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单元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单元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12 21:25: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从1926年7月广州誓师出征开始到1927年初,短短半年时间,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
A.国共两党齐心协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B.蒋介石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C.第四军叶挺独立团英勇作战 D.北洋军阀的部队战斗力弱
2.广州是一座具有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1924年1月,国共两党在这里实现了第一次合作,点燃了大革命的熊熊烈火。这次合作的标志是(  )
A.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B.黄埔军校的创立
C.中共二大的召开 D.中共三大的召开
3.长征途中,毛泽东指挥红军声东击西,打乱了敌人追剿计划的行动是(  )
A.四渡赤水 B.巧渡金沙江 C.强渡大渡河 D.飞夺泸定桥
4.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被迫突围长征,其直接原因是(  )
A.扩大革命根据地,传播革命火种 B.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C.日本扩大侵略 D.把革命形势推向全国
5.“日头一出红又红,朱德来会毛泽东;两军会师力量大,革命一定会成功!”这首江西民谣中的“会师”指的是(  )
A.井冈山会师 B.吴起镇会师
C.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D.甘孜会师
6.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全国的标志(  )
A.张学良“东北易帜” B.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C.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D.汪精卫召开“分共会议”
7.从1928年10月到1930年1月,毛泽东先后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这些著作反映了当时中国的革命道路是(  )
A.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B.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C.实现国共合作,进行北伐战争 D.“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
8.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  )
A.北伐战争开始 B.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
C.国民政府建立 D.黄埔军校正式建立
9.毛泽东《七律?长征》诗中“大渡桥横铁索寒”指的军事行动是(  )
A.渡过湘江 B.四渡赤水 C.强渡大渡河 D.巧渡金沙江
10.长征胜利的标志是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会师的地点是(  )
A.遵义 B.腊子口 C.吴起镇 D.甘肃会宁
11.下列哪个事件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
A.八七会议 B.古田会议 C.秋收起义 D.三弯改编
12.如果以“转”字串起红军长征的历史,“战略转移”指的是(  )
A.井冈山会师 B.秋收起义 C.长征开始 D.长征结束
13.毛泽东的诗词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其中反映湘赣边起义的是(  )
A.敌人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B.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C.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D.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14.1927年,在湘赣边界发动秋收起义的是(  )
A.毛泽东 B.彭德怀 C.朱德 D.陈毅
15.下列人物中,曾担任过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是(  )
A.周恩来 B.陈独秀 C.蒋介石 D.毛泽东
16.“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概括了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途中发生的事件不包括(  )
A.第五次反“围剿” B.四渡赤水河
C.巧渡金沙江 D.强渡大渡河
17.“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北伐誓词中的“土匪军阀”,不包括(  )
A.张作霖 B.袁世凯 C.孙传芳 D.吴佩孚
18.1929年9月,朱德曾诙谐的说:“朱毛红军,朱毛红军,朱(猪)离不开毛,毛离不开朱(猪),朱(猪)离开毛就过不了冬。”该段话语反映了什么时期的状况(  )
A.五四运动时期 B.中共一大时
C.南昌起义中 D.井冈山会师后
二.材料题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恩来说:“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来打倒反革命。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
材料二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摇篮。90年前,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开辟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材料三 长征开始后,广大干部、战士眼看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以来,红军迭次失利,现在又几乎濒于绝境,这与前四次反“围剿”胜利发展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照。他们由此逐渐觉悟到,这是排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贯彻执行错误的军事指挥方针的结果。
(1)材料一中周恩来所说的“起义”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2)材料二中所说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什么?这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的起点是什么?
(3)材料三中红军被迫进行长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觉悟到”的问题是在哪次会议上得到解决的?
(4)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青年学生该如何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
20.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胡锦涛说:“这个伟大的事件,以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英雄壮举,以党独立领导新型人民军队诞生的重要标志,载入中国革命史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个伟大的事件”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材料二:江西民谣:“日头一出红又红,朱德来会毛泽东;两军会师力量大,革命一定会成功!”
