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阶段复习课 第一章人口(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阶段复习课 第一章人口(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12-12 12:43:51

文档简介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单元素养评价(一)(第一章)
(90分钟 100分)
【合格性考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下图为“浙江宁波市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分布相对数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分析,影响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土壤
2.该区域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最可能在 (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1选A,2选D。第1题,由图中信息及图名可知,该图反映的是人口分布与地形的关系。第2题,由图可知,④区域人口分布相对数量最大。
  下图是四个国家人口分布模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  )
A.德国、澳大利亚、美国、印度
B.美国、印度、德国、澳大利亚
C.澳大利亚、印度、美国、德国
D.澳大利亚、德国、美国、印度
4.关于四国人口分布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国中部、西部海拔高,气候寒冷,人口稀少
B.②国人口最密集区的分布与该国工业分布一致
C.③国西部深居内陆,气候干旱,人口稀少
D.④国中部地势低平,气候湿热,人口稀少
【解析】3选D,4选B。第3题,①国人口集中在国土东南部与西南部,与澳大利亚相符;②国人口集中在莱茵河、多瑙河流域,为德国;③国人口东多西少,与美国相符;④国东北部人口稠密,与印度相符。第4题,澳大利亚中、西部气候干旱,人口稀少;美国西部以山地为主,开发较晚,人口稀少;印度中部为德干高原。
5.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人口分布的稀疏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地形复杂 B.气候湿热
C.资源匮乏 D.地处内陆
【解析】选B。亚马孙河流域位于赤道附近,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终年高温多雨,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因此人口分布稀疏。
  (2019·天津高一检测)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回答6、7题。
6.图中人口分界线两侧人口分布特点为 (  )
A.东北多,西北少
B.经济落后地区多,经济发达地区少
C.东南多,西北少
D.东南少,西北多
7.影响图中甲地区人口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  )
A.地形 B.气候
C.水资源 D.矿产资源
【解析】6选C,7选C。第6题,结合图例可读出黑河—腾冲一线东南人口密度大,人口多,西北人口密度小,人口少。第7题,图中甲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只在有水资源的地区才能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水资源。
  “候鸟老人”是随季节变化而迁移居住地的老人。据统计,2016年海南省的“候鸟老人”已超45万人,主要来自东北三省、北京市和长三角地区。读图,完成8、9题。
8.在海南省形成“候鸟老人”现象的首要因素是 (  )
A.经济因素 B.养老设施
C.气候条件 D.婚姻家庭
9.海南省的“候鸟老人”集中居住于海口、三亚两地,会促使当地 (  )
A.人口合理容量增加 B.第三产业发展
C.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提高 D.资源消耗降低
【解析】8选C,9选B。第8题,从图中看“候鸟老人”冬天去南方过冬,南方冬季气候温和,首要因素是气候条件。第9题,海南人口增加会促使当地第三产业发展;资源消耗增加;人口合理容量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迁移无关。
  (2019·济宁高一检测)榨菜、方便面、火腿肠是流动人口最为常见的消费品。下图为某上市公司生产的榨菜在两个地区销售份额占比的变化数据。据此回答10、11题。
10.该销售份额占比的变化,能说明2011年后 (  )
A.西南地区人口迁出加快
B.西南地区人口回流明显
C.华南地区人口净迁入加快
D.华南地区人口净迁出明显
11.该数据反映出的人口流动的积极意义有 (  )
①缓解西南地区土地压力
②促进华南地区产业升级
③缓解华南地区劳动力不足
④缓解西南地区人口老龄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10选B,11选C。第10题,结合某上市公司生产的榨菜在两个地区销售份额占比的变化数据可知,2011年后西南地区人口回流明显,迁出变慢;2011年后华南地区人口净迁入变慢,但仍以净迁入为主。第11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西南地区迁出人口减少,人口回流明显,不利于缓解土地压力,①错误;华南地区由于人口净迁入变慢,出现劳动力不足的情况,因此会加快产业升级,②正确,③错误;西南地区青壮年人口回流会减轻该地区的人口老龄化,④正确。
12.下列地区人口合理容量最小的是 (  )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长江三角洲 D.青藏高原
【解析】选D。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不适合人类生存,因而人口合理容量最小。
  新加坡国土面积仅为714.3平方千米,人口540多万,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人均50 123美元(2011年)位居世界前列,据此完成13、14题。
13.从单位面积看,新加坡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远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主要得益于 (  )
A.气候条件优越  B.矿产资源丰富
C.生活消费水平低  D.科技水平高
14.当新加坡处于人口适度曲线图第Ⅲ阶段时,制约其适度人口数量继续增加的关键因素是 (  )
A.资源 B.生产力
C.科技 D.消费水平
【解析】13选D,14选A。第13题,新加坡资源匮乏;新加坡经济发达,生活消费水平较高,会使人口容量减小;气候不是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科技发达,对资源的利用率越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第14题,当适度人口增加到一定程度,随着积极因素增速缓慢,消极因素凸显,特别是资源的有限性成为制约适度人口进一步增长的瓶颈。在第Ⅲ阶段,人口增长变缓并趋于稳定主要是受国土面积较小、资源短缺的影响。
