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5张PPT。第二节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一、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单纯依靠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去修复遭到破坏的环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可持续发展: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辨一辨] 将下面的人类活动与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连线。【激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认识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哪些方面?
提示:既要“金山银山”反映了经济持续发展,也要“绿水青山”反映了生态持续发展。二、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政府—企业—公众在可持续发展实施中的关系:2.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消除贫困。
①原因:
a.贫困是发展中国家_________的根本原因。
b.贫困是发展中国家实现___________的障碍。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2)发展绿色经济。
①内容:追求_________、保护环境、社会包容三者的平衡,强调节能减排、资源高效利用和社会公平。经济发展(3)提倡可持续消费。
①可持续消费的倡议:建立简约适度、_________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浪费。绿色低碳能力1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典例示范】
按常理,鸭子长得越快鸭农越赚钱。但在湖北云梦、京山等地,一些鸭农却养起了“慢生鸭”。在自然环境捕食,辅之以麦麸、玉米、谷糠和青饲料,这样养的鸭比用有添加剂的浓缩饲料喂养的晚2个多月才能出栏,但肉质好,价格高,成为更有赚头的绿色食品。据此完成(1)、(2)题。(1)“慢生鸭”饲养者在有利于消费者健康前提下获取高利润的做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
A.持续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
C.公正性原则 D.公平性原则 (2)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中合理的
是 ( )
①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②使用有剧毒的农药防治病虫害
③利用作物害虫的天敌防治虫害等
④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思路点拨】解答该类题目主要从以下两点入手:
(1)根据材料判断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根据“绿色食品”的含义选择生产中应采取的措施。【解析】(1)选D,(2)选C。第(1)题,这种做法既保障了消费者的健康,又保障了鸭农的高利润,体现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公平性原则。第(2)题,绿色食品是指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生产,并经国家有关机构认定,获取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型的食品。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利用作物害虫的天敌防治虫害等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使用剧毒农药防治病虫害、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对人体健康不利。【素养探究】
“光盘行动”倡导厉行节约,反对铺
张浪费,带动大家珍惜粮食、吃光盘子中
的食物,得到从中央到民众的支持。光盘
行动的宗旨:餐厅不多点、食堂不多打、厨房不多做。养成生活中珍惜粮食、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习惯,而不要只是一场行动。(1)(综合思维)“光盘”行动在节约粮食的同时,降低了浪费,为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其具体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哪一内涵?
提示:社会可持续发展。(2)(人地协调观)若我们每个人都响应号召,加入到“光盘”行动中,我们实际上就在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哪个原则?
提示:公平性原则。 能力2 掌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典例示范】
低碳经济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突出特点。读近年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分类图,完成(1)、(2)题。(1)乙省成为低碳区的主要原因是 ( )
A.环境承载力高 B.能源需求量减少
C.森林覆盖率较高 D.产业结构轻型化(2)下列促进甲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措施中,最合理的是 ( )
A.加大油气的开采量,调整能源结构
B.集中发展高科技产业,改变产业结构
C.禁止煤炭外运,发展第三产业
D.延长煤产业链和促进非煤产业发展 【解析】(1)选D,(2)选D。第(1)题,乙省是广东省,低碳区的形成与环境承载力和森林的覆盖率无关;该省经济发达,人口众多,能源的需求量大;产业结构轻型化,消耗的能源少,排放的二氧化碳少,成为低碳区。第(2)题,甲省是山西省,油气资源储量小,没有加大开采量的条件;该省受社会传统经济基础制约和资源的影响,只能适当发展高科技产业,改善产业结构;该省煤炭资源丰富,是我国主要的能源基地, 正加大外运力度;延长煤炭产业链和促进非煤产业发展,利于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切实可行。【素养探究】
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我国大力推行生态农业,以实现循环经济。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农村生态农业试验场生产模式图。(1)(区域认知)该村大田农业的主要肥料是什么?
提示:沼渣、粪肥、塘泥。
(2)(综合思维)该地农民使用沼气作为燃料,对环境有哪些有利影响?
