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17.3电阻的测量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17.3电阻的测量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12-14 11:48: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第三节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授课教师
许燕琼
课时
1
教学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的原理;
2.进一步掌握电压表、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及规则;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使用滑动变阻器,进一步理解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巩固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2、通过测量小灯泡的电阻,了解欧姆定律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材分 析
教学重点
1.学习应用欧姆定律,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阻
2.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固有属性,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及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
教学难点
1.实验电路的设计、连接,电流表、电压表量程的选择,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实验数据表格的设计。
2.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固有属性,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及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了解灯丝(钨丝)的电阻随温度变化的特性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设计目的、时间分配等)
知识回顾:
电流表的使用规则:“二要二不要”
电压表的使用规则:“二要一不要”
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提问:到目前所学的电学知识为止,哪些可以直接测量?哪些不能?我们学了哪些物理量?
电流I 电流表
电压U 电压表
电阻R 有什么办法测量吗?
如何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结论:用电压表测量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用电流表测量流过它的电流大小,再用公式R=U/I计算得出。
动:进行新课
请同学们设计出测量小灯泡电阻的电路图并对设计的图形进行肯定和对比。
问:电路当中为什么要接入滑动变阻器?没有它实验会怎样?
问:很好,可是,假如偏偏就不使用滑动变阻器,难道就没办法多测量几组数据?
引导:看来现在实验电路有两种可以选择,那具体如何操作还是你们小组自己来决定吧。但要记住,不论哪种方法,都要做多次的测量,才可以减小实验的误差,才比较准确,才能看出其中的规律。
提示:另外要注意本次实验中使用的小灯泡的额定电压是2.5V,实验时注意不要电压过高,防止损坏小灯泡。下面请各小组开始讨论和设计实验的步骤以及实验中记录数据的表格。
落:教师巡视,了解其中的情况。
在一段时间之后,教师请个别小组到讲台展示该小组的实验情况,并与其他小组一起分析和比较。逐步得出比较合理、正确的实验步骤以及数据记录表格,在设计表格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考虑灯泡的亮度,便于实验结论的分析与得出。
基本实验步骤:
1、按电路图连接实物,正确选择两表的量程和滑动变阻器的规格。
2、检查连接无误后,闭合开关,移动滑片,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逐步增大为1.5V、2V、2.5V,并读出对应的三次电流值,分别填入数据记录表中,并记录相应的亮度情况。
3、根据R=U/I,计算出三次小灯泡的电阻并填入表格中。
4、断开开关,整理实验器材。
供参考的基本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次数
电压U(V)
电流I(A)
电阻R(Ω)
灯泡亮度
1
?
?
?
?
2
?
?
?
?
3
?
?
?
?
在基本的操作和数据记录完成之后,开始数据的计算,将表格的进一步填写完整。
待各小组的数据整理基本完成之后,教师要求个别小组展示本小组的实验结果。此时是教师与全班学生一起交流和评估的机会。
引导:从展示以及老师的巡视来看,为什么有些小组的三次的计算结果差别很大呢?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引导:不错不错,看来同学们思考得很全面,也很到位,既然留意到温度对电阻的影响,那小灯泡在什么温度下电阻最大?什么温度下电阻最小?
由此看来,在本次实验中所得到的实验数据,计算出来的三次结果,是不能笼统地求平均值了,还要认真分析,仔细考虑。
此外,教师和学生还要再继续针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交流评估。
学生思考、分析回答
学生思考、分析回答
根据欧姆定律公式I=U/R
得出R=U/I
学生阅读课本
积极准备实验
用电压表测量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用电流表测量流过它的电流大小,再用公式R=U/I计算得出。
学生分析、讨论回答:它可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没有它的话,实验中就只能测出一组实验的数据,一组数据计算出来的电阻还不够准确,应该要多测量几组数据才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其电阻情况。
学生分析、讨论回答:那只能通过改变电源的方法了,通过改变接入电路的电池的个数也可以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但需要多次连接电路,不太方便,还是使用滑动变阻器比较好。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基本清楚实验的步骤之后,各小组开始实验操作。与此同时,教师要巡视教室,并留意学生在实验中经常发生的一些错误操作,及时纠正,并提示两表的使用注意事项以及变阻器的使用方法。还有,要求实验数据的填写应该尊重实验事实,不能随意改动。
学生分析、讨论回答::可能是他们在实验中读取的数据不够准确吧。
学生分析、讨论回答:: 三次结果差别很大也是很正常的,因为小灯泡三次发光的程度并不一样。因此,三次实验时的温度也是不一样的,而电阻的大小还与导体的温度有关,可能是温度对导体的电阻产生的影响,所以,三次有差别是很正常的。
学生分析、讨论回答::灯丝的温度升高时电阻增大,温度较低时,电阻较小。
?
