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季级人教版初中生物必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测试卷 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秋季级人教版初中生物必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测试卷 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12-12 16:0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25小题)
1.红树林枝繁叶茂、根系发达,能扎根于海滩淤泥中,有效地防止波浪对海岸和海堤的侵蚀.以上内容反映的是(  )
A. 生物对环境的依赖
B.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C.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  )
A. 应激性
B. 生长
C. 繁殖
D. 新陈代谢
3.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生物部分各组成成分相互依存关系图,以下不合理的是(  )
/
A. 甲是生产者
B. 乙不是消费者
C. 丁包含的生物种类有细菌和真菌等
D. 若把该图变为生态系统,还需增加非生物部分
4.山东不生产柑橘,广东不生产苹果,对此起主导作用的生态因素是(  )
A. 阳光
B. 空气
C. 水分
D. 温度
5.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能够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保持动态平衡,其主要原因是(  )
A. 生态系统具有复杂的营养结构
B.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C.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反复进行
D. 能量的收支随季节波动
6.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等难以降解的垃圾带离南极,还要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走,这是因为当地的自然环境中(  )
A. 生产者过多
B. 缺少生产者
C. 没有消费者
D. 缺少分解者
7.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是(  )
A. 分解者
B. 消费者
C. 生产者
D. 全部生物
8.稻田中的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养料和水分,这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属于(  )
A. 合作
B. 竞争
C. 捕食
D. 寄生
9.稻田中有一条食物链:稻→虫→蛙→蛇,若长期被重金属镉污染,则体内镉含量最多的生物是(  )
A. 稻
B. 虫
C. 蛙
D. 蛇
10.铅是一种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和排出的物质.在一个受铅污染的生态系统中,发现有甲、乙、丙、丁四种生物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经检测它们体内残留的铅含量情况如表,那么四种生物之间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  )
/
A. 乙→丙→丁→甲
B. 丁→乙→丙→甲
C. 甲→丙→乙→丁
D. 甲→乙→丙→丁
11.温暖多雨的三四月是野生毒蘑菇﹣白毒伞生长的季节,下过雨的草丛中、树林里随处可见它的踪影.白毒伞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
A. 劳动者
B. 消费者
C. 生产者
D. 分解者
12.“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直接说明了(  )
A.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B. 人为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C.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D. 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3.我国南方地区,森林覆盖率高,往往降雨较多,而且气候湿润,这种现象说明(  )
A. 环境影响生物生存
B. 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C. 生物生存依赖环境
D. 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14.下列哪个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  )
A. 森林生态系统
B. 湿地生态系统
C. 海洋生态系统
D. 淡水生态系统
15.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应生理功能,生活习性适应环境,不能说明这个道理的实例是(  )
A. 仙人掌叶变成刺,以减少水分的蒸发;茎变得肉质肥大,储藏水分
B. 陆生变温动物大多有冬眠习性
C. 苔藓植物无疏导组织,长得矮小
D. 如果没有阳光,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会灭亡
16.在“调查公园的生物”活动中,你认为哪位同学的做法是正确的(  )
A. 甲发现一只老鼠,既害怕又觉得很恶心,就没有记录
B. 乙发现几株从未见过的小花,将它们拔起,准备带回学校去问老师
C. 丙的调查记录中有蟋蟀,看到其他同学的记录中都没有,于是将它删掉了
D. 丁拨开草丛,一只蝗虫跳出来蹦到了公园栅栏外,于是将它也记录下来
17.进行植物调查时不应该(  )
A. 明确目的
B. 详细计划
C. 凭个人喜好取舍
D. 真实记录
18.下列选项中,能构成生态系统的是(  )
A. 宜兴的西氿
B. 西氿里所有的鱼
C. 西氿里的水草
D. 西氿里的水
19.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
A. 不断长高的钟乳石
B. 会踢球的机器人
C. 焰火绽放的礼花
D. 生石花
20.下列归类方法正确的是(  )
A. 小麦、虾、鹰为陆生生物
B. 玉米、水稻、大豆为农作物
C. 猪、鸭、羊为家畜
D. 螃蟹、紫菜、鸵鸟为水生生物
21.生物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下列与“植物向光生长”现象具有相同特征的是(  )
A. 母鸡孵卵
B. 种子萌发成幼苗
C. 膝跳反射
D. 排出汗液和尿液
22.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能反映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
A.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B.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C. 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
D.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23.被铅、镉污染的河水浇灌水稻,这些有害物质会随食物链积累.在稻田生态系统中,体内铅、镉的含量最多的是(  )
/
A. 水稻
B. 麻雀
C. 青蛙
D. 水蛇
24.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 草原上的全部羊
B. 洞庭湖中的所有生物
C. 大兴安岭林区
D. 河里的鱼
25.下列不属于生物对环境影响的一项是(  )
A. 蚁穴溃堤
B. 森林净化空气
C. 朝蝇暮蚊
D. 蚊蝇传播疾病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6.珊瑚虫身体微小,口周围长着许多小触手,用来捕获海洋中的微小生物.它们能吸收海水中的矿物质来建造外壳,以保护身体.珊瑚虫大多群居生活,虫体一代代死去,而它们分泌的外壳却年深日久的堆积在一起,慢慢形成了千姿百态的珊瑚,进而形成珊瑚礁.珊瑚虫体内有藻类植物和它共同生活,这些藻类植物靠珊瑚虫排出的废物生活,同时给珊瑚虫提供氧气.藻类植物需要阳光和温暖的环境才能生存,珊瑚堆积得越高,越有利于藻类的生存.大量珊瑚形成的珊瑚礁和珊瑚岛,给鱼类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请你回答:
(1)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请说明理由.
