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敕
勒
川
阴
山
下
天
似
穹
庐
笼
盖
四
野
天
苍
苍
野
茫
茫
风
吹
草
低
见
牛
羊
这是一首北朝民歌,原是鲜卑语,后译成汉语,广为流传。你知道鲜卑族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了哪个朝代吗?你想了解鲜卑族历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改革吗?
----《敕勒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不同思想、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往、交流和融合。
交往中的冲突——淝水之战
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
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
交往中的冲突——淝水之战
交战原因
时间
作战双方
兵力对比
结果
影响
东晋大败前秦
383年
前秦─东晋
前秦企图
灭亡东晋
统一全国
80万对8万
以少胜多
交往中的冲突
——淝水之战
自主归纳
拥有80万兵力的前秦却败于只有8万兵力
的东晋,你认为导致前秦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释疑解惑
交往中的冲突
——淝水之战
①民族矛盾严重,军心离散。
②符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
①将相团结一致,坚决抵抗,士气高昂。
②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从前秦看:
从东晋看:
典故连线:
投鞭断流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lì)
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八公山上,触“木”惊人
风吹鹤叫,好似催命
……
原因
时间
地点
双方
结果
特点
影响
前秦企图统一中国
383年
前秦vs东晋
东晋大败前秦
以少胜多
淝水
前秦…北方…
交往中的冲突
——淝水之战
噶仙洞—鲜卑拓跋部
先祖所居石室。
鲜卑人因兴起于大兴安岭鲜卑山而得名,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风俗习惯同匈奴相似。
交流中的融合
——孝文帝改革
民族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政治制度 婚姻习俗
鲜卑族 游牧为主 居无定所 原始落后 近亲结婚
汉族 农耕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同姓不婚
鲜卑族的兴起
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 ,
年统一黄河流域
439
北魏
鲜卑族的发展
交流中的融合
——孝文帝改革
北魏落后的文化和统治方式
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改革迫在眉睫
交流中的融合
——孝文帝改革
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意,览之便讲……诗歌铭颂,任兴而作……
——《魏书·高祖纪下》
孝文帝:鲜卑族,姓拓跋名宏,后改汉姓元,故又称元宏。自幼接受汉学教育,是北魏第一个系统接受汉文化儒学教育的皇帝。
交流中的融合
——孝文帝改革
平城
洛阳
1. 迁都洛阳
洛阳为数朝之都,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结合上述材料说一说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交流中的融合
——孝文帝改革
2.汉化措施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实战演练
交流中的融合
——孝文帝改革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北魏文官俑
交流中的融合
——孝文帝改革
交流中的融合
——孝文帝改革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
独孤 刘
改鲜卑姓为汉姓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孝文帝选择中原汉族贵族女子为妃,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交流中的融合
——孝文帝改革
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 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孝文帝汉化措施
序号标注法
①
用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与汉族联姻
移风易俗
②
③
④
交流中的融合
——孝文帝改革
我会归纳
北魏迁都以后,洛阳再度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在这里,交流着来自不同地方的物品,他们中很多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汉语,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他们一改往日不尊老,不养老的陋习,老人得到了子女的照顾。从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
意义: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交流中的融合
——孝文帝改革
今天,在我们的56个民族中,已经没有了鲜卑族。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当年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族慢慢消失,所以孝文帝的改革不值得肯定。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各抒己见
孝文帝改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改革家!
交流中的融合
——孝文帝改革
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北方少数民族《狩猎图》
北方少数民族《扬场图》
北方少数民族《耕耙图》
北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
游牧
农耕
生产方式的交融
交融中的发展
——北方民族大交融
边境汉人《二牛抬杠图》
汉族向北方少数民族学习畜牧业
生产方式的交融
边境汉人《放牧图》
交融中的发展
——北方民族大交融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
汉族士大夫在烧烤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穿裤褶服的南朝汉族乐队
生活习俗的交融
生活习俗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和交融
交融中的发展
——北方民族大交融
交融中的发展
——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文化生活
政治制度
民族心理
互相学习农业生产经验和畜牧业经验
汉族接受北方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沿用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他们带来的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北方草原民族文化是极富生气和极其活跃的。它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què)《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北方民族的交融对中华
民族的发展有何意义?
究
探
作
合
回
望
民
交
融
族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张骞通西域
昭君出塞
淝水之战
孝文帝迁都
孝文帝出行
魏碑《比丘尼慈香、慧政造像记》
《女史箴图》
初唐《胡旋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