再次邀请他,等到不得已,才到孙氏客舍,李成就看见他以前作的画张挂在客舍中。李成变了脸色拂衣而去。其后王公贵戚,都致书送钱恳切请求画者一直没有停止过,而李成全不理会。李成晚年喜游山玩水,死在淮阳客舍。儿子李觉以经学知名,任职馆阁。孙李宥曾做天章阁待制、京师长官,因此出金帛以购买李成的画非常多,尽心会集而收藏起来。自李成死后,他的名气更大,他的画更难得到,所以学李成的都摹仿李成所画的峰峦泉石,至于刻画图记名字等,几乎乱真,可以欺骗世人,但不到之处,终被行家辨别出来。只是名声不可掩盖而使人爱慕他如此,确实是人们所认同的。有人说他又兼善画龙画水,也非常奇妙。但他的长处在山水画上,故不称许他的画龙画水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