提示:有利于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净化环境。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建设美丽中国”,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据此回答1、2题。
1.“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建设美丽中国”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是 ( )
A.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B.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C.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D.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对“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解错误的是 ( )
A.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B.建设美丽中国是在我国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提出的
C.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D.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把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放到次要位置,优先美化环境
【解析】1选C,2选D。第1题,“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建设美丽中国”就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努力改善生态环境,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体现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第2题,我国目前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等严重的环境问题,“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的趋势。目前我国仍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阅读下面的漫画《耕者忧其田》,回答3、4题。
3.与该漫画相关的主题是 ( )
A.人口增长 B.资源浪费
C.森林破坏 D.耕地减少
4.漫画主题违反了可持续发展的 ( )
A.公平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
C.持续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
【解析】3选D,4选C。第3题,这幅漫画反映经济的发展占用大量的土地,导致耕地减少。第4题,该漫画反映了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耕地资源之间的关系,违反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
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程度。下图示意贵州乌蒙山区各海拔地带2000年、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状况。读图,完成5、6题。
5.2000~ 2008年,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是 ( )
A.1 300米以下地带 B.1 300~ 1 900米地带
C.2 500米以上地带 D.1 900~ 2 500米地带
6.2000~ 2008年,该地区1 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及其原因可能是 ( )
A.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B.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C.大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D.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解析】5选A,6选B。第5题,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增大表示人均耕地面积增大,人地矛盾缓解,反之则相反。第6题,在1 900米以上的地方,这8年来人地矛盾有所缓解,最可能的原因是这个高度以上的人口向海拔低的地方迁移,人均耕地面积增大,所以人地矛盾有所缓解,故选B项。
【新思维·新考向】
7.读图并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誉为“聚宝盆”的柴达木盆地,现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57种,其中钾、镁、锂、锶、芒硝、石棉、电石级石灰岩等7种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2010年3月15日国务院批复《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总体规划》,形成资源、产业和产品多层面联动发展的循环型产业格局。
材料二 柴达木部分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
(1)图中甲、乙两处的是什么工业部门?说出该地产业链有哪些基本特征?
(2)结合该地区生态环境的特点,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还应重视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第(1)题,由图中可以看出,甲生产的产品可以提供给图中的各个工业部门,并且其他工业部门提供给甲的都是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热,所以甲应为电力工业。乙工业主要利用灰渣、矿渣等作为原材料进行工业生产,所以应为建材工业。图中各工业部门之间利用其他工业部门生产的废物、废气等进行工业生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减少了对环境的危害。第(2)题,自然资源在开采利用的过程中,如果利用不当就会产生生态环境问题。在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塔里木盆地的具体实际进行解答。
答案:(1)甲,电力工业;乙,建材工业。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效率,延长产业链;大力实施副产物的循环利用、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量及废气、废渣等废弃物的排放;体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及“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原则。
(2)荒漠化;植被、草地、育林地保护与治理;水源地保护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沙化土地保护和治理等;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素养评价 十三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2017年11月6~ 17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3次缔约方大会,旨在落实《巴黎协定》规定的温室气体减排任务,但美国却单方宣布退出《巴黎协定》。据此完成1、2题。
1.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主要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
2.为积极落实《巴黎协定》规定的任务,我国采取的可行措施是 ( )
A.减缓工业化进程 B.降低城市人口比重
C.全面使用新能源 D.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解析】1选C,2选D。第1题,全球气候变暖是全世界共同的问题,落实《巴黎协定》规定的温室气体减排任务是全世界共同的任务,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主要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第2题,减缓工业化进程影响经济发展,也会缺少资金进行环境治理,不可行;降低城市人口比重也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可行;全面使用新能源,在我国现有条件下也是不可行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以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可行。
循环经济可以缓解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下图为我国某地循环农业生产联系图。读图回答3、4题。
3.该图中的农业生产活动,遵循了可持续发展的 ( )
A.持续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整体性原则
4.关于图中农业生产活动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实现农业良性循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②种植业养殖业并举,促进农产品多样化