(2)根据材料二指出“朱德来会毛泽东”发生在什么地方?中国共产党在此开辟革命根据地,开始哪一正确革命道路的探索?
材料三: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
(3)根据材料三中判断“战略转移”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战略转移”的胜利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21.艰难探索道路,道路决定命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9世纪中期开始,先进中国人为寻求救国道路,不断向西方学习。

材料二:只有走(俄国) 十月革命的道路,才能救中国!
材料三:“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工人士兵齐暴动,红军战士最光荣。朱德率领队伍走,进军湘南改红军。秋收暴动毛泽东,闹得湘东满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合,创建四军建奇功。”
材料四: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指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谁赢得了农民,谁就赢得了中国……
(1)材料一中的三位人物分别与哪一近代化探索事件有关?结果如何?
(2)材料二中共为走俄国道路,进攻中心城市,发动哪些武装起义?结果如何?(举两例)
(3)材料三中“南昌打响第一枪”指的是什么?
(4)通过上述材料,使我们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是什么?
22.道路自信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坚持道路自信就是要全党和全国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的信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国的光明道路作了不懈的努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便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
﹣﹣毛泽东作于1927年的词

材料二《决议》认为,红军的一切军事行动,都是围绕党的政治中心任务进行的,必须接受党的政治领导。……指出必须加强官兵的政治训练,明确地规定了红军的任务,军事工作系统和政治工作系统的关系……
﹣﹣古田会议
材料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1)根据材料一,指出毛泽东这首词反映的是共产党人发动的什么起义?起义受挫后,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一条什么样的正确的革命道路?
(2)根据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指出,古田会议中确立了怎样的建党建军原则?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红军长征中的哪一件事成为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长征是我们党走向胜利的一个里程碑,长征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献身祖国的建设事业。请问:你是怎么理解“长征精神”的?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从1926年7月广州誓师出征开始到1927年初,短短半年时间,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
A.国共两党齐心协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B.蒋介石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C.第四军叶挺独立团英勇作战
D.北洋军阀的部队战斗力弱
【解答】为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为首的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北伐战争不到半年,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北伐战争节节胜利的最重要原因是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A符合题意。
故选:A。
2.广州是一座具有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1924年1月,国共两党在这里实现了第一次合作,点燃了大革命的熊熊烈火。这次合作的标志是(  )
A.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B.黄埔军校的创立
C.中共二大的召开 D.中共三大的召开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3.长征途中,毛泽东指挥红军声东击西,打乱了敌人追剿计划的行动是(  )
A.四渡赤水 B.巧渡金沙江 C.强渡大渡河 D.飞夺泸定桥
【解答】分析此题时,紧扣题干的关键信息“红军声东击西,打乱了敌人追剿计划,1935年遵义会议后,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故选:A。
4.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被迫突围长征,其直接原因是(  )
A.扩大革命根据地,传播革命火种
B.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C.日本扩大侵略
D.把革命形势推向全国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使得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只剩3万多人,为了保存革命实力,红军被迫长征。
故选:B。
5.“日头一出红又红,朱德来会毛泽东;两军会师力量大,革命一定会成功!”这首江西民谣中的“会师”指的是(  )
A.井冈山会师 B.吴起镇会师
C.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D.甘孜会师
【解答】“日头一出红又红,朱德来会毛泽东;两军会师力量大,革命一定会成功!”这首江西民谣中的“会师”指的是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农民武装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故选:A。
6.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全国的标志(  )
A.张学良“东北易帜”
B.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C.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D.汪精卫召开“分共会议”
【解答】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将军身负家仇国恨,向全世界通电,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东北易帜标志着国民政府形式上完成了统一。
故选:A。
7.从1928年10月到1930年1月,毛泽东先后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这些著作反映了当时中国的革命道路是(  )
A.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B.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C.实现国共合作,进行北伐战争
D.“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
【解答】从1928年10月到1930年1月,毛泽东先后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这些著作反映了当时中国的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发动秋收起义,部队在进攻长沙受挫后,毛泽东当机立断,率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创建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井冈山会师后,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革命道路的开始,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使中国革命以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D符合题意。
故选:D。
8.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  )
A.北伐战争开始
B.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
C.国民政府建立
D.黄埔军校正式建立
【解答】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由于辛亥革命和以后历次斗争的失败,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认真总结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经验教训,决定学习俄国革命的经验和方法,改组国民党,以振兴国民党进而振兴国家,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B符合题意。
