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在柏林课件(16张ppt,含教案和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5在柏林课件(16张ppt,含教案和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12 16:24:05

文档简介

在柏林
(P课件出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作家奥莱尔创作的一篇非常经典的微型小说,题目是(在柏林)(B板书课题)
P作者 师:知道柏林吗?(德国首都)没错,是德国的首都,国际化的大都市。《在柏林》这是微型小说又叫小小说、袖珍小说、一分钟小说。知道什么叫一分钟小说吗?(一分钟读完)
师:可见,它的篇幅(很短)字数(很少)这篇微型小说确实够小的,因为全文一共360个字。我们六年级的孩子写作文至少要写到多少字?(500)
师:究竟怎么回事儿呢?我们首先走进第一段情节,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生默读)
P第一段
师:孩子们!学贵有疑,朱熹曾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读书的时候,心能够到,疑问也就来了。能把你的问题跟大家分享吗?(引导学生从文本的矛盾点思考)
师:孩子们,如果你们能根据情节当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提出问题,那才是提问的高手。老师提示一下,请关注火车车轮发出的音,(P课件标红:咔嚓咔嚓声)怎么念?(咔嚓咔嚓)(引导孩子读大声、读快)那个时候,火车的前进靠的是蒸汽推动两个车轮之间有一个联动轴,所以,火车前行的时候,车轮发出的声音可是非常(响)
师:老师的提示到此为止,你发现有什么地方是看似矛盾的?
生:为什么虚弱的老妇人的声音能够盖过很响的火车的咔嚓咔嚓声?(课件出示) P为什么身体虚弱的老妇人数数的声音盖过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师:给她掌声!学会提问也是一种学问!他发现了矛盾点!按理说一个身体虚弱的人,发出的声音应该是很微弱的。但现在这个老妇人数数的声音居然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声。奇怪吧!奇怪的地方还有很多(P课件标红:“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一二三”)比如(课件出示) P为什么车厢里见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P老妇人口中的“一、二、三”究竟在数什么?
师:老师读小说有一个习惯。当我的脑海里升腾出问题的时候,不急着往下读!我会先猜猜,猜猜看故事接下来会怎么发展?然后带着猜想往下读。无论故事情节是否跟我猜想的一致,我都会更兴奋。
师:这种出人意料的阅读让我很爽,很兴奋!想不想尝试一下(想)好!现在三个问题呈现在大屏幕上了,你们自由挑选一个问题,张开你们的脑洞,猜猜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生答,师随评)
师:感谢大家的猜测!孩子们!故事的情节要是全被猜中,这就不是经典,就更算不上是经典的微型小说。究竟怎么回事呢?我们赶快走进第二段第三段情节(课件出示)生默读
P二、三段
师:读完了是吗?(是)刚才,老师看到你们的脸上洋溢着笑容,但读到二、三两段情节之后,我看到的是一份沉重。我相信,当你们读到这儿,所有的问题都已经迎刃而解了,是不是?(是)
师:我们再回到刚才那三个问题。(课件出示)
P三个问题 师:其实,刚才已经有人猜中了对不对(对)
问题二,答案是(因为健壮的男子都上战场了)
问题三?(在数她在战场上牺牲的三个儿子)
问题一呢?(因为老妇人疯了,在重复地用力地数着一二三)
师:从哪知道他疯了?(从第二部分最后那一点:那个老头说,嗯,我上战场之前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到疯人院啊!)
师:还有吗?文中还有一个词也透露我们这个信息,哪个词?(神志不清)一个疯人院,一个神志不清就告诉读者这个老妇人已经疯了。她是怎么疯的?(三个儿子因战争去世,她不敢也不愿相信这个事实,受打击)孩子们,你想,一个女人,一个母亲,一而再再而三地接到儿子阵亡的通知书,她该是多么的悲痛,爱得痛了,痛得哭了,哭得疯了……
师:所以,尽管她的身体很虚弱,但也控制不住自己内心深处对孩子的呼唤----“一、二、三”这三个抽象而又具体的数字让一个母亲疯了。
师:此时,大家应该明白奥莱尔为什么要创作这篇小说了吧!(为了揭露战争的残忍,希望人民和平共处)你们很擅长读小说,也很会思考。这一篇微型小说就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为题材来创作。他写这篇小说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控诉二战罪恶,祈求和平永驻。(课件出示)(齐读)
P控诉战争罪恶,祈求和平永驻
师:反映这种主题的各类作品很多。有电影、音乐、文章……你们谁有接触过?(生答,师提示:歌曲《tell me why》;诗:《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春望》……)经典恒久远,一篇永流传。为什么这篇只有360个字的微型小说堪称经典?他到底经典在什么地方?接下来我们就重点研究这个问题。
师:为了让待会你们的研究更有成效,老师为你们提供比较阅读的材料。先独自研究2分钟,再小组研究3分钟(课件出示)(生个人研究,师巡视)
P《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
师:个人研究结束。接下来请开展小组的分享和讨论。前后两桌,四个人为一组,记得把讨论结果记录下来,待会我会请每个小组负责发言的同学上台来汇报研究成果。(小组分享讨论,记录成果)(师巡视)
师:接下来的时间是你们的。请各组派代表到前边来跟全班进行分享好吧!(生陆续上台)
师:我有一个小建议:如果你发现前面分享的同学的观点跟你们是一样的,就不重复。谁先开始?(生带稿件上台分享,师随评) 师:从你们的分享当中,我捕捉到了这样几个关键词:
以小见大,(B板书:以小见大)《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那首诗,作者直面残酷的战争,赤裸裸地控诉战争的罪恶,而这篇小说?虽然,他截取的是车厢里发生的一件小事。但是,却同样起到了控诉战争罪恶的的效果。 师:我捕捉到了第二个关键词:侧面描写,(B板书:侧面描写)那首诗里,作者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带着我们感受残酷的战争----战舰、水雷、导弹、坦克、大炮、地雷。而,这些战争元素在柏林里面有吗?(没有)但是,本文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战争的那种残酷,这就是侧面描写的魅力。