③增加生产生活能源,显著提高粮食产量
④改善农田施肥结构,实现有机质还麦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3选A,4选B。第3题,该地循环农业是生态农业。实现了废弃物的综合、有效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的体现。第4题,在图中农业生产活动中,通过循环利用废弃物和开发利用沼气,实现了物质和能源的充分利用,促进了农业生产,改变了农业用肥结构,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减少了能源的投入,因此可以排除③。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完成5、6题。
5.导致图中古城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 )
A.气候恶劣 B.水源枯竭
C.交通变迁 D.商贸衰落
6.图中河流流域开发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 )
①发展高耗能工业 ②下游进行梯级开发
③发展节水型农业 ④开发特色旅游项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5选B,6选C。第5题,读图可知,该地区地处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水源制约着城市的分布,图中古城所在地区沦为沙漠,所以导致古城衰落的主要原因是水源枯竭。第6题,图示河流水量较小,水能不丰富,故不能发展高耗能工业,也不能在下游进行梯级开发,①②错。因当地水资源短缺,应发展节水型农业,③对。因流域内有古城遗址,可开发特色旅游项目,④对。
地球生态超载日是指某一年,到一个特定日期为止,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已超过地球在这一年可以产出的资源总量。下图为1990~ 2015年地球生态超载日统计图。完成7、8题。
7.该期间地球生态超载日的变化趋势表明 ( )
A.气候变暖,资源更新周期变短
B.人口增加,资源消耗速度加快
C.技术发展,资源利用种类增多
D.经济下滑,资源供给数量不足
8.根据地球生态超载日的变化趋势,人类应对的合理措施是 ( )
A.加大资源开采力度
B.调整人口合理容量
C.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D.增加地球资源产出
【解析】7选B,8选C。第7题,由材料可知,地球生态超载日主要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状况,图中显示超载日日趋提前,说明资源消耗速度加快;资源更新周期变短会使资源数量增加,不会产生地球生态超载日现象;资源利用种类增多也会减轻该现象;该现象不能表明经济下滑。第8题,加大资源开采力度会加快地球生态超载日的提前;人口合理容量是根据评估值分析得出,不能随意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可以减少对资源的消耗,缓解地球生态超载日现象;增加地球资源产出会加剧地球生态超载日现象。
随着世界范围内环保法规的日趋严格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传统的煤气净化技术已不能满足需要,显示出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缺陷。下图为“焦炉煤气的干法净化生产流程图”。据此回答9、10题。
9.若W是一个工厂,最适宜的是 ( )
A.水泥厂 B.钢铁厂
C.玻璃厂 D.砖瓦厂
10.该生产流程的优点有 ( )
①粉尘去除率高 ②根本上缓解全球变暖
③热回收利用率高 ④减少污染物质排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9选A,10选C。第9题,可利用粉尘为原料生产水泥。第10题,该生产流程不能从根本上缓解全球变暖。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1.(2019·韶关高一检测)甘肃省循环经济示范区是我国首个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该循环经济示范区于2015年建成,形成覆盖甘肃全省的七大循环经济专业基地。结合下面两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在河西新能源基地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开发哪些新能源,并指出这些能源的共同特点。
(2)在张掖地区制种产业和酿酒葡萄种植发展过程中易导致何种生态问题?为促进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3)结合图乙,分析该地循环经济是如何体现可持续发展内涵的。
【解析】第(1)题,河西地区位于甘肃西北部,气候干旱,风力大,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它们具有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特点。第(2)题,在张掖地区制种产业和酿酒葡萄种植需引水灌溉,如果灌溉不合理易造成土地盐碱化等。所以要控制产业规模,合理利用水资源。第(3)题,结合图乙从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分析。
答案:(1)风能、太阳能。 特点:清洁、无污染、可再生。
(2)土地盐碱化。 措施:合理控制产业规模,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流域内合理规划用水。(答案合理即可)
(3)废渣、矿渣、电石渣、盐渣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减少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排放,减少污染,改善生态,体现生态可持续发展;延长产业链,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促进经济的发展,体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链的延长,增加了就业的机会,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2019·全国卷Ⅲ)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迫切需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近些年,某企业开发了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并在全国很多城市推广。下图示意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据此完成12、13题。
12.厨余垃圾是图示自动处理系统中的 ( )
A.肥料 B.原料
C.能源 D.产品
13.符合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局部工艺流程的是 ( )
A.废渣→生产沼气→沼气发电
B.工业油脂→提取生物油脂→有机渣
C.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
D.生产沼气→有机渣→提取生物油脂
【解析】12选B,13选C。第12题,该流程图为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工艺流程,处理的是厨余垃圾,因此厨余垃圾是原料。第13题,从厨余垃圾流程图的处理流程看,厨余垃圾是原料,利用厨余垃圾进行发电、生产工业油脂,并产生部分废渣和杂物。废渣是生产沼气后产生的;工业油脂是提取生物油脂的产品;在生产生物油脂过程中产生有机渣,生产沼气,在生产沼气过程中产生废渣;有机渣是在生产生物油脂过程中产生的。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西华县位于河南省豫东平原,地处黄河泛滥区腹地,是传统的农业大县。2090年代以来,该县乡镇企业快速发展。西华县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材料二 西华县黄桥乡裴庄村在改革开放前,每人每年只有几十斤口粮。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裴庄村依然是“麦茬豆,豆茬麦,改茬就把红薯栽”。2000年后,裴庄村进行生态农业建设,并取得良好的效果。2017年3月29日,央视二套《第一时间》以“河南周口:万亩桃花醉游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题,播出了反映西华县黄桥乡裴庄村发展桃园观光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闻。下图为裴庄村农业生态综合循环利用关系图。
(1)分析西华县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说明裴庄村进行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3)简述裴庄村生态农业的发展对当地产生的积极影响。
【解析】第(1)题,由材料一可知,西华县是传统农业大县,2090年代以来,该县乡镇企业快速发展,故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从工业排污和农业排污两方面来回答。第(2)题,从材料二的图中可看,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措施有调整产业结构、实行综合循环利用、开发沼气新能源、发展农业观光旅游等。第(3)题,生态农业对当地的影响可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来回答。
答案:(1)乡镇工业企业的盲目发展,排放废气、废水、废渣;农民使用化肥、农药、农膜不合理,对土地造成污染。
(2)调整产业结构,变单一农业为农、林、副多种经营模式;实行综合循环利用;开发利用沼气新能源;发展农业观光旅游。
(3)实现了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减轻环境污染;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