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地球自转的意义
一、选择题
(广东省惠州市2010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读右图,
图中O点为地球昼半球的中心点,a、b分别是O点所在
的经线与纬线。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a经线的叙述,一定正确的是………………………………( )
A.各地太阳高度角大于零
B.各地地方时为12点
C.6小时后,a为昏线
D.O点以北昼长夜短,O点以南昼短夜长
2.当纬线b度数达到年内最大值时,某人在O点上空俯视地心方向观察,此人所见的地球可能为下图中的…………………………………………………………………………( )
【解析】 第1题,由题意可知,太阳直射点位于a经线上,所以a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均为12时;只有在春秋分日,6小时后a才是昏线,其他日期则不一定;D项说法明显错误。第2题,结合题意分析可知,若纬线b度数达到年内最大值,此时b为南回归线或北回归线,从四个俯视图来看,只有A是在北回归线上空进行观察的,所以A项正确。
【答案】 1.A 2.A
(陕西省百所重点中学2010届高一年级联考)甲图是我国东部河流某河段示意图,乙图是EF河段河床示意图,丙图是河流A、B两水文站测得的水位变化图。读图回答3~5题。
3.甲图中AB段河流…………………………………………………………………………( )
A.由西北流向东南 B.由东南流向西北
C.水位A处低于B处 D.流向、水位均不能确定
4.丙图中河流出现最高水位时,可能是由于………………………………………………( )
A.气旋活动 B.“梅雨”连绵
C.冰雪融化 D.春雨霏霏
5.关于乙图E、F两岸的河床剖面的描述及形成理由正确的是…………………………( )
①E岸河床较缓,F岸河床较陡 ②E岸河床较陡,F岸河床较缓 ③由于地球的自转使河水发生偏向,F岸遭受冲蚀力大 ④由于该处河流是弯道,E岸遭受冲蚀力大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解析】 第3题,根据丙图中A、B两水文站水位变化可知,B位于湖泊的下游,受湖泊的调节作用,水位变化幅度较小,故甲图中的河流自A流向B,即由西北流向东南。第4题,丙图显示,该河的最高水位出现在6月份,此时我国东部的锋面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梅雨季节,故该河水位的峰值很可能是连绵的梅雨造成的。第5题,E位于河流弯曲河段的凹岸,受惯性离心力的影响,河岸受流水的侵蚀作用较强,河床较陡;而F位于凸岸,河床较缓。
【答案】 3.A 4.B 5.C
流星体是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闯入地球大气圈的流星体,同大气摩擦燃烧而产生的光迹,划过长空,叫做流星现象。图中阴影为黑夜,虚线箭头表示流星体进入大气层的方向。完成6~7题。
6.如果闯入大气圈的流星体质量、大小和物质组成相似,那么从地球上观察流星较明亮的时间是……………………………………………………………………………………( )
A.上半夜 B.午夜时分
C.下半夜 D.无法判断
7.此时图中甲点时间为……………………………………………………………………( )
A.3月21日6时 B.3月21日18时
C.9月23日6时 D.9月23日18时
【解析】 第6题,根据地球公转方向可判断该图为北极上空图,左边晨昏线为晨线,右为昏线,夜半球的左半部表示下半夜,流星体正好冲向地球,且和地球公转方向相反,此时流星体最亮,故选C项。第7题,晨昏线经过极点,应为春秋分日,根据地球公转位置,该日为春分日3月21日,甲点位于和晨线重合的经线上,地方时为6时。
【答案】 6.C 7.A
下图是中心点为地球北极的示意图,若阴影部分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读图判断8~9题。
8.甲地的时间为……………………………………………………………………………( )
A.15时 B.9时
C.3时 D.12时
9.北京为……………………………………………………………………………………( )
A.6日8时 B.7日8时
C.6日20时 D.7日20时
【解析】 由材料可知本图为以北极为中心的示意图,故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由阴影部分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可知图中OA为180°经线,OB为0时经线,同时为0°经线,则甲地时间为7月7日3时,北京时间比0°经线早8小时,所以北京时间为7月7日8时。解决此题关键点是找准0时经线和180°经线。
【答案】 8.C 9.B
某人设计了一个24小时的全日时钟(如下图所示),指针为时针。因为地球自转一周,时针也刚好转了一周,所以时针可以看成是某地的经线。完成下面10~12题。