  我国黑河至腾冲一线形象地反映了我国“东多西少”的人口宏观分布格局,被地理学界称为“胡焕庸线”。半个多过去了,我国人口分布的宏观格局不仅没有变化,反而“东多西少”的现象更加突出。据此回答15、16题。
15.我国下列各地区中,人口合理容量最高的是 (  )
A.青藏地区 B.长江中下游地区
C.华北地区 D.西北地区
16.依据我国国情,谋求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提高科技水平 ②提高资源利用率
③提高生活消费水平 ④提高对资源的管理水平
⑤实行计划生育 ⑥鼓励向国外移民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④ D.②④⑥
【解析】15选B,16选C。第15题,中国西部资源环境承载力小,因此人口合理容量肯定也小,相反我国东部资源环境承载力大,人口合理容量也大,而南方地区比北方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因此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相对较高。第16题,依据我国国情,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应该是坚定不移地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对资源的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2019·天津高一检测)读“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表”。 回答17、18题。
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
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①约16亿人
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温饱型消费水平
②10亿人之内
小康型消费水平
③8亿~ 9亿人
富裕型消费水平
④7亿人之内
17.表中代表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数据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18.表中②③④数据值的差异,说明人口合理容量 (  )
A.只受人口消费水平影响
B.与人口消费水平呈正相关
C.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D.与人口消费水平无关
【解析】17选A,18选C。第17题,资源环境承载力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由于它只考虑生存条件,因此表示一个极限值即最大值,故①正确,选择A。第18题,表中②③④数据值的差异是在不同的消费水平下得到的环境人口容量,这证明人口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二者呈负相关,C正确。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3亿。当时的学者汪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3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据此完成19、20题。
19.以上材料表明,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是 (  )
A.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B.人均消费水平
C.科技发展水平
D.蕴藏的资源数量
20.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必须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其主要意义在于 (  )
A.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
B.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
C.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
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解析】19选C,20选C。第19题,材料从时间发展角度,说明环境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在增加,人类的发展是生产力的发展过程,在资源总数变化不大甚至人均资源减少情况下,环境承载力也可以增加,主要是科技发展间接增加了人类能够利用资源的数量。第20题,进行人口合理容量估计的目的是制定相应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0分)
  2014年美国人口数量达3.188亿,为世界上人口第三多的国家。美国是发达国家中唯一人口数量仍在以较快速度增长的国家。
  加利福尼亚州位于美国西部的太平洋沿岸地区,面积约41.1万平方千米,为美国人口最多的州。下图为美国本土人口分布图。
(1)指出美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分析东北部人口稠密的地理原因。
(2)简述近三十多年来加利福尼亚州吸引人口迁移,逐渐成为人口大州的原因。
(3)说明美国人口持续增长的原因,从地理角度评价美国人口增长对本国的主要影响。
【解析】第(1)题,据图概括美国人口空间分布特点,从资源、开发历史、经济、交通等方面分析东北大西洋沿岸和五大湖区人口密度大的主要原因。第(2)题,从经济、环境等方面分析加利福尼亚州吸引人口迁移,逐渐成为人口大州的原因。第(3)题,从生育率、死亡率、平均寿命、移民等方面说明美国人口持续增长的原因,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评价美国人口增长对本国的主要影响。
答案:(1)特点:东北部(东北沿海和五大湖区)人口稠密;南部和西部沿海人口较多;广大内陆地区人口稀少。
原因:煤、铁资源丰富;开发时间长;经济(工业、金融贸易发达)基础好;水陆交通便利。
(2)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经济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多;阳光充足,环境优美。
(3)原因:较高的生育率水平;人口死亡率低;人口平均寿命提高;外来移民多。
影响:增强综合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和广阔的消费市场;高素质移民迁入促进创新发展;促进多元文化交流。
22.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图。
材料二 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示意图。
(1)材料一中A因素表示    ,它是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B因素表示    ,C因素表示       。?