引出探究目的
(3分钟)
知道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的原理;
(3分钟)
对设计的图形进行肯定和对比训练学生思维缜密(5分钟)
通过使用滑动变阻器,进一步理解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巩固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方法。(3分钟)
讨论实验过程、设计实验表格
(8分钟)
学生动手实验(15分钟)
进一步掌握电压表、电流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及规则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以及积极动脑分析问题的良好习
(5分钟)
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固有属性,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及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了解灯丝(钨丝)的电阻随温度变化的特性
通过测量小灯泡的电阻,了解欧姆定律的应用
合理处理实验结果
发扬优点,克服不足
(3分钟)
课堂小结
实验原理: R=U/I
实验器材:电池组(或学生电源)、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小灯泡及灯座、导线若干。
实验步骤:1、按电路图连接实物,正确选择两表的量程和滑动变阻器的规格。
2、检查连接无误后,闭合开关,移动滑片,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逐步增大为1.5V、2V、2.5V,并读出对应的三次电流值,分别填入数据记录表中,并记录相应的亮度情况。
3、根据R=U/I,计算出三次小灯泡的电阻并填入表格中。
4、断开开关,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电路图 实验表格:
次数
电压U(V)
电流I(A)
灯泡亮度
电阻R(Ω)
1
?
?
?
?
2
?
?
?
?
3
?
?
?
?

实验结论:灯丝电阻受温度影响,灯丝的温度升高时电阻增大,温度降低时,电阻减小。
做一做
1.一个额定电压为3.8V的小灯泡,小明在1.2V下测出它的电阻,接着又将灯泡两端电压调到3.8V测出其电阻,小明发现后一次电阻比第一次大得多,这是因为( )
A.实验方法不对
B.实验误差
C.导体的电阻跟温度有关
D.实验错误
2.一个20的电阻,接在由4节干电池串联的电源上,要测这个电阻中的电流和两端的电压,电流表,电压表选的量程应为 ( )
A.0~0.6A,0~3V B.0~0.6A,0~15V
C.0~3 A,0~3 V D.0~3 A,0~15 V
3.某同学按下图所示电路连好实验器材后,闭合开关,灯泡正常发光,但电压表指针不动,这可能是 ( )
A.电流表烧坏,电路开路
B.电流表完好,与电流表相连的导线断了
C.电压表接线柱处导线短路
4、在做“测小灯泡电阻”的实验中,当开关闭合后,若电压表有示数,电流表示数为零,移动滑动变阻器滑时,电压表示数基本没变化,其原因可能是( )
A、滑动变阻器接触不良
B、开关接触不良
C、小灯泡两端短路
D、灯泡的钨丝断了
5、在本实验的操作过程中,小明发现闭合开关后,无论怎样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电流表、电压表示数都不变,且灯较暗,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
6、某同学连好电路后,闭合开关,发现电流表无示数,而电压表示数接近电源电压,则可能出现的故障是—————————————————
7、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
8、此实验中,电源电压为6V,待测电阻为8Ω,电流表量程为0-0.6A,为了保护电表安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不得小于——————Ω。
9、如图所示,电流表的量程为0~0.6~3A,电压表量程为0~3~15V, 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为0~10Ω,两节干电池(串联使用),一个开关,还有若干导线,利用这些器材测一个电阻值为5Ω左右的电阻的阻值。某同学连接实物如图,请你指出其连接时有什么错误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