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12 22:12: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坚持了十四年,战争的起点是(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台儿庄战役
2.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争取抗战胜利,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是(  )
A.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B.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C.开展人民游击战争
D.打土豪、分田地
3.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的历史事件是(  )
A.一二?九运动 B.五四运动
C.国共合作宣言发表 D.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4.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标志抗日战争的开始是(  )
A.九一八事变 B.八一三事变 C.西安事变 D.七七事变
5.“危急中华地,千里炮声隆。惊落卢沟晓月,仗武事汹汹。我自堂堂华夏,更有文明雄史,奋起九州同……双关捷,百团战,展雄风。敌前敌后,南北游击任纵容……”。材料中“惊落卢沟晓月”是指(  )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南京大屠杀
6.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运动陆续在东北各地兴起,建立了上百支抗日游击队。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开始建设革命根据地 B.已经赢得长征的胜利
C.实现敌后战场的抗战 D.将民族利益放在首位
7.毛泽东曾说:“□□和陕甘宁边区,从1936年到1948年,曾经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曾经是人民解放战争的总后方。”下列适合填入空白处的内容是(  )
A.延安 B.瑞金 C.吴起镇 D.西柏坡
8.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这次大会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9.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在抗战时期曾这样描述一场战役:“整个华北地区,从晋西北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打击了敌人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线。”她描述的这场战役的指挥者是(  )
A.李宗仁 B.林彪 C.彭德怀 D.谢晋元
10.1940年,人们通过报纸了解抗战的相关情况,下列内容不能从当年报刊中获取的是(  )
A.汪精卫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
B.中国军队在华北敌后战场主动出击日军,发动百团大战
C.中共在延安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D.抗战处于战略相持阶段
11.在《“南京大屠杀”之虚构》一书中,田中正明说:“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对此言论认识正确的是(  )
A.口述历史就是传闻,不能作为考证历史的有效证据
B.否定口述历史具有史料价值,体现了严谨的史学态度
C.准确反映了日本对华的态度,符合中日两国的利益
D.否定了口述历史的史料价值,企图为南京大屠杀翻案
12.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独立抗战,抗击了在中国本土的50万到70万敌军﹣﹣大约是日本总军力的一半。在1945年战争结束时,230万日本的海外派遣军中有120万被钉在了中国。这表明(  )
A.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援助
B.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C.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D.中国的抗日战争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13.“查屠杀最惨厉之时间,厥为26年12月12日至同月21日,亦即在谷寿夫部队驻京之期间内”材料“屠杀”对象的数量是(  )
A.20万以上 B.25万以上 C.30万以上 D.35万以上
14.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5年,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像一支战斗的号角,鼓舞了中华民族儿女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北平学生的行动是(  )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四五运动 D.一二?九运动
15.甲午中日海战割台湾岛给日本,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请你算一算我国宝岛台湾被日本侵占了多少年?(  )
A.45年 B.50年 C.55年 D.60年
16.关于南京大屠杀,中日舆论波澜不断。对于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所称的“南京事件”是不可能发生的,我外交部发言人称“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下面可作为第一手资料的“铁证”有(  )
①美国牧师约翰?马吉1937年拍摄记录的迄今唯一的南京大屠杀影像
②时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约翰?拉贝撰写的反映日军暴行的《拉贝日记》
③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前印有222名“历史证人的脚印”的铜版路
④美籍华人作家哈金所着的《南京安魂曲》
A.①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④
17.《灾难与转折1937》一书中把1937年定义为中华民族历史的转折点,依据是(  )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一二?九运动 D.八一三事变
18.1936年12月28日,美国《时代》杂志报道:“独裁者蒋多年来一直玩着冗长的等待游戏,而少帅14天前作为“赎金’提出南京政府立即对日宣战的公开要求,已引起千百万中国人的共鸣。”报道所描述的事件(  )
A.是中美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
B.揭示了国民政府内部斗争的严峻性
C.成为扭转当时政局的关键
D.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19.1945年4月,美、英、苏、中四国共商建立联合国。10月,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这可以反映出抗日战争(  )
A.推动了中华民国的建立 B.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实现了彻底的民族独立
20.有歌词写道:“休说那旧时恩怨,且携手共赴明天,毕竟是血浓于水,根叶相连,毕竟是同一个中华,一个祖先。”下列内容能体现以上歌词涵义的是(  )
A.维新变法,思想启蒙 B.北伐战争,推翻军阀
C.南昌起义,军旗升起 D.西安事变,合作抗日
二.材料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抗日战争……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中国战场是抗击法西斯侵略时间最长(1931﹣1945年)的战场。中国作为抵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战场,在长达10年以上的时间里单独抵御了穷凶恶极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牵制了日军主力,扼制了日军北进,推迟了日军南下,有力地支援了欧洲、东南亚和太平洋战场。
材料二 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的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关头,中共中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1936年,中国共产党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材料三 1937年后,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全民族的抗战开始了。经过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付出了巨大牺牲,终于同美、英、苏等反法西斯同盟国一道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1)哪一事件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2)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影响。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因素有哪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有何意义?