(2)说出我国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总体分布特征。
(3)分析与新疆相比,江苏省单位面积资源环境承载力高的主要原因。
【解析】第(1)题,人类的生存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因而资源是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科技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也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第(2)题,结合图例很明显能看出,我国承载力东高西低(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呈减小的趋势)。第(3)题,江苏省位于东部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水资源丰富;新疆位于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水资源短缺。江苏省地处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科技水平高,资源利用效率高;同时对外开放程度高,可从其他地区调入的资源多。
答案:(1)资源 科技发展水平 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2)东高西低(或由沿海向内陆呈递减趋势)
(3)水资源丰富,科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高。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改革开放后,我国内陆地区人口大量向东部沿海地区迁移,但近年来贵州、安徽等原来所谓的劳务输出大省,人口净流入在大幅增加,这与我国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有关。
材料二 下图示意2013年我国人口迁移数据。
材料三 下图为我国服装产业转移示意图。
(1)试分析江苏吸引安徽人口流入的优势。
(2)分析安徽由2012年人口净迁出变为2013年人口净迁入的原因。
(3)说明服装产业对中西部地区未来人口迁移的影响。
【解析】第(1)题,从江苏经济水平高、医疗、教育、科研条件好,距离安徽近等方面分析即可。第(2)题,原因应从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传统观念等方面分析。第(3)题,服装产业是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其向中西部转移会带动劳动力的回流,使中西部人口向东部沿海地区的迁移量减小,同时使省内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
答案:(1)江苏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医疗、教育、科研等条件好;位于东部沿海,气候适宜居住;与安徽相邻。
(2)劳动力导向型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大量转移;安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人们受传统家庭观念和乡土观念的影响。
(3)服装产业属于劳动力导向型产业,能吸引大量就业人口,服装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会导致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迁移的人口减少,中西部地区省内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
【等级性考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读“浙江省2000年和2016年省外流入人口分年龄的性别比(每百名女性人口相对应的男性人口数)情况折线图”,完成1、2题。
1.2016年,浙江省外流入人口中 (  )
A.男性人口仍占多数
B.性别比最大的年龄段是40~ 44岁
C.少年儿童的性别比有降低的趋势
D.迁入人口性别比呈不平衡态势
2.与2000年比,2016年中年女性人口大量流入,其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  )
A.工程建设 B.交通运输
C.家庭婚姻 D.产业结构
【解析】1选A,2选C。第1题,由图可知,2016年浙江省外流入人口中男性人口仍占多数。第2题,与2000年比,2016年中年女性人口大量流入,其影响因素最可能是家庭婚姻。
  如图为2000~ 2010年俄罗斯人口动态图。读图完成3、4题。
注:自然增加数是出生数与死亡数的差;人口增加数是自然增加数与迁移数的和;社会增加数是迁入数与迁出数的差。
3.2000~ 2010年,俄罗斯各联邦管区中人口增加数较大的是 (  )
A.中央联邦管区和南部联邦管区
B.西北联邦管区和远东联邦管区
C.乌拉尔联邦管区和南部联邦管区
D.西伯利亚联邦管区和乌拉尔联邦管区
4.据图判断俄罗斯远东联邦管区人口总体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人口自然增加数大 B.人口净迁出
C.人口净迁入 D.人口出生率低
【解析】3选A,4选B。 第3题,据图可知,中央联邦管区和南部联邦管区人口增加数为正值,人口数量在增加;其他地区人口增加数均为负值,人口数量在减少。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远东联邦管区,自然增加数为负值,A错;社会增加数为负值,说明人口迁出数大于人口迁入数,为净迁出,B对、C错。从图中无法得到人口总数的信息,故无法判断人口出生率,D错。
  下图示意宁波市与杭州市2012~ 2018年常住人口变化,2018年宁波市人口自然增长8万人,杭州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4‰。据此完成5、6题。
5.2018年宁波市 (  )
A.宁波市的城市等级降低
B.自然增长率比杭州市低
C.人口净迁出比杭州市多
D.环境人口容量比杭州大
6.与杭州市相比,影响宁波市人口增长状况的原因主要是 (  )
A.城镇化率很低
B.人口迁移政策
C.自然增长缓慢
D.产业结构调整
