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5.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5.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12-12 12:36:15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人类从环境中获取___________。
(2)人类生产活动和人类消费活动的_______要排放到环境中。物质和能量废弃物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人类向环境的_____超过
了环境承受能力。
(2)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
自身的_________,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产生环境污染。索取净化能力[辨一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人类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
(2)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就是指环境污染。( )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1.主要环境问题:
(1)自然资源枯竭:森林资源减少、___________、矿产资源短缺等。
(2)生态破坏:_________、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3)环境污染:大气污染、_____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等。水资源危机水土流失水体2.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生态破坏生态破坏全球变暖【激疑】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更为严重?
提示:发展中国家一般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加之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因此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更严重。能力 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表现及成因
1.环境问题的产生:2.环境问题的表现及成因:【典例示范】
  气溶胶是大气中悬浮的液态或固态微粒的总称,是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其来源可分为人为气溶胶和自然气溶胶两种。气溶胶光学厚度(AOD)通常用以推算气溶胶含量。读中国多年平均气溶胶厚度等值线分布图,回答(1)、(2)题。(1)图中A、B两地AOD数值的差值可能为 (  )
A.0.1   B.0.3   C.0.5 D.0.9(2)图中A、B两地同在四川,但AOD值差别却很大,两地AOD值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是 (  )
①A地地势高 ②B地植被覆盖率高
③A地工农业活动多 ④B地人口密度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思路点拨】解答该类题目主要从以下两点入手:
(1)明确图中两条等值线相差的数值,找出数值最高区、最低区的数值范围,根据数值范围,计算出两地差值。
(2)根据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特点及人类活动的差异,分析环境问题差异的成因。【解析】(1)选C,(2)选D。第(1)题,依据等值线判读“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规律,可判读A数值为0~ 0.3,B数值为0.6~ 0.9,则两地差值大于0.3,小于0.9。第(2)题,图中A地位于横断山区,空气稀薄,气溶胶含量少;B地位于四川盆地,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因人类活动多而气溶胶含量大。【补偿训练】
  下图为非洲大陆荒漠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 (  )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荒漠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造成非洲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  )
①人口增长——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
②过度砍伐——大约600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砍伐
③过度放牧——大约2.4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
④过度开垦——耕地面积扩大是荒漠化的首要因素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1)选B,(2)选A。第(1)题,据图中荒漠化严重区的位置,结合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分析即可。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图中显示过度砍伐面积大约60百万公顷,过度放牧面积大约240百万公顷。在人为因素中,过度放牧面积最大,应该是首要因素。【素养探究】
  石材加工主要包括“锯割加工—研磨抛光—切断加工—凿切加工—火烧加工—辅助加工及检验修补”等环节,生产过程水、电消耗量大。  贵州安顺市(下图)致力于推动当地石材产业发展,但目前石材加工制成品多为单一板材,异形石材、家装家饰、文化雕刻等高附加值产品比较缺乏。现已初步探明安顺市石材共有17个品种,资源量约为6.98亿立方米。(1)(区域认知)安顺发展石材产业有哪些优势自然条件?
提示:石材资源储量丰富、分布广、品种多;水能丰富,煤炭储量丰富;气候湿润,水资源丰富。(2)(综合思维)石材产业发展对当地环境可能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提示:开采石材会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石材加工过程中,会造成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废矿堆放会占用、破坏大量耕地;长期过度开发会引起石材资源枯竭等。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1、2题。
1.图中箭头a表示的人类活动可能会引起 (  )
①滑坡、泥石流 ②酸雨
③臭氧层空洞 ④荒漠化、水土流失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图中箭头b表示的人类活动可能会引起 (  )
①土壤污染 ②盐碱化
③公害病 ④水土流失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1选C,2选B。第1题,箭头a表示人类活动为人类社会从环境中获取物质与能量,如果在获取物质与能量的过程中,人类有不合理的活动,可能会引起滑坡、泥石流、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酸雨危害和臭氧层空洞是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第2题,箭头b表示人类活动向环境中输出废弃物,容易引起土壤污染和公害病,盐碱化和水土流失是由人类社会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时操作不当造成的。
  读全球不同程度退化土地的分布情况图,回答3、4题。