故选:B。
9.毛泽东《七律?长征》诗中“大渡桥横铁索寒”指的军事行动是(  )
A.渡过湘江 B.四渡赤水 C.强渡大渡河 D.巧渡金沙江
【解答】毛泽东《七律?长征》诗中“大渡桥横铁索寒”指的军事行动是强渡大渡河。强渡大渡河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大渡河险恶大,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消灭红军的阴谋。
故选:C。
10.长征胜利的标志是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会师的地点是(  )
A.遵义 B.腊子口 C.吴起镇 D.甘肃会宁
【解答】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车三大主力会,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故选:D。
11.下列哪个事件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
A.八七会议 B.古田会议 C.秋收起义 D.三弯改编
【解答】古田会议是红四军在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在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古田召开的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即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因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召开,史称为“古田会议”。会议认真总结了南昌起义以来建军建党的经验,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核心内容党指挥枪,不是枪指挥党,重申了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即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B符合题意。
故选:B。
12.如果以“转”字串起红军长征的历史,“战略转移”指的是(  )
A.井冈山会师 B.秋收起义 C.长征开始 D.长征结束
【解答】1934年10月,蒋介石调集军队,发动了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虽然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重大伤亡,也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进行战略转移,故C符合题意。AB这两项与长征无关,故排除AB.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长征粉碎了敌人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毛泽东的诗词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其中反映湘赣边起义的是(  )
A.敌人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B.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C.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D.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解答】根据材料,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反映的是秋收起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9月,湘赣边界,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首次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由于城里敌人力量强大,进攻长沙受挫,起义军严重受挫。为保存革命力量,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B符合题意。
故选:B。
14.1927年,在湘赣边界发动秋收起义的是(  )
A.毛泽东 B.彭德怀 C.朱德 D.陈毅
【解答】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发动秋收起义,部队在进攻长沙受挫后,毛泽东当机立断,率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创建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故选:A。
15.下列人物中,曾担任过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是(  )
A.周恩来 B.陈独秀 C.蒋介石 D.毛泽东
【解答】1924年5月,黄埔军校成立,孙中山任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后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故选:A。
16.“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概括了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途中发生的事件不包括(  )
A.第五次反“围剿” B.四渡赤水河
C.巧渡金沙江 D.强渡大渡河
【解答】由于红军在反击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时失利,1934年10月,红军被迫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从瑞金出发,进行战略转移。沿途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兵力损失过半。占领遵义后,1935年,召开了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以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渡过金沙江,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进入甘肃。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会宁,同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宣告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长征途中发生的事件不包括选项A,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17.“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北伐誓词中的“土匪军阀”,不包括(  )
A.张作霖 B.袁世凯 C.孙传芳 D.吴佩孚
【解答】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北伐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湖南、湖北是主战场。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声势震动全国,B选项不对北伐誓词中的“土匪军阀”。
故选:B。
18.1929年9月,朱德曾诙谐的说:“朱毛红军,朱毛红军,朱(猪)离不开毛,毛离不开朱(猪),朱(猪)离开毛就过不了冬。”该段话语反映了什么时期的状况(  )
A.五四运动时期 B.中共一大时
C.南昌起义中 D.井冈山会师后
【解答】1928年4日,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两军会师后,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二.材料题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恩来说:“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来打倒反革命。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
材料二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摇篮。90年前,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开辟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材料三 长征开始后,广大干部、战士眼看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以来,红军迭次失利,现在又几乎濒于绝境,这与前四次反“围剿”胜利发展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照。他们由此逐渐觉悟到,这是排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贯彻执行错误的军事指挥方针的结果。
(1)材料一中周恩来所说的“起义”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2)材料二中所说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什么?这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的起点是什么?