师:我捕捉到的第三个关键词:设悬念(B板书:设悬念)无论是列车上没有一个健壮的男子还是老妇人的声音盖过火车的咔嚓声亦或是老妇人口中那重复地一二三都让人充满了疑问。直到结尾,故事的真相才浮出水面。不得不承认,悬念得好,故事难预料。
师:当然,这篇小说之所以经典,还不止这些原因,接下来我们一起再来发现好吗?(好)
师:小说之所以打动人,那是因为当中有一处或者几处特别震撼人心,让人潸然泪下。这样的地方被称为小说之眼。请判断这篇小说的眼睛在什么地方?(老头所说得把三个孩子的母亲送往福利院)(P课件标红此句)这就是这篇小说的眼睛。现在,让我们一起凝望这双眼睛,我相信你们可以透过文字看到画面
(P播放音乐:《水浒传插曲》) P“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师:(音乐仍继续)你看到战场了吗?你看到战火中的家园了吗?你还看到什么了?你把它描述出来好吗?(生答,师随评)
师:(师深情述说)许许多多的画面你们都看到了。我相信你们一定看到了战场上的血流成河;你们一定看到在战火中,家园变成废墟;看到这位母亲一而再而三地接到儿子阵亡的通知书时嚎啕大哭、心如刀绞、悲痛欲绝,最后疯了……;你们一定也看到战争未来之前,这一家五口的幸福生活,
师:(音乐仍在继续)能跟同学们描述下战争未来之前,这一家五口的幸福生活是什么样的?(生答,师随评) 、
师: (音乐停)一家五口围着饭桌吃团圆饭,这就是天伦之乐。但是,这些快乐随着战争都已经烟消云散。刚才这些温馨的画面在《在柏林》里边有写吗? (没) 这是我们透过文字所想到的。这就是这篇小说之所以能称为经典的另一个原因--那就是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B想象空间)
师:微型小说的一一个特点就是,小说的结尾往往带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正如一-位专家对《在柏林》的评述,专家对在柏林的评述一样(课件出示) (生默读)
P《在柏林》用了360个字,抓住发生在火车车厢里的一件小事,以小见大,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的肉体痛苦及沉痛的心灵打击,震撼力和冲击力足以使任何残酷的战争、电影逊色。小说文字的灵魂已经超过了动作的画面。奥莱尔的创作思路更是令人拍案叫绝,开始的伏笔让读者迷惘,后来的结局令读者震撼,产生无限联想空间,这足以表现微型小说的无穷力量,
师:他评述是不是跟你们刚才的发现差不多?所以,为你们的精彩表现鼓掌(生鼓掌)师:所以,“读小说原著远比看电影过瘾"几乎成为小说迷的共识。
师:到现在为止,这篇小说,大家只欣赏了前三段情节。其实,这篇小说一共有四段情节。第四段就是它的结尾,现在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生默读)
P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生答, 师随评)
师:这句话是关于车厢的什么描写(环境描写)此时车厢十分(寂静) - -点声音都没有。刚才还很热闹,两个小姑娘为什么也不嗤笑了? (对老 兵心生愧疚和同情)老妇人和退役老兵为什么也不说话了? (反思战争, 憧憬未来)
师:所以,与寂静的车厢形成鲜明对照的车厢中的人,他们的内心如车厢-一样寂静吗?(不)这些人外表平静,内心波澜。他们都走进了思维的围城中,谁也不敢也不愿打破这份寂静,所以车厢才会(一片寂静,静得可怕)现在明白了吧! - -起再读这句话
师:学到这儿,大家的心情肯定比较沉重,是不是? (是) 来!深吸一口气!看一下窗外,阳光温热,岁月静好!老师要说,虽然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地方战火不断,但是生活在中国,生活在福建,生活在福清,我们的生活非常的(美好)。当然,我们作为世界的小主人,还是要发出我们的呐喊。(课件出示) (齐读)
P让和平之花开满全世界。
请从情节和结构的角度赏析这则小小说。(6分)
试题答案:
19.【答案】①悬念、伏笔。②截取生活的横截面,以小见大。③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④情节的延迟(能从一个或几个角度结合文本分析均可)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次是D级(鉴赏评价)。对小说来讲,把握小说的情节和结构,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解析】情节是表现人物性格形成与发展变化的一系列的生活事件。分析情节安排特色及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跌宕起伏。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能使结构紧密、完整。③就结尾来说有出人意料、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造成波澜,震撼人心;与前文伏笔照应,出人意料又情理之中,留下想象空间或令人回味无穷。喜剧结局则是突出主题,表现人物性格,符合人们阅读心理,给人欣慰愉悦之感寄托美好的向往。 悲剧结局则是令人感动回味思考;深化主题;突出人物性格。情节则是⑴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⑵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⑶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⑷照应前文。⑸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⑹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在柏林》达标试题
(共10分 时间:1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在柏林 奥莱尔[美]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 (娇弱 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深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那个老头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 (宁静 寂静),静得可怕。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2分)
车厢( )后备役( )咔嚓( )嗤笑( )
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2分)
3.课文讲了发生在 的故事,讲述了 的悲惨遭遇,表现了 的主旨。(2分)
4.本篇小说堪称经典,它到底经典在什么地方?(4分)







