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 第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岳麓版】[学案8]

文档属性

名称 必修一 第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岳麓版】[学案8]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13 16:2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 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到土地革命1919--1937)
考点 试题角度 备考分析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2018·全国Ⅰ卷,29:从五四运动后各种思潮的传播,考查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2)2018·海南卷,22:从周恩来早期活动考查共产党人对革命前途的思考(3)2012·课标卷,31:从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对社会改造的认识考查革命道路的选择(4)2011·课标卷,30:从“公车上书”与五四运动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考查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 1.高频考点: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国民大革命。2.备考策略: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的剧烈变革时期的史实,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综合经济和思想相关史实,加强对历史阶段特征的综合认知
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民革命时期 (1)2018·全国Ⅱ卷,29:从孙中山对俄、法、美三国革命的认识考查国民革命兴起的背景(2)2017·全国Ⅰ卷,41:从国民党“一大”《宣言》考查民族主义(3)2017·海南卷,11:从一位国民党领导人的言论入手,考查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4)2016·海南卷,19:从中国革命目标与民众需求的一致性考查革命思想的传播(5)2015·全国Ⅰ卷,29:从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现的军阀割据考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历史特征
土地革命时期 (1)2016·全国Ⅱ卷,29:从革命根据地粮食产量考查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2)2014·海南卷,18:从对中国革命性质的认识考查中国共产党受共产国际影响(3)2013·全国Ⅰ卷,30:从中共六大《政治议决案》考查对城市中心革命模式的肯定
山东考情回顾 五年真题:(1)2015·山东卷,18:从苏联更改校名考查国民革命的失败(2)2013·山东卷,13:考查五四运动的作用(3)2012·山东卷,13:从辛亥革命与国民革命运动的比较考查对国民革命运动的认识(4)2011·山东卷,12:从陈独秀对义和团运动态度的变化考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变化
备考分析:本考点既是全国卷又是山东卷的高频考点。复习中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从20世纪初中国国情分析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的选择;第二,从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分析中国共产党对适合中国国情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课程标准: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条件
①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不断发展壮大。
②思想基础: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③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④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2)标志:中共“一大”召开。
①时间、地点:1921年7月,上海→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
②内容:确立了党的名称、制定党的纲领(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决定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③意义: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2.中共“二大”:1922年召开。
(1)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
(2)确定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3.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1922年出现,遭到镇压,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二、国民革命运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1927)
1.兴起——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背景
①根本原因: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国共两党面临的共同任务。
②中国共产党:工人运动的挫折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1923年的中共“三大”确立了同国民党进行合作的方针。
③国民党: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同意国共合作。
④共产国际的指导。
(2)实现
①时间、标志: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
②合作方式: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③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
(3)意义: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正式成立,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2.高潮——北伐战争
(1)时间:1926年7月~1927年3月。
(2)对象:帝国主义支持的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
(3)主要成果:歼灭吴佩孚、孙传芳主力,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4)失败:1927年,国民党右派制造“四一二”(大革命局部失败)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全部失败),国共合作全面破裂。
失败原因
①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
②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教训: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武装,进行武装斗争。
补充:历史概念--“左”倾与右倾
(1)“左”倾:是激进冒险主义、机会主义,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如王明的“左”倾错误,“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等。
(2)右倾:是保守主义、投降主义,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如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3)“左”倾和右倾都是主观主义。因此,既要反“左”,也要反右。
3.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三、国共十年对峙(土地革命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
1.武装起义
(1)南昌起义
①背景: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②南昌起义:1927年8月,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教训:夺取中心城市的革命道路不符合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情况。
(2)秋收起义: 1927年9月,毛泽东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

