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3 1米有多长北师大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3 1米有多长北师大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12-13 16:45: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
执教者:刘虹(天津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
【教学内容】
本内容是二年级上册第55页《1米有多长》。
【教材分析】
二年级学生年龄虽小,但对“米”并不陌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上一节课内容“课桌有多长”的学习,为本节课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本节课再进行“1米有多长”的教学,学生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基础都已具备。对于米和厘米的认识,不仅要掌握它们的换算关系,更重要的是通过大量的测量或实践活动,体验1厘米、1米实际有多长。学生对厘米、米等长度单位有了多方面的理解和体验,反过来又能促进促进学生估测意识的形成和估测能力的提高。
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由浅入深地提出了4个问题,为学生创设操作、观察、交流的空间,引导学生逐渐形成米的长度观念。问题1.通过摆小棒的活动,由已知的单位厘米引出1米,引导学生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问题2.通过和学生的身体比较,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问题3.通过估计教室和黑板的长,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问题4.通过选择长度单位的练习,进一步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教学中要组织学生进行丰富的实践活动,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帮助学生把抽象的长度单位“米”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的东西,发现“米”和厘米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为下一步的相关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掌握米和厘米间的关系,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通过实际测量和估计,培养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测量,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具准备】
米尺、测量身高的墙纸、1厘米长的贴纸10张、10厘米长的贴纸9张、白板纸条、标签纸、三种不同颜色的丝带。
【过程预设】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首先出示教材中动物游乐园买票的情境图,说一说“1米以上要买票”是什么意思?
师:图中的哪个小动物需要买票,为什么?
(学习成果预设:长颈鹿需要买票,因为它超过1米。)
师:到底1米有多长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板书课题“1米有多长”)
二、活动感知、形成表象
(一)制作米尺
1.回忆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
2.教师示范在黑板上贴出1厘米长的贴纸,再贴出1厘米,问:现在是几厘米?
3. 学生3人一小组,1厘米1厘米地贴出10个。
教师问:现在这些小贴纸连起来是几厘米了?
(学习成果预设:一共是10个1厘米,是10厘米。)
师:像这样贴到100个1厘米就是1米。(板书:1米=100厘米)
4. 小组继续合作,接着前面贴出的10厘米再10厘米10厘米地贴,贴到1米。
5.师:你怎么知道你贴的是1米呢?
(学习成果预设:因为正好贴了100厘米。)
6.出示米尺。拿米尺和自己做的尺子比一比,发现了什么?
(学习成果预设:一样长,米尺上有刻度,更标准。)
(二)活动比较
1.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看从脚到自己身体的什么地方是1米,做个标记,然后找身高不同的学生站在一起进行比较,发现了什么?
(学习成果预设:发现身高不同,但1米的标记是一样高的。)
2.伸开手臂,看一看从一只手的指尖到身体的什么地方是1米,做个标记。
3. 找一找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米,用标签纸做个标记,然后用米尺量一量调整做的标记。
4.估计、判断三条不同颜色的丝带中哪一条的长度是1米,再用米尺量一量进行验证。
(三)合作测量
1.估计教室的宽大约是几米,说说自己是怎样估计的。
(学习成果预设:利用已经形成的1米的表象进行估计,可能会通过手臂伸开、瓷砖的长、几脚长、几步长等方法来估计。)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测量,看看自己的估计是否准确。
3.思考:测量同样的物体,为什么测量结果不同?
(学习成果预设:在测量中存在误差。)
三、实践应用、拓展提升
1、想一想,填“厘米“还是“米”呢?
门高约2 一拃长约15 黄瓜长约20
橡皮长约3 李老师身高约175 树高约10
(学习成果预设:先想一想1厘米、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再选择单位填空。)师:通过做这个练习,你觉得生活中测量什么样的物体时用米作单位比较合适?
(学习成果预设:测量比较高的、长的物体时用米作单位比较合适。)
2.谁猜得对?
(学习成果预设:结合前面学习已有的经验,可以通过用桌子的高和自己的身高相比较进行判断。)
四、回顾反思、概括总结
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进行了哪些数学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吗?
【实施要求】
1.学生对1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力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操作、交流,在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中帮助学生体会米的含义,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2.教学时应重视学生对米尺的实际长度的观察,让学生借助这些感性认识建构长度单位的概念。
3.重视学生估测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已形成的1米的表象进行估计,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
4.努力为学生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及生生之间的交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