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粤版九上化学 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科粤版九上化学 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9-12-14 22:0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3 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一、教材依据
本节为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第三节,内容相对独立。在介绍了氧气和一些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情况下介绍燃烧与灭火原理,从知识发展角度比较自然。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事故发生时的基本逃生能力有重要的作用,较好渗透了“尊重生命、呵护生命”的生命观。上好本节课,对于学生从身边素材入手研究化学、从身边事件应用化学、让化学服务人类生活的观念进一步增强。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二、设计思路
教材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使学生掌握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同时了解缓慢氧化、爆炸以及灭火原理,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跟实际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具体思路为: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分组实验,讨论与交流,初步悟出燃烧的条件──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并在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燃烧的条件──实验探究讨论与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观看图片以及Flash课件,了解家庭火灾时的一般灭火方法以及如何从火场中逃生的技巧──演示灭火器原理以及面粉爆炸实验,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常见灭火器的使用方法以及常见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燃烧和燃烧条件、灭火原理;
②了解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知道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③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方法;
②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作用;
③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使学生初步建立起事物的发展变化,“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观点。
②渗透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会“科学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
③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
围绕课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五、教学难点
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灭火的原理并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六、教学准备
PPT课件制作、24组分组实验活动准备。
药品及器材:纸条、煤块、酒精灯、火柴、小石块 、铁丝、坩埚钳
七、教学过程
问题与情境
师生主要语言及行为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提出问题
竞赛活动,提出猜想
实验探究,讨论交流
师: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可能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正是因为“火”开启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并引导人类开启了人类由黑暗走向光明。
生:通过电脑观看视频:


师:小竞赛:30秒控制燃烧
提供用品:纸条、煤块、酒精灯、火柴、小石块 、铁丝、坩埚钳。
要 求:老师从1数到30,此过程中你亲自动手制造一种物质的燃烧,并且数到30时燃烧要恰好停止。
师:猜想:燃烧的条件可能是?
生:(1)可燃物 (2)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3)氧气
活动与探究一: (约8 min)1、分组实验(1)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
(2)用镊子分别夹取一个蘸有水、一个没蘸水的小棉花团,放到酒精灯的火焰上片刻。
(3)分别点燃两支小蜡烛,将其中的一支用烧杯罩住。
2、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1)
(2)
(3)
3、交流与讨论
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物质燃烧与哪些因素有关?
4、活动小结
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活动与探究二:[约10 min]
1、 观察实验现象(实物投影)
2、讨论与交流下列问题
(1) 上述实验中,为什么薄铜片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2) 为什么铜片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3) 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为什么在通入空气后却燃烧了?
(4) 综上所述,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3、活动小结:(板书)
(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师:启发引导学生对燃烧条件进行讨论并交流。
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交流。
生:(讨论)
1、由上述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3、由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或空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活动与探究三:[约15 min]
1、 讨论与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有过灭火的经验吗?谈谈你在生活中采取的一些灭火措施。
2、 组实验:如图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3、 讨论与交流
(1)你如何熄灭蜡烛?
(2)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如何处理?为什么? (3)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了,如何处理?为什么?
(4)扑灭森林火灾时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为什么?
(5)如何解释“釜底抽薪”和“杯水车薪”这两个成语?
4、 观看幻灯片及Flash动画资料并思考面对火灾时如何进行灭火或逃生。
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通过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探究的问题。
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对燃烧条件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深化。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严谨的思维方式,了解对比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教师演示:实验7-2:面粉爆炸实验
活动与探究四: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约5 min]
1、观察实验现象
2、学生阅读P128-129内容。
3、 讨论与交流:了解生活中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认识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让学生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课后拓展与实践
1、根据自己住宅的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包括万一发生火灾时需采取的灭火或自救措施)。
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对火灾的安全防范意识。
八、教学反思
在讲授《燃烧和灭火》这节课时,我将教材的呈现方式做了适当调整,把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部分内容作为一课时来学习,其余内容在下课时学习。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如下任务:查阅有关灭火方法和着火自救措施方面的资料。课堂上,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通过听取其他同学的反驳意见及实验验证等方法对燃烧条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灭火方法和着火自救措施,由于学生课前查阅了大量资料,因此获得了大量相关知识,其中某些知识有的学生不太理解,再通过其他同学的解释,解决了他们心中的疑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起到了引导作用,大部分活动都是由学生完成的,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对于相关的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所以我认为在今后教学中,凡符合此类型的课应多采用这种方法教学,使课堂上的教学效果更好。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还从学生所查资料中获得了很多新知识,如有的学生说用纸锅来烧水,由于纸是很容易着火的,这个方法是否可行呢?课后通过实验证明了这种方法是可行的,由此使我进一步体会到现代教学不但是教师传授给学生新知识,学生也能给教师带来新的知识、新的思路,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挖掘这部分资源,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1、实验改进:此实验装置可将导管改为一个倒置的漏斗罩住白磷,通入氧气可用洗耳球向里面鼓入空气代替,效果不错,且简单易行。但要注意不要将水吸入洗耳球。
2、面粉爆炸的演示实验不易成功,我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面粉太潮湿
②里面的蜡烛易熄灭
③随着蜡烛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里面的氧气不足以使面粉爆炸。所以我认为此实验有待改进。
对于这节课我认为还存在如下不足: 1、每组同学的观点应归纳到黑板上,在学完燃烧条件后,可分组讨论学生所说摩擦、钻木、放大镜起火的原因,干的着、湿的不着、纸锅烧水的原理,使学生对燃烧条件认识更深。2、对于灭火方法或火灾逃生措施配上一些关于指错找错的画面效果更好。今后再上这节课,针对以上不足之处,应进一步完善教学思路,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更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