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4份ppt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4份ppt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12 21:12:54

内容文字预览

(共15张PPT)
导入新课

本诗选自《杜诗详注》。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今甘肃天水)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再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四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之情。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月夜忆舍弟
杜甫
禄丰县彩云中学何春祥
学习目标
1、了解与杜甫有关的文学常识;
2、结合历史背景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3、学习诗人手足情深、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
4、背诵、默写诗歌。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字词注释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翻译诗句
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
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分析诗句
首联:更断雁啼,浓重悲凉。
颔联:清露盈盈,乡情依依。
颈联:弟兄离散,天各一方。
尾联:思亲忧国,无限深情。
阅读理解
1、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其实月亮是同样的月亮,只是因为作者思念家乡,包含这种感情,因此作者觉得家乡的月亮似乎都更亮了。


2、这首诗里,你除了体会到诗人思念弟弟、思念故乡的感情之处,你还体验到什么?
对离乱的感慨之情。作者描写的既是自己,也是饱经战乱的百姓,这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3、古人咏月的诗数不胜数,你能写几句吗?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艺术特点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思亲之情。
2、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3、感情悲怆深沉,风格沉郁顿挫。
小结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主题思想
本诗是诗人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共18张PPT)
商山早行
温庭筠
写作背景:
作为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诗词俱佳,以词著称。温庭筠诗词,在思想意义上虽大多无较高的价值,但在艺术上却有独到之处,历代诗论家对温庭筠诗词评价甚高,被誉为花间派鼻祖。
温庭筠的诗,写得清婉精丽,备受时人推崇,《商山早行》诗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传。相传宋代名诗人欧阳修非常赞赏这一联,曾自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但终未能超出温诗原意。? ?
整体感知 读懂诗意
清早起来出行,马车上的铃铛响声不断,出门人想念家乡倍感悲伤。?
雄鸡唱晓,茅草店外残月当空,布满寒霜的板桥上,早有行人足迹。?
槲树叶纷纷凋落,铺满山路;驿站墙头,枳花开放,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于是,想到我昨夜梦会杜陵的故乡景色:凫和雁布满了曲折的池塘,嬉戏玩乐。
问题探讨
1、题目中的“早行”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2、本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诗?
3、作者“悲”什么?“悲”换成“思”好不好,为什么?
悲“身不逢时,仕途多舛,前途未卜”。因思故乡而悲,但 “悲”字所表现的情感超越了“思” 。
目前之景:鸡声茅店,残月当空,
人迹板桥,寒霜初降。
不尽之意:旅途艰辛,羁旅愁思。
4、宋代著名词人梅尧臣说颔联两句诗是最好的诗,“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你能体会出“难写之景”和“不尽之意”吗?
意象叠加的实例: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
3、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杜甫《旅夜抒怀》)
4、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黄庭坚《寄黄几复》)
5、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虚实相生。
作者由异乡的景色联想到昨夜梦中故乡的景色,运用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渲染烘托了作者的悠悠乡思。
总 结
  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意象叠加、相互映衬、虚实相生、首尾呼应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仕途失意的落寞情怀。
羁旅诗的常见特点
1、意象:驿道、马、舟、鸿雁、月、羌笛、浮萍、飞蓬等。
2、情感:旅途艰辛、漂泊无依、归期遥遥、孤独彷徨、思乡思亲。怀才不遇、幽怨愤慨。战乱频仍,背井离乡、久戍边关、遥无归期。宦游在外,身不由己等。
3、手法: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烘托、乐景衬哀情、侧面落笔(不说自己,却说家人想自己)等。
巩固练习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写景有“虚景”和“实景”之分,请具体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些虚景和实景。
答:实景:白雪、牧马、明月、羌笛、戍楼;
虚景:梅花、关山。
2、整首诗表现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此诗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想到梅花之落,表现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3、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答: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作者从侧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而说家人想念自己,更突出了自己的“思家”之情。
(共17张PPT)
导入新课
此诗的内容,与作者的迁谪生涯有关。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诗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而吟咏出这首律诗。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咏史诗
禄丰县彩云中学何春祥
学习目标
1、了解与刘长卿有关的文学常识;
2、结合历史背景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3、领会作者孤独寂寞、痛苦惆怅的情怀;
4、背诵、默写诗歌。
作者简介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
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
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
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
怜君/何事/到/天涯。
历史背景
此诗的内容,与作者的迁谪生涯有关。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诗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而吟咏出这首律诗。
字词注释
【1】贾谊:西汉文帝时政治家、文学家。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长沙有其故址。
【2】谪宦:贬官。栖迟:淹留。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
【3】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居,指贾谊。长沙旧属楚地,故有此称。一作“楚国”。
【4】栖迟:拘留。
【5】惟:只,仅仅。
【6】汉文:指汉文帝刘恒。
【7】吊:凭吊。
【8】摇落处:一作“正摇落”。
翻译诗句
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
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
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
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
分析诗句
首联:贾谊被贬,身世悲凉。
颔联:情景交融,暗示时政。
颈联:反语双关,无限愤懑。
尾联:抑郁悲凉,痛苦无奈。
阅读理解
1、“谪宦”、“栖迟”、“楚客”、“三年”与“万古”各是什么意思?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此联哪个词奠定全诗的基调?
【1】 谪宦:贾谊的身世。栖迟:象鸟儿那样敛翅歇息,暗喻贾谊失意。楚客:贾谊的客居身分。三年:暗含贾谊被贬时间之久;万古:暗含贾谊被贬对历代文人士大夫精神上的深远影响。