补充:1.文家决策
文家市决策?:秋收起义后,起义部队被迫退守文家市,在这重新制定了由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革命路线,史称文家市决策,在转移的过程中进行了有名的三湾改编。
2.三湾改编
主要内容:第一,整编部队,把原来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缩编为一个团,下辖两个营十个连,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
第2,党组织建立在连上,设立党代表制度,排有党小组,班有党员;营、团以上有党委,全军由毛泽东领导前委,从而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
第3,连队建立士兵委员会的民主制度,实行官兵平等,经济公平,破除旧军雇佣关系;并初步酝酿出“三大纪律、六项注意”。
意义:三湾改编标志着毛泽东建设人民军队思想的开始形成,三湾改编初步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及旧军人为主要成份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奠定了政治建军的基础。
三湾改编的三项重要内容之一——实行民主主义,也对团结广大士兵群众、瓦解敌军起到了巨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三湾改编又丰富了我党早期的统一战线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统一战线工作出了很大贡献。
(3)广州起义:广州起义是指1927年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广州领导工人、农民和革命士兵举行的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继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又一次英勇反击,是在城市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大胆尝试,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2.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 )
(1)内容:①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②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③“枪杆子出政权”的论断。
(2)意义:这次会议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3.创建革命根据地
(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10创立;1928.4井冈山会师。
(2)创建大量的革命根据地(见教材:红色根据地形势图)

补充:建设革命根据地
1. 经济建设:
(1)土地革命:
①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
②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保护中小工商业者;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
③影响: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2)军民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
2.思想建设:“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含义:“工农武装割据”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2)关系: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依托。
(3)基本依据
①必要性:这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反革命力量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在农村的统治相对薄弱;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农民起来革命;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特殊的城乡关系,决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
②可能性: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国民革命的影响;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中国共产党有力地组织各项正确政策的执行。
(4)历史意义
①奠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理论基础,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就是坚持了这条道路,才取得了最终胜利。
②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是马列主义暴力革命原则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对中国人民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③孕育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工农民主专政,实际上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具体尝试,为在中国建立一个真正统一的人民共和国积累了经验。
3.政权建设:【中央苏区】
1931年冬,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毛泽东当选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4. 军事斗争:开展游击战争,反“围剿”斗争。

4.红军长征
(1)背景
①根本原因:“左”倾思想在党中央占据了统治地位。
②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过程
①开始长征: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北上长征。
②遵义会议:
背景:博古等又犯逃跑主义错误,红军损失惨重,处于极端危险境地。
内容: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③《八一宣言》:1935年8月1日发表,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3)结果: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胜利完成。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4)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扼杀革命的企图;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也为中国革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5.西安事变
(1)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使国民党政府内部发生了分化。
(2)过程: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留了蒋介石等人,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3)意义: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补充: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十年(1927--1937)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经济以后补充)
一、政治:1. 全国形式上的“统一”
1928年4月,国民党四派联合军阀举行第二次北伐,提出“打倒张作霖,统一全中国”的口号。
1928年6月奉军撤出京、津,国民军开入城中,将直隶省改为河北省,北京改名为北平。
1928年12月,东北“易帜”,国民党实现形式上的统一。
2. 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
3.南京政府奉行“安内”政策: 剿共
国民党实行白色恐怖,对共产党进行了五次“围剿”红军;
中共城市组织瓦解。
二、外交: 南京政府奉行“攘外”政策:实行“革命外交”
1.改订新约运动
(1)国民革命高潮时期,武汉国民政府在各界群众的积极参与斗争下、以“革命外交”方式,强行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
(2)南京政府通过谈判实现“革命外交”。发表《对外宣言》,宣布废除旧约、另订新约 。1928年6月后,南京政府发起一场同列强“修订新约”运动。 改订新约运动实现了关税自主。收回了一部分法权、租界和租借地。
(3)抗战期间全面废除了不平等条约。
2.对日本实行“不抵抗政策”

