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9单元第1课时 数数、读数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9单元第1课时 数数、读数 苏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12-13 12:59: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数数、读数(苏教版国标本第一册第82、8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化的实例认识计数单位“十”,初步了解十进制,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能正确数出11~20各数,认识11~20各数并能正确的读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体会11~20的数的组成。
3.初步学习估计物品的数量,培养初步的数感。
4.参与实践过程,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掌握11~20各数的读法及顺序。
教学准备:
铅笔10枝、小棒、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探究欲望:
谈话:小朋友们自己买过铅笔吗?一次性买过十枝吗?售货员阿姨是一支一支给你的吗?(不是,给我一捆。)一捆是十枝吗?
二、自主探索:
1.认识“十个一就是一个十。”
谈话:老师这里就有一捆铅笔。拆开是多少根?(10根)我们用一根代表一,10根就是几个一?(板书:10个一)我们用1捆代表几?(十)一捆就是1个十。(板书:一个十)
提问:10个一和1个十有什么关系?(板书:10个一就是1个十)
谈话:把十枝铅笔捆成一捆,这一捆就是1个十。所以当我们买10枝铅笔时就不用一支一支地数了,拿一捆就行了。这样多方便啊!
2.认识11~20各数的顺序和大小。
谈话:如果你想买12枝铅笔,用小棒摆一摆,怎样摆能清楚地看出是12根?
学生摆小棒,老师巡视。指名汇报。
小结:摆12根小棒,可以先把10根捆成一捆,再摆2根。
谈话:小朋友很聪明,下面老师再说出一些数,你能很快的用小棒摆出来吗?
14 15 17 19 20
生摆小棒。
你是怎么摆出14的?15在14的基础上只要怎样?14大还是15大?大多少?
19根后面再添1根是多少根?20怎么摆?
提问:又捆成一捆有什么好处?2捆是2个什么?是多少?(板书:2个十是20)
3.看小棒图,读数。
出示小棒图让学生说一说各有多少根。对照体会:左边的1和右边的几表示1个十和几个一。读做十几。
三、巩固拓展:
1.你能从11数到20吗?
让生拿出直尺,看着尺上的数,从0读到20。
提问:越往右(后),表示的数就越______。指名数数。
2.出示草莓和伞图,让生先估一估是多少,再数出来。
问:可以怎样数?
3.出示第5题图,让生先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再说一说生活中还在哪些地方见过11~20各数。
4.在课本上先数出十张,用手捏一捏看看有多厚?再数出20张,用手捏一捏看看有多厚?两次的感觉一样吗?有什么不同?说明20比10 。
找出课本上的第8页、第15页、第20页。问:现在是往前翻还是往后翻,为什么?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认识了哪些数?(揭示课题)学到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设计:
《数学补充习题》第42页。
板书设计:
第九单元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数的组成、写数(苏教版国标本第一册第84、85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认识计数器,初步认识数位,通过用计数器上的算珠表示数,学习11~20各数的写法,了解11~20各数的组成。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进一步增强数感。
教学重、难点:
11~20各数的写法和组成
教学准备:
计数器、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小朋友们,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11~20这10个数,你们还认识它们吗?出示卡片(分别写11、13、14、15、17、20)让学生齐读。
谈话:可能有小朋友会想,11为什么左边写个1,右边写个1呢?11是这样组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
(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
二、展开:
1.教学11的写法和组成。
谈话:请你用小棒表示出11。
提问:你是怎样摆小棒的?1捆表示什么意思?(投影出示小棒图)1根表示什么意思?也就是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
谈话:我们不光能用小棒表示11,还可以用计数器表示11。
讲解十位和个位。教师示范在计数器上拨出11。问:这两粒算珠表示的意思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十位的1粒算珠表示1个十,个位的1粒算珠表示1个一,可见位置不同,表示的数就不同,“十”所在的位就是十位,“个”所在的位是什么位?
计数器的十位上有一个珠子,就在十位上写1,个位上有1个珠子,就在个位上写1,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
在十位上写几就表示几个十,在个位上写几就表示几个一,那么11应该这样写?(学生回答后板书:11)现在你明白11为什么这样写了吗?
11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
2.教学16的写法和组成。
谈话:请你用小棒摆出16。(摆好后同桌互相检查)
你能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16。指名到讲桌前拨珠。
提问:他拨得对不对?为什么这样拨?(指名回答)
你能写出16吗?写好后让同桌看。指名板书。
提问:1写在什么位上?表示什么?6写在什么位上?表示什么?16是怎样组成的?(板书:1个十和6个一合起来是16)
3.教学19的写法和组成.
出示计数器,教师在十位上拨一粒珠,再在个位上拨9粒珠。(一粒一粒地拨,边拨边一起数)
提问:计数器上的算珠表示的数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请你们把这个数写出来。
提问:写19用了几个数字,各在什么位上?19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4.教学20的写法和组成。
让学生出示20根小棒。(2捆)
提问:你知道在计数器上怎样表示20吗?
