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曲》教学设计
学校
课题
《思乡曲》
教师姓名
学科(版本)
2011人音版小学音乐
章节
第五单元
学时
1课时
年级
五年级 第九册
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赏析小提琴独奏《思乡曲》,感受人民对家乡风土人情的思念与热爱。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聆听、模仿感受作品特点,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激发思乡之情,内化音乐要素、挖掘作品内涵,体验深藏心中永远忠于祖国、人民的赤子之心。
3.知识与技能
通过感受与体验,认识了解小提琴音色特点、表现方法,感受高雅音乐独有魅力。提高听辨音乐以及鉴赏音乐的能力。
解决教学重点难点的措施
教学重点:以小提琴独奏《思乡曲》的赏析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体验音乐的感染力及表现力。(有效运用多媒体课件、结合视频、图片进行氛围创设、线索引导)
教学难点:能根据音乐表现,描述音乐想象及所抒发情感内涵。(有效运用多媒体课件、结合图片演变视听结合,感受、体验旋律走向。)
学习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掌握大量的歌表演作品和聆听作品,学生不喜欢太过安静的聆听,教师将根据实情,融合情智与实践相结合,引奥尔夫教学理念为导向,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结合实际生活经验,通过模唱、听辨等要素体验,融多样教学形式进行作品赏析,有效培养学生在听、动、赏、唱、说中层层递进体验音乐内涵、感受经典魅力。使其主动聆听、表现音乐,养成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让每个学生成为具有良好音乐审美习惯和高雅品味的音乐欣赏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活动目标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一、组织教学:1. 师生问好!
2.听赏律动歌曲---《鼓浪屿之波》
通过律动、模唱《鼓浪屿之波》稳定情绪,感受故乡之美、为作品欣赏作铺垫。
一起走进家乡小岛鼓浪屿。
这首作品不仅描绘鼓浪屿美景,还表达人们怎样的情感?
生:随音乐律动表演《鼓浪屿之波》。
生:表达大陆人民思念台湾岛,思念基隆港的思乡之情。
引用《鼓浪屿之波》视频辅助、创设氛围、加深学生对故乡厦门的认识、导入律动、动静结合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导入新课---为音乐片段选择相应意境图片
通过为音乐片段选择相应情景图片,感受回乡、思乡的各种滋味,通过小游戏互动加深对思乡的感悟,通过听辨巩固对已学作品的认知与运用。
聆听三段音乐,为音乐片段选择情景相符的画面,思考该作品是由何种乐器演奏?
引导学生分别聆听、连线活动,选择相应情景的图片。
生:分别聆听《回家》、《渔舟唱晚》、《思乡曲》小片段、思考。
借助图片与音乐间的听辨判断,直观具体,更形象、更直白。引导学生情景相融、更具画面感。
2. 感受主题---欣赏传统小提琴曲《思乡曲》主题
通过图形谱聆听、感受、体会主题音乐的旋律走向,通过律动的辅助,帮助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主题长音、起伏、变化的旋律特点。
其中第三段音乐就是《思乡曲》的主题旋律,为我国第一代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根据蒙古民歌《城墙上的跑马》改编。
用lu跟琴一起哼唱主题旋律。主题旋律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跟琴唱、有高有低、连绵起伏的感觉。
生:随老师用lu一起跟着图形谱哼唱主题旋律、感受主题哀婉、缠绵走向。
运用图片,动感演变旋律走向,随师用lu一起跟着图形谱哼唱主题旋律、感受主题哀婉、缠绵走向、随着音乐和作者一起梦回故乡。本环节巧妙运用图形谱体验感受音乐音高、节奏、旋律线条等要素。
3. 分段赏析---分别欣赏《思乡曲》三个部分音乐
4. 完整欣赏---《思乡曲》
通过小诗《乡愁》的朗诵,加深对思乡的感悟,将思乡推向高潮。
聆听《思乡曲》第二部分音乐----梦回故乡。
聆听《思乡曲》第一、二部分音乐----主题变奏。
聆听《思乡曲》尾声音乐----编创造型。
生:观看画面、听赏《思乡曲》第二部分高潮乐段、走进作者的美好回忆中、自由回答。
生:用模仿小提琴、演奏碰钟等形式在合适的地方为音乐伴奏。生:结合律动聆听《思乡曲》一、三部分、分别出现了2次。
生:和着作品律动、加入朗诵完整欣赏。
运用图片、视频、旋律走向等多种媒体方法,分析感受一、二、主题、完整欣赏。
三: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反顾、小结,巩固新知,完整感受音乐形象。
一支歌、一曲乐、一首诗,都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思乡情怀,今后,无论我们走到哪里,这优美的旋律都将伴随着我们对故乡的眷念与热爱扬帆起航!
生:生参与小结。
生:师生问候下课。
运用图片提示、引导学生完整欣赏、回顾、小结。
板书设计
题头:《思乡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