【解析】5选 C,6选D。第5题,2018年宁波市的城市等级不变,A错。2018年宁波市人口自然增长8万人,结合年初人口数量,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约是8.7‰,杭州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4‰,自然增长率比杭州市高,B错。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常住人口总数增长少,说明人口净迁出比杭州市多,C对。等级低,服务范围小,环境人口容量比杭州小,D错。第6题,与杭州市相比,影响宁波市人口增长状况的原因主要是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对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是沿海开放城市,城镇化率高;是自发性迁移,与人口迁移政策无关;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自然增长速度快。
二、非选择题(共12分)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农村空心化是农村人口非农化引起的“人走屋空”以及宅基地普遍“建新不拆旧”,新建住宅逐渐向外围扩展导致的一种“外扩内空”的不良演化过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为破解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日益严峻的空心村问题,深入推进村庄整治工作提供了重要思路。与传统单纯依托需求侧发力的增长方式不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通过对供给体系结构的改革调整增加有效供给。
材料二 下图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空心村整治关系图。
(1)分析空心村产生的原因。
(2)推测空心村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
(3)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整治空心村问题的主要途径。
(4)分析空心村问题的整治对城市或乡村发展的积极作用。
【解析】第(1)题,空心村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人走屋空、建新不拆旧,可以结合材料信息从经济、政策和观念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空心村对社会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从资源、经济、安全等方面进行分析。“人走屋空”、宅基地普遍“建新不拆旧”、新建住宅逐渐向外围扩展等都容易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陈旧的建筑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第(3)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整治空心村问题的主要途径可从材料中“去库存、补短板、制度供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4)题,空心村问题的整治对城市或乡村发展的积极作用,可任选城市或乡村为出发点,从生态、社会、经济方面分析。
答案:(1)城乡经济的发展差距产生人口流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务工人员无法融入城市;传统的攀比心理,回村建新房。
(2)年久失修的房子存在安全问题;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阻碍农村的经济发展。
(3)完善城市社会保障体制,促进务工人员融入城市;限制农村随意建房,去除农村房屋库存;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革农村土地制度。
(4)对城市:避免产生社会治安问题;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
或对乡村:改善乡村的人居环境;避免潜在的矛盾纠纷。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件11张PPT。阶段复习课
第一章 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样题示范】
情境:农民工进城是指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
阶段,大量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的现象。农民工
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们为
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为城乡发展注入
了活力。下图为2014~ 2018年我国农民工总量及增速
图。思考:
(1)农民工进城是人口迁移吗?为什么?
(2)据图描述2014~ 2018年我国农民工总量及2018年增速特征。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大量农民工进城,对城市工业有何影响?【解析】第(1)题,农民工进城是指大量农民工在城乡
之间流动就业的现象,没有居住地的长期和永久变更,
因此不属于人口迁移。第(2)题,据图可以判断2014年
到2018年农民工总量上升;2018年比上年增加184万人,
增长0.6%。农民工增量比上年减少297万人,总量增速
明显比上年回落1.1个百分点。第(3)题,农民工进城
能为工业提供大量的廉价劳动力。答案:(1)不是。没有涉及农民工居住地的长期或永久的变更。
(2)总量仍然上升,增速放缓。
(3)大量农民工转移到城市,为当地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廉价的劳动力,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促进了商品的出口。【案例评析】
  以农民工进城对城市经济的影响以及坐标图为情境,考查学生的空间视角以及运用地图概括地理事物特征的能力;考查学生根据自然地理过程或者社会规律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具体质量水平如下:  (1)区域认知——水平2
  根据人口迁移的定义,结合材料中农民工进城的特点判断农民工进城是否是人口迁移。根据坐标图中柱状图及曲线的变化判断农民工总量及增速的变化。  (2)综合思维——水平2
  农民工进城对城市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但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对于城市工业的发展大多为有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