(共16张PPT)


15

缓( )慢 后备役( ) 车厢( )
咔嚓( ) 嗤笑 ( ) 寂静( )
1.指说话时做出各种动作。形容说话时放肆或得意忘形。
2.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
3.指神志昏蒙,呼之能应,或时有谵语,
失去对事情的判断和处理能力。

检查预习
读准字音,理解成语意思
指手画脚
不假思索
神志不清
huǎn

xiāng
kā chā
chī

1.识记重点字词,把握小说主要内容。

2.体会文章巧妙的构思,学习写作方法。

3.体会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珍惜和平生活。

学习目标
快速浏览课文,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个发生在从柏林驶出的火车车厢里的故事,讲述了战时后备役老兵一家的悲惨遭遇。
一、剖幽析微——寻找文章的反常之处
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问题1 为什么车厢里见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问题2 这个老夫人究竟在数什么?
问题3 为什么身体虚弱的老妇人数数的声音大得能盖过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快速阅读第二、第三自然段。
二、阐幽明微——探寻结局,解答疑问
问题1 为什么车厢里见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问题2 这个老夫人究竟在数什么?
问题3 为什么身体虚弱的老妇人数数的声音大得能盖过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这篇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为题材来创作。他写这篇小说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控诉二战罪恶,祈求和平永驻。
三、以微知著——感悟战争之痛
控诉战争罪恶,祈求和平永驻
蔚蓝色的大海
本来是海鸥们的乐园
可是巡弋的战舰和水雷
成了不速之客
这究竟是为什么?
金黄色的沙漠
本来是蜥蜴和甲虫的天下
可是轰隆隆的坦克和大炮
打破了它们的梦幻
这究竟是为什么?
蓝得发黑的夜空
本来属于星星和月亮
可是如今频频发射的导弹
把星星的家园搅得很不安宁
这究竟是为什么?

绿茵茵的草地,
本该滚动着欢乐的足球,
可是如今散落着的地雷碎片
阻挡着孩子们奔跑的脚步,
这究竟是为什么?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
让战火中的孩子,
有一张课桌,平稳的课桌,
不被导弹的气浪掀翻!
有一间教室,洁白的教室,
免遭炸弹的弹片击穿!
和我们一样在鲜花中读书,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

为什么这篇只有360个字的微型小说堪称经典?他到底经典在什么地方?比较阅读,小组交流讨论。
拓展延伸,总结写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一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轴心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一、以小见大。《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那首诗,作者直面残酷的战争,赤裸裸地控诉战争的罪恶,而这篇小说?虽然,他截取的是车厢里发生的一件小事。但是,却同样起到了控诉战争罪恶的效果。
二、侧面描写。那首诗里,作者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带着我们感受残酷的战争----战舰、水雷、导弹、坦克、大炮、地雷。而,这些战争元素在柏林里面没有。
三、设置悬念。无论是列车上没有一个健壮的男子还是老妇人的声音盖过火车的咔嚓声亦或是老妇人口中那重复地一二三都让人充满了疑问。直到结尾,故事的真相才浮出水面。
……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美国作家奥莱尔,仅仅用不足400字写成的小小说《在柏林》,文章短小精悍,侧面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肉体痛苦和对人民心灵的沉重打击。其震撼力和冲击力足以使任何残酷的战争电影逊色,文字的灵魂已经超过了动作的画面。作者的笔写出了战争的血和泪,其写作的思路更是令人拍案叫绝,开始的伏笔使读者迷惘,后来的结局令读者心头一震,足以表现出文学的绝妙。

让和平之花开满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