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1931--1949)
考点 知识点 试题角度 备考分析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日本侵华 2015·全国Ⅱ卷,30:从日本侵略者发行“联银券”“军用票”考查日军对华经济侵略 1.高频考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的抗战;近两年解放战争考查较多。2.教材空白点: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政治经济的腐败。3.备考策略:(1)抗日战争应首先明确全民族抗战决定作用,体现国共合作的重要性。(2)注意抗战中的重要战役及境外战场的开辟,认识抗战的国际地位。(3)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政策调整、斗争和合作。(4)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学习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发展和成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大历史事件、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演化。中国共产党的成熟主要体现在: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建立成熟的领导集体,形成科学的指导思想,对土地政策的调整等。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则重点突出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国民政府的抗战 (1)2016·全国Ⅰ卷,30:从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考查国民党的专制独裁(2)2015·全国Ⅰ卷,30:从国民政府要塞区的建设及防御工事考查国民政府的对日持久防御作战意图(3)2014·全国Ⅱ卷,30:从顾维钧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考查中国军民抗日斗争(4)2013·全国Ⅱ卷,30:国民党中央对湖北省政府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的态度考查国民政府的政策
中国共产党的抗战 (1)2018·全国Ⅱ卷,30:从美国记者记述考查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对农民的政策(2)2017·全国Ⅰ卷,30:从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抗日政策考查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2016·海南卷,20: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调整考查其目的(4)2014·全国Ⅰ卷,41:从历史教科书目录修改及理由考查对抗战的理解(5)2012·海南卷,27:华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做出的努力及得以建立的原因
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态度 2013·海南卷,17:从美国对蒋介石政府的声明考查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态度
文化教育领域的抗战 (1)2014·海南卷,27:从《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发起旨趣》及张闻天关于抗日文化统一战线的论述考查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和特点(2)2012·海南卷,18:从侯外庐的回忆录中考查抗战时期文化教育重心的转移
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放战争时期 (1)2018·全国Ⅰ卷,30:从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英、法、美等国的外交态度考查独立自主外交政策(2)2017·全国Ⅱ卷,30:从群众组织及中共党员数量考查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力量对比的变化(3)2017·全国Ⅲ卷,30:从人民解放军对英国军舰的反击考查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4)2015·海南卷,22:从国民政府发行法币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考查解放战争的进行
山东考情回顾 五年真题:(1)2014·山东卷,19:考查抗日战争时期的全民族抗战(2)2014·山东卷,16:从中国文物保护单位空间分布特征示意图考查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大历史事件
备考分析:此考点山东卷考查较少,但抗日战争是全国卷和海南卷的高频考点,近几年对解放战争的考查也逐渐增多,因此仍是复习备考的重点

一、抗日战争(1931.9--1945.9)
(一)局部侵华与局部抗战(1931.9--1936.12)
1.日本局部侵华
(1)侵华背景
①根本原因: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
②直接原因:1931年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席卷日本。
③有利时机:中国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的侵略以可乘
之机。
④国际社会无暇顾及: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陷于经济危机,无暇
东顾。
(2)表现
①“九一八”事变
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关东军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攻占沈阳,制造了“九一八”事变。1932 年,日本扶植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东北三省沦为日本殖民地。
②一二八事变
1932 年 1 月 28 日,日军突袭上海,制造一二八事变,通过《凇沪停战协定》,日军取得“可暂驻扎”权。(2014 年高考新课标文综Ⅱ卷 30)
③华北事变
1935 年日军威逼平津,制造了华北事变。又策划华北五省自治,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伪满洲国。日本不断加紧侵华,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关头。华北事变之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中国局部抗战(补充)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制约中国社会其他矛盾的主要矛盾,中国社会各阶级和阶层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进逼,国民政府不抵抗,丧权辱国,也引起了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部爱国力量的强烈不满。他们纷纷举起抗日反蒋大旗,也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
(1)东北义勇军的抗战: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不愿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和不愿意撤退的东北军,纷纷自发地组织抗日义勇军,同日本侵略者和汉奸卖国贼展开了殊死的斗争。
(2)东北抗日联军: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3)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1933 年 1 月,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同其老部下、共产党吉鸿昌组织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与日寇血战五昼夜,收复了多伦,将日伪军赶出了察哈尔省。
(4)一二八淞沪抗战(1932 年 1 月—3 月):1932 年“一二八”事变后,蒋光鼐、蔡廷锴指挥国民党军第十九路军在淞沪地区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役。
(5)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一二八淞沪抗战失败后,十九路军被蒋介石调往福建进攻红军,屡战屡败。士兵和下级军官的厌战和反蒋抗日情绪,推动了蔡廷锴等将领走上了抗日反蒋道路。1933 年 11 月,蔡廷锴等联合国民党反蒋势力李济深、陈铭枢等,在福建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也称“福建人民政府”)。

(二)全面侵华与全面抗战(1937.7--1945.9)
1.日本全面侵华
(1)军事:①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八一三事变等一系列侵华事变,占领了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华南等大片领土。
②屠杀中国人民:1937年,日军占领南京后,对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和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进行杀戮,30万人被杀害。
③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用活人做试验,并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2)政治:采取“以华治华”策略,扶植傀儡政权;进行殖民统治。
(3)经济:“以战养战”,进行经济掠夺。
(4)文化:推行奴化教育。

