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除法》教学设计
年级
二年级
学科
数学
课题
认识除法
教师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授课时间
40分钟
教材
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因此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设置情景或通过直观让学生了解乘除法的关系。合理组织练习,使学生达到“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必须的练习内容。
适当加大课堂练习密度。练习形式要多样化。教学重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或用学生身边的实例),为学生创设发现数学问题的情景,使学生获得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的机会。
学情
分析
本单元第一次教学除法,要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能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平均分。
在教学本单元前,每一个学生都有过分东西的经历,但没有研究分东西活动里的数学内容。教材认为这种经历是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只要从中提取数学内容,理解其本质属性,就能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平均分。
(2)联系平均分的操作,体会平均分。
(3)整合认识,进一步理解平均分。
设计
理念
通过学生亲身操作与演示相结合,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这样有利于学生由动作思维——建立表象——抽象思维,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在具体情景下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景与实践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分物体几种不同的分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体会分成2份和“同样多”的不同意义。知道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教学难点
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并知道每一份是多少。
教学
准备
课件、小棒、圆片等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期望的学生行为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观察图片分10颗松果,你会怎样分?
这样分公平吗?要使它们分得同样多你会怎样分?
使学生知道:怎样分能够分的公平。
二、自主探究,展示交流
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理解“平均分成2份”是什么意思?
教师要求学生按照刚才分画片的方法把10个花片分成3份、5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 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操作过程。
抓住“同样多”→“平均分”→除法含义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认识逐步加深。
学生自己边说边摆,实际动手分一分。
学生观察汇报,展示
全班交流
三、巩固深化,测评发展
智力大闯关
清楚平均分的过程
课后练一练2、3、4题
独立思考、解答问题
同伴互评,组长组织交流答案,
组长记录检测情况并汇报
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
四、全课总结
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谈收获
板书设计
平均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