10.如果此钟在上海得到推广,图中此刻上海恰好日出(不考虑房屋阻挡、地形等因素),那么这一天可能为………………………………………………………………………(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冬至日 D.元旦
11.如果此时上海为星期一,那么在全球范围内所处的日期…………………………( )
A.星期日的范围大于星期一
B.星期一的范围大于星期二
C.星期二的范围大于星期一
D.星期一的范围大于星期日
12.如果图中的时针刚好表示180°经线,那么要使全球处在同一天,需再经过……( )
A.6小时 B.12小时
C.18小时 D.14小时
【解析】 第10题,春秋分日时上海昼夜平分,日出时间为6时。第11题,上海星期一6时日出,即东二区是星期一的0时,向东至180°经线都是星期一;东二区向西跨0°经线后,包括整个西经度的范围都是星期日。第12题,题目提示时针可以看成是某地的经线,本题给出条件是刚好表示180°经线,即180°经线为6时;全球处在同一天是在太阳直射0°经线的情况下,所以从现在180°经线为6时开始,到太阳直射0°经线,需要再经过18个小时。
【答案】 10.A 11.A 12.C
13.如果用a表示晨线,b表示昏线,下列图中表示正确的是………………………………( )[来
【解析】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为晨线,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为昏线。
【答案】 B
二、综合题
14.如图,半圆表示晨线,B点为晨线与北京所在时区的中央
经线的交点且平分,A点的纬度为70°N,且此时北半球
为夏半年,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A、B、C三点自转线速度的大小比
较结果是 。
(2)试写出B点的经纬度及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经纬度。
(3)B点的地方时为 ,A点的经度是 ,地方时为 。C点的经度是 ,地方时为 。
【解析】 第(1)题,因为晨线且B为中点,说明B位于赤道上,A、C两点的纬度数则相同,故自转线速度B点最大,A、C相等。第(2)题,由题中可知,B点的经度为120°E,结合上面分析可知其纬度;因此时北半球为夏半年,而A点纬度为70°N,则说明70°N及其以北地区是极昼。太阳此时直射在20°N纬线上,其经度可由B点是6时推知。第(3)题,除二分日外,晨线在地球表面所跨经度范围为180°,B点的经度为120°E,则可推知A点经度为30°E,C点经度为150°W。
【答案】 (1)B>A=C (2)B点的经度是120°E,纬度是0°,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150°W,纬度为20°N (3)6时 30°E 24时或0时 150°W 12时
15.读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回答问题。
(1)此图以 为中心,日期为 月 日。
(2)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
(3)图中晨线是 ,昏线是 。
(4)E点的地方时为________时,C点的地方时为________时。乙点日出是________时,日落是________时。
(5)从甲到乙走最短距离的方向是……………………………………………………( )
A.自东向西 B.先向东南再向东北
C.自西向东 D.先向西南再向西北
(6)此时全球与E点属于同一天的地区所占的面积…………………………………( )
A.等于1/2 B.等于1/3
C.小于1/2 D.大于1/2
【解析】 第(1)题,据图中信息可知,90°经线是90°E,地球的自转方向呈顺时针,进而可推知此图为南极俯视图。再由南极圈内是极昼推知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即12月22日。
第(2)题,图中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与90°E正相对的经线,即90°W;该日南极圈内发生极昼,故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第(3)题,因为晨线为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从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所以晨线为AB弧,昏线为BC弧。第(5)题,从甲地到乙地走最短距离的方向是先向西南再向西北。第(6)题,因为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经度为90°W,时间为12月22日12时,所以地球上日期是12月22日的范围(90°E往西到180°)占一多半,因此,此时全球与E点(时间为12月22日12时)属于同一天的地区所占的面积大于1/2。
【答案】 (1)南极 12 22 (2)(23°26′S,90°W)
(3)AB弧 BC弧 (4)12 18 3 21
(5)D (6)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