2.中华民族全面抗战
(1)政治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①原因
A.日本大举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共产国际的帮助,共产党的推动,国民党态度转变。
C.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推动。
②形成
A.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B.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C.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D.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通电,要求两党合作,加快了合作步伐。
E.1937年“八·一三”事变,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F.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发表讲话,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这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③影响
A.抗日战争发展成为全民族抗战,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
B.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2)军事上:两个战场(既统一又独立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抗日)。
A.正面战场:国民党为主导。
①主要战役
a.淞沪会战: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中国守军进行了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b.太原会战:淞沪会战期间,国民政府组织了太原会战。八路军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c.徐州会战:1938年春,在徐州会战中,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这是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d.广州战役、武汉会战: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e.枣宜会战:1940年5月,在枣宜会战中,国民党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壮烈殉国。
②作用
a.承担了抗战初期的主要任务,较积极地抗战。
b.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推动了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
c.为敌后战场的建立提供了有利时机。
d.鼓舞了民心士气。
e.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B.敌后战场:共产党为主导,太平洋战争爆发(1941年12月7日)后成为主战场。
①建立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了抗日的前线。
②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1937年9月成立,首府设在延安。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③发动百团大战:1940年8月至12月,由彭德怀指挥,重创日军的据点、交通线,歼灭日伪军4万余人,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④反“扫荡”: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领导军队多次粉碎日军的“扫荡”,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全民族抗战的具体表现】
(1)旗帜: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地域:真正的全国战争,前线军民抗日,后方全国救亡。
(3)参战:全国各个阶级、阶层,工农兵学商各界、各族人民,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
(4)团结:全国各党派均以民族存亡为重,结束分裂对抗,求同存异,在抗日的基础上团结一致,集中力量争取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
(5)合作:全国军队,包括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主力军和游击队,一致抗日,形成了既统一又独立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抗日。
(6)基础: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使抗日战争有了雄厚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教材补充:
1、国民政府的内政外交政策
1.政治:抗战时期建立起来的战时体制使国民党加紧建立国民党一党独裁专制,排斥其他民主力量,增加了在中国推行民主的难度。
2.经济:国民政府在战时建立起了战时体制,在工业结构的调整等方面都表现出了现代化因素。尤其是沿海工业的内迁,改变了中国西部工业落后的状况。
3.外交:(1)1942年派出远征军入缅作战,有力地支援了太平洋战场。
(2)为中国赢得国际地位和大国声望,收回并明确了台湾的领土主权。战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1943年,中国先后与美、英等国签署了废除旧约、签订新约的协议,获得了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应有的尊严。1943年,《开罗宣言》明确了中国对东北、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领土的主权,中国政府于战后收回了这些领土的主权。