(2)珊瑚虫一般生长在温暖的浅水区,这是为什么?
27.如图为生态系统结构简图,请回答:
/
(l)光、二氧化碳、水等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部分,图中生产者是_________.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表达了食物链中部分生物吃与被吃的关系,请写出图示中的食物链:_________.
(3)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
(4)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_________和食物网流动的.
28.阅读下列材料,请你回答问题.
资料一:下图中两个狐(A、B),一个是生活在北极的极地狐,另一个是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漠狐.
/
资料二:科学工作者在南极研究中发现,在南极,由于冰雪融化,长期被冰冻的种子解冻萌发,在这里出现了新的物种;从南极冰盖钻取样芯分析表明:半个世纪以来,地球一直在变暖.25年以来,南极气温上升了1℃.这些都说明一个现象:地球在变暖.
(1)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都与_________相适应.
(2)请推测生活在北极的极地狐是_________.
(3)燃烧煤和石油能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这种气体像玻璃温室的玻璃一样能捕获阳光使地球变暖.这种现象叫_________效应,它是造成地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
(4)如果地球“变暖”进一步加剧,极地狐将会_________.(填“增多”或“减少直至濒危灭绝”)
(5)请你想一个好办法让地球“退烧”?
答:_________.
29.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简图,图中甲~庚分别代表不同的生物。请据图分析回答:
/
(1)此生态系统中作为生产者的是戊,图中其余的生物是该生态系统的。
(2)该图只表示生态系统的部分成分,图中没有表示出的有。
(3)写出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4)若此生态系统遭到重金属污染,体内积存重金属污染物最多的生物是。
30.古书《说苑?正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虽然这是用以比喻社会现象的寓言,但却反映出生态学中的丰富内容.
(1)这段话说出了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食物链,这条食物链是________,在食物链中没有出现的细菌和真菌常常被称为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者.
(2)生物圈中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这条食物链所存在的生态系统应该是________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________与________所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是有一定________的.如果外界干扰过于严重,生态系统就会遭到________.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红树林枝繁叶茂、根系发达,能扎根于海滩淤泥中,所以人们大量栽种红树林的目的是能够有效的防止波浪对海岸和海堤的侵蚀,利用了红树林对海滩淤泥环境的影响.
2.【答案】D
【解析】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生物才有生长、繁殖和应激性等生命特征.
3.【答案】B
【解析】A、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所以甲是生产者,A正确;
B、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所以乙、丙是消费者,B错误;
C、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所以丁属于分解者,C正确;
D、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若把该图变为生态系统,还需增加非生物部分,D正确.
4.【答案】D
【解析】环境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苹果是温带水果适合生长在温度较低的北方,南方温度高不适合苹果生长.柑橘是热带水果,生长需要较高的温度,南方温度高适合柑橘生长,而北方温度低不适合柑橘生长.因此造成这一分布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温度.
5.【答案】B
【解析】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它自身结构特点,但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其自动调节能力也是有限的.
6.【答案】D
【解析】由于人体的尿液、粪便中含有的有机物必须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才能转变成植物可利用的简单无机物如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南极地区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都较少,尤其是分解者,所以,“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等难以降解的垃圾带离南极,还要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走”,这是因为当地的自然环境中“缺少分解者”.
7.【答案】C
【解析】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己和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因此“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
8.【答案】B
【解析】稻田中的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养料、水分以及生存空间,因此属于竞争关系.
9.【答案】D
【解析】有些有害物质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是难以分解、无法排出,所以这些有害物质会随着食物链流动并逐渐积累,营养级越高,体内有害物质积累的越多.因此在食物链“稻→虫→蛙→蛇”中,稻、虫、蛙、蛇体内镉积累量依次增多.