3.关于下列各洲退化土地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亚洲土地退化以土地盐碱化和土地沙漠化为主
B.非洲严重退化土地占全球的比重,高于其他大洲
C.南美洲严重退化土地面积超过北美洲
D.欧洲退化土地面积在各大洲中最小
4.如图所示,大洋洲几乎没有严重、极严重退化土地,其主要原因是 (  )
A.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沙尘暴少发
B.农业区降水较丰沛,灌溉量小
C.降水丰沛的地区,水土流失较轻
D.地广人稀,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适度
【解析】3选B,4选D。第3题,图中各大洲的面积分别为:亚洲4 400万平方千米,非洲3 000万平方千米,北美洲2 400万平方千米,南美洲1 800万平方千米,欧洲1 000万平方千米,大洋洲900万平方千米。通过计算可知非洲严重退化土地占全球的比重高于其他大洲。亚洲土地退化主要以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土壤次生盐渍化等类型为主。南、北美洲中,北美洲严重退化土地面积超过南美洲,大洋洲土地退化的面积在各大洲中最小。第4题,土地退化主要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有关,大洋洲地广人稀,土地开发利用压力小,能够做到适度、有序开发利用。并注重土地开发利用与自然生态保护相协调,几乎没有出现严重、极严重的退化土地。
  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据此完成5、6题。
5.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 (  )
A.重金属盐 B.氮、磷营养物
C.固体废弃物 D.泄漏的石油
6.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 (  )
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 B.水温偏低、风力偏大
C.水温偏高、风力偏小 D.水温偏低、风力偏小
【解析】5选B,6选C。第5题,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影响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大量含有氮、磷等营养物的废水排入海水中,使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重金属盐、固体废弃物和泄漏的石油虽然可造成海洋污染,但不能被赤潮生物吸收利用,因而不会引发赤潮。第6题,水温高,赤潮生物繁殖生长快;风力小,易于赤潮生物聚集。因此水温高、风力小的海域易暴发赤潮。
  人口分布适宜度反映的是不同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协调程度,数值越大,协调程度越高(数值范围0~ 100)。锥体顶点P表示该地区人口集聚度(某一地区以占全国1%的国土面积上集聚的全国人口比重)。图1是我国人口分布适宜度研究思路示意图,图2是人口分布适宜度结构图。读图,回答7、8题。
7.图2所示地区的地形最有可能为 (  )
A.高原 B.山地
C.丘陵 D.平原
8.图2所示地区水土资源适应度低的原因最可能是 (  )
A.地势起伏大 B.水资源短缺
C.石漠化严重 D.冻土广布
【解析】7选D,8选B。第7题,从图2中可以看出,该图所示地区人居环境适宜度和社会经济协调度都很高,最有可能位于平原地区。第8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区最可能位于平原地区,地势起伏小。平原地区主要分布的是土壤,石漠化不严重。冻土主要分布在高原和高纬度地区,而我国高原和高纬度地区人口较少,人口集聚度低,人居环境适宜度也相对较低。因此该地区水土资源适应度低的原因最可能是水资源短缺。
【新思维·新考向】
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与该地区人口的分布有何关系?试说明其原因。
(2)图2中①地和②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简要分析造成两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解析】根据两图对比观察,能看出人口密度大的地区与生态环境极危急区有对应关系。这是因为人口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必然大,可能造成环境问题。从轮廓和经纬度可看出,这是我国东北地区,则①地区森林资源破坏严重,②地区在大兴安岭西侧,降水较少,为传统草原区,近年来由于放牧过度等原因,而造成土地荒漠化。
答案:(1)该地区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度大于100人以上的地区。因为这些地区人口密集,城市集中,工业发达,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频繁,对环境影响大(利用和改造环境深度、广度大,产生的废弃物多),从而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2)①地的环境问题是森林资源的破坏;②地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造成①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采育失调,毁林开荒,乱砍滥伐,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造成②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由于牲畜大量集中,过牧现象严重,使草场破坏严重,导致土地荒漠化。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素养评价 十二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读“我国生态问题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生态问题描述可信的是 (  )
①A区域的生态问题主要是土壤侵蚀,引起的主要原因是风力作用
②B、C两区域生态问题相同,B区域的危害更为严重
③A区域的生态问题可能引发石漠化
④B、C两区域生态问题不同,C区域的危害更为严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生态环境脆弱区北多南少
②生物多样性锐减南方地区相对严重
③图中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④图中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人口活动较活跃的地区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1选B,2选C。图中B、C区域都表示的是土壤侵蚀,其中B为山地丘陵地带,要更严重一些;A处土层薄,水土流失易造成石漠化现象。结合图例可判断南方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较大,同时生态环境问题多发区也是人类活动强烈区,说明人为原因是生态破坏的重要因素。
  读人口、资源、环境污染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回答3、4题。
3.若此图表示某个国家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则该国最有可能位于(  )
A.非洲 B.西欧
C.北美 D.大洋洲
4.上图反映的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到20末全球性三大问题仍然是人口过快增长、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加剧
B.图中反映的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严重
C.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在发达国家没有出现过