2、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内政外交政策
1. 政治:(1)在根据地政权中实行“三三制”原则。(加强了各阶层人民的团结,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根据地实行精兵简政政策。(提高了主力部队的战斗力;增强了政府机关的行政效能;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2.经济:(1)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2) 根据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3.思想理论:(1)1938 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背景:抗战初期,国民党内的亲日派散布“亡国论”,国民党内的亲英美派,宣扬“速胜论”。中国共产党内部分人轻视游击战的倾向。
内容:论证了抗战的发展规律,阐明了争取抗战胜利的道路,批判了对抗战的各种错误认识。
意义:该著作从思想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人民群众,坚定了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是指导全国抗战的理论纲领。
(2)1945年中共“七大”《论联合政府》
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都处于最后胜利的前夜,中国人民面临着两种“中国之命运”的决斗。
内容:①针对国民党独裁政策,开宗明义地提出成立联合政府,“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
②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原理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
③全面科学地总结了抗战中的两条路线。
④全面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政策。
⑤号召全党团结起来,为实现党的任务而斗争,并要求全党牢固树立和发扬党的三大作风。
意义:《论联合政府》在中国面临着两种前途、两种命运斗争的重要时刻,总结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经验,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策略。
(3)延安整风
原因:①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严重危害必须从思想路线上彻底解决。②抗战初期王明的右倾错误一度引起党内思想混乱,必须予以肃清。(在延安整风前,中国共产党在处理中国革命问题时还不够成熟,时常犯“左”倾或右倾错误。而无论是“左”还是右,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照搬照抄共产国际指示的结果,都是教条主义的表现。这就说明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因此,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而延安整风,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③皖南事变的发生,促使毛泽东思考如何尽快改变与共产国际的关系,这是延安整风运动的导火线。④20世纪40年代初,抗战已经进入相持阶段,局势相对平稳,特别是党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的形势比较稳定,这就为共产党集中时间进行整风提供了客观条件。
内容: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宗旨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意义:通过整风运动,提高了党员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全党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夺取抗日战争和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4.军事: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反扫荡。
(三)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
(1)工业化进程:在全民族抗战爆发前的十年里,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推动下,中国现代化工业高速发展,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彻底地打断了中国原有的工业化进程。
(2)民主化进程:抗战时期建立起来的战时体制使国民党加紧建立国民党一党独裁专制,排斥其他民主力量,增加了在中国推行民主的
难度。
2.积累了新的现代化因素
(1)政治民主化层面:抗日战争为中国民主制度的发展,在客观上提供了条件。
①在民族生存受到日本侵略严重威胁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政治派别先后发出了开放民主的声音,尽管南京国民政府开放的民主十分有限,但是前所未有的。
②以共产党为代表的进步力量逐步发展壮大,在其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基层政权的普遍选举制和抗日民主政权中的三三制原则,表明了中国社会出现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雏形,为中国的政治民主化积累了经验。
(2)国家统一层面:各民族、各阶层团结抗日成为国内统一的基础。人民在战争中自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的领导者,为随后统一全国积攒了力量。
(3)经济层面
①国民政府在战时建立起了战时体制,在工业结构的调整等方面都表现出了现代化因素。尤其是沿海工业的内迁,改变了中国西部工业落后的状况。
②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阶级构成的比例也由此发生变化,为后来的土地改革准备了条件。
(4)民族精神层面:唤醒了全体中华民族的觉醒。在爱国主义旗帜的召唤下,中华民族焕发出强大民族精神,支撑抗战取得最终胜利。
(5)国家主权层面:为中国赢得国际地位和大国声望,收回并明确了台湾的领土主权。战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1943年,中国先后与美、英等国签署了废除旧约、签订新约的协议,获得了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应有的尊严。1943年,《开罗宣言》明确了中国对东北、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领土的主权,中国政府于战后收回了这些领土的主权。
二、解放战争(1945.8--1949.10)
1.两种命运的较量(1945.8--1946.6)
(1)中国共产党方面:坚持民主与和平的建国方针等。
①参加重庆谈判:1945年8月到10月,迫使国民党政府签订“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
②参加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重庆政协会议,再一次确认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等。
(2)国民党方面:坚持一党专制独裁方针,迫害民主人士,破坏政协决议,准备内战。
2.人民解放战争(1946.6--1949.4)
(1)战争爆发:1946年6月底,蒋介石调集重兵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开始。
(2)战略防御:194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战略进攻:1947年夏,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对国民党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4)战略决战: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解放军相继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
(5)战争胜利
①北平谈判:1949年4月20日,李宗仁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②解放南京: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被推翻。
3.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
(1)背景:解放战争节节胜利。
(2)主要内容: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转移到恢复和发展生产上来。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标志: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2)意义: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扫清了障碍,开辟了新的道路。
教材补充: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国共关系
1.概述: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对峙→再合作→再对抗”的曲折发展历程。
2.演变历程
(1)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
经过“二七”惨案,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此,中国共产党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同时,孙中山也从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中认识到,必须改组国民党。
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推动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2)对峙(1927-1937年)
中国共产党从大革命失败中吸取了教训,用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先后发动了南昌、秋收等起义,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对共产党进行大规模的“围剿”。
(3)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1945年)
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大举侵华,国共两党捐弃前嫌,走上合作抗日的道路。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实现。
(4)再对抗(1946-1949年)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蒋勾结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国共两党关系再次破裂,由合作走向对抗。双方经过长达三年的内战,最后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的支持下,打败了美蒋反动派,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3.制约国共两党关系发展的基本因素
(1)两党的阶级性质。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