10.【答案】C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沿着食物链积累,营养级别越高,有毒物质含量越高;营养级别越低,有害物质含量越少.表格中有害物质的由少到多依次是甲0.04、丙0.49、乙6.00、丁61.00.因此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甲→丙→乙→丁.
11.【答案】D
【解析】白毒伞是真菌,主要靠分解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维持生活,因此白毒伞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12.【答案】C
【解析】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悲”,雀吃粮食属于捕食关系,兔吃草,没有草,兔子会饿死,狐也会因食物缺乏而死亡,体现了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的捕食关系,体现了生物对生物的影响.
13.【答案】D
【解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往往降雨量多、气候湿润.是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加了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使降雨量多、气候湿润,体现了生物(植物)对环境的影响.
14.【答案】A
【解析】A、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以高大的乔木为主,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绿色水库”之称.A符合题意;
B、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或是过湿等情况下形成的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的作用,有“地球之肾”之称.B不符合题意;
C、海洋生态系统由海洋和海洋生物构成.海洋中的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藻类,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氧气占地球每年产生氧气的70%.C不符合题意;
D、淡水生态系统由河流、湖泊或池塘等淡水水域和淡水生物组成.除了为人类提供饮水、灌溉和工业用水,在调节气候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D不符合题意.
15.【答案】D
【解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
A、仙人掌,叶片退化成刺,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陆生变温动物大多有冬眠习性,是对寒冷的适应,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苔藓植物无疏导组织,长得矮小适应潮湿的环境,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如果没有阳光,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会灭亡,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16.【答案】D
【解析】A、调查过程中对观测的对象要如实记录,甲发现一只老鼠,既害怕又觉得很恶心,就没有记录,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故不符合题意.
B、对一些不易见到的植物要加以保护而不是将它们拔起带回学校去问老师,可以采取拍照的方式采集资料;故不符合题意.
C、如实记录调查到的各种生物,并做好记录,不能在调查过程中与其他同学的调查结果相比较而决定取舍;丙的调查记录中有蟋蟀,看到其他同学的记录中都没有,于是将它删掉了,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故不符合题意.
D、丁同学如实记录了调查过程中发现的生物,符合调查的要求.故符合题意.
17.【答案】C
【解析】调查法的步骤:一、明确调查问题,确定调查范围及对象;二、选择调查方式 不同的调查课题应采用不同的调查方式.调查法包括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选择普查还是抽样调查要根据所要考查的对象的特征灵活选用,一般来说,对于具有破坏性的调查、无法进行普查、普查的意义或价值不大时,应选择抽样调查,对于精确度要求高的调查,事关重大的调查往往选用普查.三、制定调查提纲及项目.四、实施调查.调查时要如实全面的记录,不能凭个人感觉喜好取舍记录,五、调查材料及数据的处理.对调查结果要认真整理分析,有时还需要进行数学统计.六、撰写调查报告
18.【答案】A
【解析】A、宜兴的西氿,既包括了西氿这个地方的环境,也包括了河流中所有的生物,是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A正确;
B、西氿里所有的鱼,只有生物部分,没有非生物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B错误;
C、西氿里的水草,只有植物,没有其他的生物,没有非生物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C错误;
D、西氿里的水,只有环境,没有生物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D错误.
19.【答案】D
【解析】生物具有以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题干中的A、B、C都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是生物; D生石花具有生物的特征.
20.【答案】B
【解析】A、根据生物的生活环境对生物进行分类,小麦、鹰都生活在陆地上,属于陆生生物,虾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属于水生生物.故此选项不正确;
B、根据用途进行分类,玉米、水稻、大豆等属于农作物.故此选项正确;
C、根据用途进行分类,猪、羊属于家畜,鸭属于家禽,故此选项不正确;
D、根据生活环境对生物进行分类,螃蟹、紫菜生活在水中,属于水生生物,鸵鸟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属于陆生生物.故此选项不正确.
21.【答案】C
【解析】植物向光生长体现了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A、母鸡孵卵体现了生物能够繁殖,A不符合题意;
B、种子萌发成幼苗体现生物能够生长,B不符合题意;
C、膝跳反射体现了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C符合题意;
D、排出汗液和尿液体现了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D不符合题意.
22.【答案】D
【解析】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了亲子代之间的相似性,属于遗传现象;
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螂吃蝉,黄雀吃螳螂,体现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
C、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是白蚁在大堤内挖洞影响了大堤的牢固性,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D、鹰是主要生活在空中的鸟类,前肢特化为翼,适于飞翔;鱼是生活在水中的动物,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鳍宽大适于划水,适于在食物丰富的浅水生活.因此“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是生物对各自环境的适应.
