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空气的成分,说出各成分的大致含量(体积分数)。
 2、学习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
【教学重点】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教学难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装置及产生误差的原因。
【实验器材】集气瓶、橡胶赛、燃烧匙、导气管、烧杯、止水夹。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新课。
复习: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别。
讲述:在这一章我们从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开始,认识这种和地球上所有生命现象息息相关的气体—空气。
思考一下:
 1、你能在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中“捕捉”到它,并证明空气的存在吗?
 2、空气里究竟有什么物质?
 3、你能设计一个实验去测定空气的成分吗?实验的根据是什么?
讨论:讨论交流上述问题后,由学生交流发言去列举一个实实在在感觉到空气存在的例子。(如:扇扇子成风;自行车充气后能载重。)
阅读:学生阅读课本32页(知识视窗)认识到是科学家拉瓦锡第一次用实验证明了空气中有氮气和氧气。
实验和观察:首先给学生强调实验装置,接着展示实验过程。(学生观察实验并记录现象)
一、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实验原理: 
 红磷 + 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实验现象: 
 1、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2、等到燃烧停止,冷却后,瓶内水面上升了约1/5体积。
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成功的关键:
 (1)装置不能漏气
 (2)集气瓶中加少量水(防止高温熔融物使瓶底炸裂)。
(3)红磷应过量。
 (4)点燃红磷后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5)待红磷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思考:
1.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瓶内剩余气体具有怎样的性质?
 答: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不能溶于水。
 2、红磷燃烧后生成的“大量白烟”可以说“大量白雾”吗?
 答:不能,烟是固体微粒;雾是小液滴。
 3.在实验中如果进入水的体积小于集气瓶总体积的1/5,会有什么原因呢?
 答:(1)红磷熄灭后未冷却到室温;
 (2)装置漏气;
 (3)红磷的量不足。
二:空气的组成(体积分数) 
 氮气 N2 78% 
 氧气 O2 21%
空气 稀有气体 0.94% .
 二氧化碳 CO2 0.03%
 水蒸气及其他气体杂质 0.03% 
想一想:空气各成分的比例是否固定不变?
练习题
1、空气中按体积计算,含量最多的气体 是( )
 A 氧气 B 氮气 
 C 二氧化碳 D 稀有气体
2、在100升空气里氧气的体积大约是( )
A 78升 B 78% C 21升 D 21%
3、最先通过实验得出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组成的科学家是(   )
  A.舍勒  B.普利斯特里  C.拉瓦锡  D.道尔顿 
4、关于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消耗的是氧气  B.产生大量的白烟  
  C.产生大量的白雾  D.生成五氧化二磷 
5、空气中氧气与氮气的体积比约为( )
A 4:1 B 1:4 C 1:5 D 1:3
小结:
让学生自己归纳小结。
布置作业:习题2.1 3、4、5、题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空气的成分
一: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二:空气的组成(体积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