(3)材料三中红军被迫进行长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觉悟到”的问题是在哪次会议上得到解决的?
(4)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青年学生该如何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
【解答】(1)由材料一周恩来的话“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 建立自己的武装来打倒反革命,现在,我们的起义成功了,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可知,这反映的是南昌起义。1927年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据所学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找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而这条道路的起点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3)结合所学可知,红军在反击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时失利,1934年10月,红军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4)这是一道开放性的历史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此题围绕“长征精神”进行阐述,如坚定理想信念;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故答案为:
(1)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起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3)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会议:遵义会议。
(4)坚定理想信念;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培养艰苦奋斗精神;(言之有理也可)
20.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胡锦涛说:“这个伟大的事件,以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英雄壮举,以党独立领导新型人民军队诞生的重要标志,载入中国革命史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个伟大的事件”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材料二:江西民谣:“日头一出红又红,朱德来会毛泽东;两军会师力量大,革命一定会成功!”
(2)根据材料二指出“朱德来会毛泽东”发生在什么地方?中国共产党在此开辟革命根据地,开始哪一正确革命道路的探索?
材料三: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
(3)根据材料三中判断“战略转移”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战略转移”的胜利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解答】(1)据材料一“这个伟大的事件,以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英雄壮举,以党独立领导新型人民军队诞生的重要标志,载入中国革命史册。”可知,“这个伟大的事件”是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等发动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发动统治的第一枪,成为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2)据材料二“日头一出红又红,朱德来会毛泽东;两军会师力量大,革命一定会成功!”可知,“朱德来会毛泽东”发生在井冈山。中国共产党在此开辟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1927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失败后,当即立断,率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开始创建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革命道路的开始。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党代表。
(3)据材料三“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判断,“战略转移”指的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八万余人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向湘西前进,开始长征。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故答案为:
(1)南昌起义。
(2)井冈山;开辟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3)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21.艰难探索道路,道路决定命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9世纪中期开始,先进中国人为寻求救国道路,不断向西方学习。

材料二:只有走(俄国) 十月革命的道路,才能救中国!
材料三:“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工人士兵齐暴动,红军战士最光荣。朱德率领队伍走,进军湘南改红军。秋收暴动毛泽东,闹得湘东满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合,创建四军建奇功。”
材料四: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指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谁赢得了农民,谁就赢得了中国……
(1)材料一中的三位人物分别与哪一近代化探索事件有关?结果如何?
(2)材料二中共为走俄国道路,进攻中心城市,发动哪些武装起义?结果如何?(举两例)
(3)材料三中“南昌打响第一枪”指的是什么?
(4)通过上述材料,使我们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是什么?
【解答】(1)分析图片可知,分别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代表人物。结果都失败了。
(2)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以城市为中心发动的武装起义有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结果都失败了。
(3)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率领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4)1927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失败后,当即立断,率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开始创建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国共产党人最终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
故答案为:
(1)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失败了。
(2)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都失败了。
(3)南昌起义。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
22.道路自信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坚持道路自信就是要全党和全国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的信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国的光明道路作了不懈的努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便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
﹣﹣毛泽东作于1927年的词

材料二《决议》认为,红军的一切军事行动,都是围绕党的政治中心任务进行的,必须接受党的政治领导。……指出必须加强官兵的政治训练,明确地规定了红军的任务,军事工作系统和政治工作系统的关系……
﹣﹣古田会议
材料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1)根据材料一,指出毛泽东这首词反映的是共产党人发动的什么起义?起义受挫后,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一条什么样的正确的革命道路?
(2)根据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指出,古田会议中确立了怎样的建党建军原则?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红军长征中的哪一件事成为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长征是我们党走向胜利的一个里程碑,长征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献身祖国的建设事业。请问:你是怎么理解“长征精神”的?
【解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毛泽东这首词反映的是共产党人发动的秋收起义。起义受挫后,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2)根据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古田会议中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红军长征中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长征精神就是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故答案为:
(1)秋收起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或井冈山道路)
(2)思想建党,政治建军。
(3)遵义会议;长征精神就是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意思相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