23.【答案】D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沿着食物链逐级积累,营养级别越高,有毒物质含量越高;营养级别越低,有害物质含量越少.在图中的食物链中,营养级最高的是水蛇,因此,体内有害物质含量最多的是水蛇.
24.【答案】C
【解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和水等.草原上的全部羊、河里的鱼,只是消费者,还缺少生产者和分解者; 洞庭湖中的所有生物,缺少非生物成分;大兴安岭林区,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因此,选项C符合题意.
25.【答案】C
【解析】A、蚁穴溃堤,主要意思是蚂蚁这种生物影响堤岸,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A正确.
B、森林净化空气,是森林中的植物对环境的影响,B正确.
C、朝蝇暮蚊,与阳光有关,苍蝇是白昼活动频繁的昆虫,具有明显的趋光;蚊子怕光但又不喜欢光线太暗,最喜欢在弱光下吸血.是光对生物的影响.C错误.
D、蚊子、苍蝇等影响环境,传播疾病.体现的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D正确.
26.【答案】(1)珊瑚不是生物,是珊瑚虫分泌的外壳堆积在一起慢慢形成的.珊瑚不具备生物的特征.珊瑚虫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
(2)浅水区可获得较多的阳光,有适宜的温度,有利于藻类植物生长,从而为珊瑚虫提供充足的氧气.因此,珊瑚虫一般生长在温暖的浅水区.
【解析】(1)珊瑚是珊瑚虫的分泌物形成的外壳,随着珊瑚虫分泌物的逐渐增加珊瑚逐渐增大.但是珊瑚不具有生命现象,不是生物.珊瑚虫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
(2)珊瑚虫是一种腔肠动物,它一般分布在浅水区,因为浅水区阳光充足,适合藻类植物生长,为珊瑚虫的生活提供氧气.
27.【答案】(1)非生物;绿色植物;(2)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蛇;(3)自动调节能力;(4)食物链
【解析】(1)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因此,简图中的光、二氧化碳、水等属于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
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有机物(食物)和氧气的绿色植物.本题图中的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表达了食物链中部分生物吃与被吃的关系,因此图示中的食物链是: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蛇.
(3)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而这种能力受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所限制,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这种能力就越强.
(4)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是指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构成了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28.【答案】(1)其生存环境 (2)A (3)温室 (4)减少直至濒危灭绝
(5)植树造林、保护植被、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减少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等.
【解析】(1)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都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如极地狐耳朵较小,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适应寒冷的北极环境;沙漠狐生活在温度较高的非洲热带沙漠,耳朵较大可以增加热量的散失,适应高温的沙漠环境.
(2)生活在北极的极地狐是A.因为A的耳朵较小,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适应寒冷的北极环境.
(3)燃烧煤和石油能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这种现象叫温室效应,它是造成地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
(4)极地狐已经适应了寒冷的北极环境,如果地球“变暖”进一步加剧,北极温度升高,极地狐将会不在适应环境而被淘汰,因此极地狐将会减少直至濒危灭绝.
(5)让地球“退烧”的措施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因此,植树造林、保护植被、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减少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等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量,降低温室效应,使地球退烧.
29.【答案】(1)消费者(2)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3)戊→甲→巳→乙→丁(4)丁
【解析】(1)消费者,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物,在促进生物圈的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2)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3)书写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最高级消费者为终点,箭头方向指向捕食者。(4)生物富集的特点:有害物质在食物链中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含量逐渐升高。据此解答:1.由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特点即图中箭头可知:此生态系统中作为生产者的是戊,图中其余的生物是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2.该图只表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等部分成分,图中没有表示出的成分有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3.该生态系统中有4食物链,分别是戊→甲→已→丙→丁,戊→己→丙→丁,戊→庚→丙→丁,戊→甲→己→乙→丁。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戊→甲→已→丙→丁或戊→甲→己→乙→丁。(4)根据生物富集的特点:有害物质在食物链中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含量逐渐升高,若此生态系统遭到重金属污染,体内积存重金属污染物最多的生物是丁。
30.【答案】(1)树→蝉→螳螂→黄雀;分解
(2)森林
(3)生物;环境;自动调节;限度;破坏
【解析】(1)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由生产者开始,由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树是生产者,蝉、螳螂、黄雀都是消费者;螳螂吃蝉,黄雀吃螳螂,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树→蝉→螳螂→黄雀.
(2)生物圈中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这条食物链所存在的生态系统符合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应该是森林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过于严重,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