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趣谈》
教学目标:
1、能了解文中介绍的京剧道具和表演动作“亮相”的相关知识,体会京剧之“趣”。
2、能感受作者亲切自然、幽默俏皮的语言风格,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展示艺术魅力的,品味语言之“趣”。
3、体会到作者流露出的对于京剧的喜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戏曲乃至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喜爱。
教学重点:
能了解课文《马鞭》和《亮相》两篇中介绍的京剧相关知识,并能概括京剧表演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够品读鉴赏作者平易近人、自然幽默的语言风格,体会语言形式与内容情感的统一,进而把握作者对京剧表演艺术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简易道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教师播放京剧片段,创设活动情境,引入新课《京剧趣谈》。
活动情境:假设我们此时正在举行一次世界文化博览会,而你是一名志愿者,你负责的展台正播放着某一京剧片段。此时一名外宾来向你询问:“请问这个人手上拿着的是什么?他最后为什么突然停住了呢?”你会如何解答?
教师播放视频片段。学生思考,并交流。 引出“马鞭”和“亮相”,进入文本。
2、解题,提出主问题:是有趣地说京剧?还是说京剧的有趣呢?
三、品读《马鞭》一篇
1、教师朗读第一自然段,同学们齐读二、三自然段。
2、品读第一自然段,通过替换、删改、比较、朗读等方式,体会京剧道具之趣以及作者语言的妙处,感受作者的情感。
3、小结
活动模拟:假如还是在这个博览会上,你需要制作一块介绍京剧道具特色的展板,课文中“马鞭”这一篇是你的文字资料,请你为这块展板拟一个主题标语。
教师:主题标语的格式有如下两种,同学们可以任选一种来填一填。
(1)___________的京剧道具
(2)___________之中见___________
四、品读《亮相》一篇
1、出示“亮相”辞海上的词条,学生在比较中品读语言之趣。
明确:语言通俗幽默,舞台场景描写生动传神,举例子的方法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2、再读文本,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拓展阅读
1、引导学生总结京剧艺术虚实相生,动静相宜的特点。教师点明既在“谈趣”,也是“趣谈”。
2、结合作者简介和课文出处《京戏之谜》,呼吁学生拓展阅读,进一步了解体会京剧艺术的有趣与魅力。
板书设计:
(共13张PPT)
京剧趣谈
徐城北
某一次世界艺术文化博览会上,你是一名志愿者,负责的展台上正播放着“打虎上山” 的片段,有外宾前来询问:“这个人手上拿着的是什么?他最后为什么突然停住了呢?”你会如何解答?
有趣地说京剧?
说京剧的有趣?
马鞭
马鞭在京剧表演的使用中有趣吗?
哪里体现出有趣来的?
原文:
京剧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终于战胜了这种尴尬——用一根小小的马鞭就彻底解决了,而且解决得无比漂亮。
改文:
京剧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终于战胜了这种尴尬——用一根马鞭就解决了。
在这个博览会上,你需要制作一块介绍京剧道具特色的展板,课文中“马鞭”这一篇是你的文字资料,请你为这块展板拟一个主题标语。
(1)_____的京剧道具
(2)_____之中见____
以上两种格式任选其一
亮相
圈画、批注,恰当地联想与想象
亮相
戏曲表演的一种程式动作。剧中人物第一次上场时(有时用于下场时)或一节舞蹈、武打完毕后,在一个短暂的停顿中所做的形体造型。通过塑像式的姿势集中而突出地显示人物的精神状态。也有两人同时亮相或多人集体亮相的。
——摘自《辞海》
你问我答
徐城北
主要成果:多年专注于对 京剧艺术及其背景进行学术研究。著有《梅兰芳与20世纪》、《京剧与 中国文化》等以及文化随笔集《 紧拉慢唱》等。经常进入戏曲实践和民俗背景当中进行探查,在国内外各类报刊发表文章,多次获奖。
徐城北,戏曲研究所研究员,1942年10月20日生于重庆,长于北京,肄业于 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
《京戏之谜》
《京戏之谜》汇集了大量的京戏之谜,有演员之谜;剧目之谜;编导制度之谜;戏迷与票友之谜等。书中还附有大量珍贵的照片。其内容全面,图文并茂,资料翔实,融知识性及可读性为一体,读者通过《京戏之谜》,可对京戏中国的国粹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琴师与鼓师
前边说过锣鼓,那是京戏乐队当中的武场演奏出来的。乐队分两部分,一部分叫武场,其头目是鼓师;另一部分叫文场,头目叫琴师。鼓师同时还是整个乐队的总指挥,但往往不如琴师出名。尤其当天的主演是以唱腔取胜的,那他所专用的琴师,经常要等主演登台之前才出场——大摇大摆走进乐队,不管不顾地自己调试胡琴,稍后演出时,也经常摇头晃脑去引起观众的注意。
在学京戏的票友当中,一般只学文场的三大件(京胡、二胡和月琴),再加上三弦,那就是四大件了。如果还有武场锣鼓,是可以演出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