小组交流后,指名到讲桌前拨珠。
为什么在十位上拨2粒珠?个位上不拨珠表示什么意思?
那么怎样写20?自己写出来。
提问:个位上为什么写0?这个0不写行不行?20是怎样组成的?(板书:2个十是20)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教师在计数器上拨出12,安排学生一起写数,指名回答12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学生在书上第二、三两个计数器下面的括号里和横线上填数。填好后指名报数,共同校对。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在书上的“日”字格里从13写到20,一定要认真写,看谁写得最工整、最好看。
学生写书,教师巡视指导。展示写得好的学生的作业,予以表扬。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看书上的题目。提问:这道题目让我们做什么?你会做吗?
学生做题,教师巡视指导。做完后同桌互查。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指名读题,各自填空,共同校对。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题目。谈话:这是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用上面的点表示数,你们看越往右数越怎么样?让学生在书上的方框里填上数。
看着这条直线回答以下问题:18接近10还是20?你是这样想的,能到前面来指着直线说一说吗?如果离开直线,你会怎么想?13接近10还是20?你是怎样想的?
6.做“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答案,全班同学共同订正。
7.“想想做做”第7题。
让学生看书填空。指名说答案,共同订正。
提问:小熊住在第20号房间,一共有20个房间,在题目里这两个20表示的意思相同吗?为什么?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与上节课相比,你对11~20各数有了什么新的认识?(把课题补充完整)
五、作业设计:
《数学补充习题》第43页。
板书设计:
第九单元第3课时
教学内容:
10加几与相应的减法(苏教版国标本第一册第86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数练习,说说下面数的组成:11、17、14、20
2.口答:
(1)1个十和6个一合起来是几?
(2)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几?
(3)8个一和1个十合起来是几?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要根据11~20各数的组成,学习新的知识: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板书课题)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谈话:明明从超市买来了一些果冻,放在桌子上。(出示例题的果冻图)你能根据这些果冻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吗?
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10+5= 15-5=
5+10= 15-10=
2.提问:10+5表示什么意思?(把10个果冻和5个果冻合起来)你知道10加5等于多少吗?你是怎样想的?
5+10表示什么意思?5+10等于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15-5表示什么意思?你知道15减5等于多少吗?你是怎么想的?
15-10表示什么意思?15-10等于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3.提问:你能口算10+9= 吗?那么19-9= 呢?19-10= ?
谈话:你们看,10+5=15,10+9=19,你发现了什么?15—5=10,19—9=10,
你又发现了什么?15—10=5,19—10=9,你又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看图在书上填写算式。
提问:计算10+7= ,除了从图上能看出来外,还可以这样想?计算17—7= 你是怎么想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做题,指名报得数,共同订正。
提问:左边的4道题有什么关系?右边的4道题也有相同的关系吗?
老师出一道题:10+6=16,你能说出另外的3道题吗?(指名说)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各自在书上填写得数,指名报得数,共同订正。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提问:你能说出左边一题里的两个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吗?右边的一道题目呢?你会列式吗?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样的计算?你能举出这样的算式吗?这样的题目容易计算吗?
谈话:这样的题目很好算,特别是10加几,以后我们会把一些难算的题目转化成10加几再来计算。
五、作业设计:
《数学补充习题》第44页。
板书设计:
第九单元第4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十(苏教版国标本第一册第8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掌握。
2.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数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加深对11~20各数的认识。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谈话:谁能说一说,这几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本领?今天我们就把这几天学的内容复习一下,上一节练习课。
二、练习巩固:
1.练习十第1题。
今天天气真好!蝴蝶和小蜜蜂都飞出来游玩啦。(出示第1题图)猜猜看蝴蝶一共有多少只?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来有多少只?
小组讨论。汇报。
小结:先圈出10只,看看还剩下几只,一共有1个十和几个一,就比较容易看出是十几了。
让学生先圈出10只,再写出一共有多少只。集体校正。
2.练习十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集体校对。
(2)提问:填数时你是怎样想的?第一题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第二题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3)让学生齐读一遍。
3.练习十第3题。
老师想和小朋友做一个猜数游戏,(出示数字卡片)我的手里的卡片上有一个数,你来猜一猜它是几?(师生互动)
你想做这个游戏吗?请同桌同学合作,一个人出卡片,另一个人猜。(同桌互猜)看谁能用最少的次数猜出对方卡片上的数.
4.练习十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口算,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5.练习十第5题。
出示第5题图,问: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呀?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告诉大家这场篮球赛是哪两个队在比赛?他们各得多少分?哪个队领先?领先几分?你是怎么知道的?
6.练习十第6题。
学生独立填写,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
四、作业设计:
《数学补充习题》第45页。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