D.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大部分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
【解析】3选A,4选C。第3题,非洲人口增长迅速,资源数量减少,环境污染严重,符合图中所显示的现象。第4题,图中反映的问题在发达国家也出现过。
  如图为黄河三角洲某海岸带环境问题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字母a、b、c分别表示 (  )
A.海洋污染 海水入侵 全球变暖
B.海水入侵 海洋污染 全球变暖
C.全球变暖 海水入侵 海洋污染
D.海水入侵 全球变暖 海洋污染
6.该海岸带侵蚀后退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过度开采利用地下水
B.入海径流、泥沙量减少
C.大面积围垦滩涂湿地
D.过量排放、倾倒废弃物
【解析】5选D,6选B。第5题,超采地下水、引用水过量,会使得地下水位下降,在内陆地区引起地面下沉,在沿海地区会引起海水入侵;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进而引起海平面上升;超标排放污水等,超出海水的自净能力,会引起海洋污染。第6题,由示意图可以确定,该海岸带侵蚀后退是由于入海泥沙减少,海浪侵蚀加强及近岸泥沙减少造成的。
  红树林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如图为澳大利亚大陆沿岸红树林物种数量的空间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7、8题。
7.澳大利亚沿岸红树林物种数量空间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
①纬度 ②降水
③地形 ④洋流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8.红树林目前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破坏,红树林大量被破坏将 (  )
A.吸引鱼群聚集 B.加快泥沙淤积速度
C.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D.加剧海岸侵蚀
【解析】7选B,8选D。第7题,结合图示信息可知,澳大利亚大陆北部沿海区域红树林物种数量最多,这是因为北部纬度低、热量充足;同时,东部沿海数量多于西部沿海数量,是因为东部受沿岸的东澳大利亚暖流增温增湿作用的影响。第8题,红树林主要起防海浪侵袭、防台(飓)风、维护生物多样性等作用,遭破坏后会导致鱼群分散,加剧海岸侵蚀,减慢泥沙淤积速度。水体富营养化是由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过剩造成的,与红树林被破坏无关。
  读我国平均降水pH的分布图,完成9、10题。
9.酸雨是一种环境污染事件,它反映的是 (  )
A.大气污染
B.水体污染
C.土壤污染
D.固体废弃物污染
10.我国西南地区出现重酸雨的原因主要有 (  )
①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
②地形闭塞,不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
③多云雾,易形成酸雨
④气温高,不利于空气对流运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9选A,10选A。第9题,酸雨是一种大气污染。第10题,西南地区酸雨严重与这里的工业生产及自然地理状况有关。盆地、山间低地的地形不利于空气扩散;降水和湿度大也大大加剧了酸性气体的溶解。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1.如图为我国沿海三个地区的城市空气质量指数(AQCI)统计图,AQCI数值越大空气质量越差。(20分)
指出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的时空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
【解析】结合图分析可知我国空气质量指数的空间变化是京津冀地区大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从时间来看冬季高夏季低。原因可以从污染物的来源、大气运动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变化特点:冬高夏低 (春降秋升);北高南低。
原因:冬季大气相对稳定,污染物不易扩散,夏季降水多,利于改善空气质量;北方冬季燃煤取暖,大气污染物增加,导致空气质量差;北方地区重工业集中,矿物能源消耗大。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2019·江苏高考)下图为“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和SO2多年平均浓度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两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浓度一般在10时以后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
A.户外活动减少,利于污染物沉降
B.降水频率增加,有利于空气净化
C.热岛效应增强,利于污染物扩散
D.汽车流量减少,尾气排放量减少
13.华东地区大部分时段大气SO2浓度低于东北地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能源结构 B.人口密度
C.资源条件 D.出行方式
【解析】12选C,13选A。第12题,PM 2.5浓度在10:00以后逐渐下降,有可能是地面温度逐渐升高,气温升高气体受热膨胀上升,热岛效应增强。气体在上升的过程中,带走了污染物,有利于PM 2.5浓度的下降;浓度的下降与户外活动的减少无关,材料当中并没有提到降水的频率增加。并且并非10:00以后才产生降雨,汽车流量减少只会让PM 2.5浓度保持相对稳定性,而并非下降。第13题,华东地区大部分时间段大气的二氧化硫浓度低于东北地区,主要和人们的能源消费结构相关。华东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主要以石油、天然气为主,而东北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主要以煤和石油为主,天然气是清洁能源,极大地减少了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二氧化硫的浓度和人口密度、资源条件无关。出行方式不同,对二氧化硫浓度有影响,主要区别在于汽车尾气排放量,华东地区经济发达,汽车尾气排放量相对较高,二氧化硫浓度也应高,说明不仅仅是出行方式的影响,最主要的是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同。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4.科学家研究发现位于湄南河三角洲的最大城市——泰国首都曼谷,可能在2030年沉入水下。目前曼谷正以每年1.5~ 5.3厘米的速度下沉,现在城市已经有一大部分处于海平面之下,1 000万人口、100万栋建筑正受到威胁。图1示意泰国等高线分布,图2示意泰国人口密度。(20分)
推测曼谷地面不断下沉的主要原因。
【解析】曼谷地面不断下沉,从气候角度分析,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明显,海水受热膨胀和极地冰川融化使海平面不断上升,淹没沿海低地。从人为因素分析,曼谷人口和经济规模大,水资源需求量大,多年持续过度抽取地下水,地下水水位下降。大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壳结构不稳固,建筑物高大密集,使地面不断下沉。
答案: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明显;海水受热膨胀和极地冰川融化使海平面不断上升;曼谷人口和经济规模大;水资源需求量大,多年持续过度抽取地下水,地下水水位下降;建筑物高大密集,使地面不断下沉。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