【2】 三年与万古相对,更加突出作者对贾谊悲凉身世的感慨之情。
【3】 悲:有“悲凉、悲伤、悲怆、悲悯”之意,奠定了全诗的低沉感伤的基调。
作者借贾谊政治失意,抑郁而死,留下千古悲怆忧愤,表现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2、颔联如何在情景交融中表现作者的情感?
此联写秋草衰迷、寒林空落、落日西斜,空寂无人,渲染了贾谊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凄清景象,作者那种对贾谊的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情感油然而生。同时“空见”和“日斜”具有象征意义。

3、颈联中“有道”和“无情”怎样理解?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运用反语和双关的手法,明写汉文帝有道,实际暗含着作者对汉文帝的强烈不满,也暗含了作者对李唐王朝不重视人才的不满。

4、尾联通过哪些景象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暮色沉沉,江山寂寥,秋风吹过,黄叶飘零,既写自然景色的萧瑟凄凉,同时更象征着李唐王朝的衰败局势,末句作者用与贾谊对话的方式,既有对贾谊悲惨身世的感慨,同时也衬托出自己抑郁悲凉,痛苦无奈的心境。

小结
1、 本诗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感慨个人遭遇。
2、在构思上:以景衬情;在表现手法上:情景交融、巧用典故。
主题思想
本诗借古伤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控诉。 “人去”“日斜”既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又抒发了物是人非的历史兴亡之感。
(共15张PPT)
导入新课
韩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岁才因参与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两年后又遭被贬,情绪十分低落。潮州州治潮阳在广东东部,距离当时的京师长安有千里之遥。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跟上来,只有他的侄孙子跟了上来,所以他写下这首诗。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禄丰县彩云中学何春祥
学习目标
1、了解与韩愈有关的文学常识;
2、结合历史背景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3、学习作者热爱祖国、刚直不阿的品质。
4、背诵、默写诗歌。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朝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与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苏洵、曾巩合称为“唐宋八大家”。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历史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当时韩愈担任刑部侍郎。唐宪宗要“迎佛骨入大内”,韩愈上《论佛骨表》劝谏,结果触怒了唐宪宗,几乎被定为死罪,后经他人说情,才改为被贬潮州。

字词注释
【1】左迁:降职,贬官。
【2】蓝关:在蓝田县东南,即蓝田关。 【3】封:指韩愈的谏书《论佛骨表》。
【4】朝(zhāo)奏:早晨送呈奏章。
【5】 九重(chóng)天:皇帝的宫殿,这里指皇帝。
【6】路八千:泛指路途遥远。八千,不是确数。
【7】圣明:指皇帝。
【8】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9】肯:岂肯,哪能。
【10】应有意:应该有所打算。
【11】瘴(zhàng)江边:指岭南。潮州在岭南,古时说岭南多瘴气。

翻译诗句
一篇谏书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阳去。
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云彩横出于南山,我的家在哪里?在白雪厚积的蓝田关外,马也停住脚步。
知道你远道而来定会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殓我的尸骨。
分析诗句
首联:直言进谏,获罪被贬。
颔联:忠心国事,抑郁难平。
颈联:忧国思亲,悲壮怨愤。
(借景抒情)
尾联:话别侄孙,交代后事。
阅读理解
1、诗歌的前两句点明了什么?
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同时也有虽遭祸被贬亦无怨无悔。
2、开头两句有一对反义词,找出来,说说有何作用?
“朝”与“夕”。说明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八千里。



3、诗歌的三、四句表现了韩愈怎样的性格?
作者在此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老而弥坚,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
4、诗歌的五、六两句描写什么?作者借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描写环境。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难困苦,未免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5、最后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凄楚的激愤之情。

6、诗歌中运用了哪些对比手法?
“朝奏”和“夕贬”;“九重天”和“路八千”。
7、诗歌中“横”与“拥”字用得较有意境,说说这样用的好处。
“横”状广度,“拥”状高度,故全诗气势磅礴。


主题思想
本诗把朝廷的腐败同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到一起来写,怨愤之情及凄楚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是一首比较深刻的政治抒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