(4)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
材料二: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
材料三:根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调查报告:无辜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被集体杀害,总共有30多万人丧生。
(1)材料一叙述的“夺我东三省”局面发生在哪次事变后?这次事变后,国民政府采取什么政策?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样的抗日主张?
(3)材料三揭示了日军的什么暴行?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针对当今某些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抹杀这一人间惨剧真相的事实,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中日关系?
(4)在日本侵略中国期间,涌现了一批批的爱国主义官兵,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中华民族的危亡,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请你举出两位抗日英雄。
2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从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解放前,东北地区曾流传着这样的民谣:“苦难十四年,日本和汉奸,压迫老百姓,有苦不敢言……”。
(1)东北人民“苦难十四年”开始于哪一事件?面对日本的侵略,蒋介石采取了什么政策?
材料二 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
﹣﹣张学良、杨虎城通电全国的电文

(2)张学良、杨虎城在哪一事件后发表了上述电文?这一事件后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张学良和杨虎城提出的什么主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材料三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
(3)分别列举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一个战役,以彰显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气慨。“兄弟同心,共御外侮”说明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指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该宣言发表的意义。
材料二 历时三个月(1937年8月13日﹣1937年11月12日)的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抵抗最坚决、最持久、战绩最显著的一次大会战。会战后期,蒋介石在苏州召开的高级将领会议上,进一步强调:“如果我们在这次上海战争发生以后,到双十节为止,不能以壮烈的牺牲,予倭寇以最大的打击,……则本月5日美国罗斯福总统的正义演说,不会发表,国联谴责日本暴行的议案,也不会通过”。
﹣﹣据国民政府军委会办公厅《上海作战日记(1937年8月11)》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淞沪会战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 通过十四年的抗战,中国共产党全国党员发展到121万,中共领导的军队发展到127万人,并组建了200万民兵;拥有了除陕甘宁以外大小18个抗日根据地。敌后战场逐渐成长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中共初步发展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摘编自章开沅《中国近现代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共成为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的原因。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坚持了十四年,战争的起点是(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台儿庄战役
【解答】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东北军不战而溃,军政大员四散逃避。第二天清晨,日军占领沈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战争的序幕。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教育部发文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14年抗战”开始于1931年发生的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坚持了十四年,战争的起点是九一八事变。
故选:A。
2.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争取抗战胜利,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是(  )
A.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B.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C.开展人民游击战争
D.打土豪、分田地
【解答】为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争取抗战胜利,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在土地政策方面,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实行精兵简政政策,提高了主力部队的战斗力,增强了政府机关的行政效能,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在生产上,开展大生产运动,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在思想上,开展了整风运动,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故选:A。
3.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的历史事件是(  )
A.一二?九运动 B.五四运动
C.国共合作宣言发表 D.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解答】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冒着严寒聚集在新华门前,向国民党当局请愿。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反动军警用大刀、水龙、木棍镇压手无寸铁的青年学生。这就是著名 的“一二?九运动”。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4.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标志抗日战争的开始是(  )
A.九一八事变 B.八一三事变 C.西安事变 D.七七事变
【解答】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反诬中国军队破坏,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进攻采取不抵抗政策。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下令将20万东北军撤出东北,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落入日军之手。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
故选:A。
5.“危急中华地,千里炮声隆。惊落卢沟晓月,仗武事汹汹。我自堂堂华夏,更有文明雄史,奋起九州同……双关捷,百团战,展雄风。敌前敌后,南北游击任纵容……”。材料中“惊落卢沟晓月”是指(  )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南京大屠杀
【解答】依据“惊落卢沟晓月”可知与七七事变有关。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无礼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日本以此为借口发动进攻,即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故选:B。
6.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运动陆续在东北各地兴起,建立了上百支抗日游击队。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开始建设革命根据地 B.已经赢得长征的胜利
C.实现敌后战场的抗战 D.将民族利益放在首位
【解答】由材料“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运动陆续在东北各地兴起,建立了上百支抗日游击队”可知,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面对日本的侵略,国共的态度明显不同,体现了中共将民族利益放在首位的特点。
故选:D。
7.毛泽东曾说:“□□和陕甘宁边区,从1936年到1948年,曾经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曾经是人民解放战争的总后方。”下列适合填入空白处的内容是(  )
A.延安 B.瑞金 C.吴起镇 D.西柏坡
【解答】毛泽东曾说:“□□和陕甘宁边区,从1936年到1948年,曾经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曾经是人民解放战争的总后方。”适合填入空白处的内容是延安。抗日战争时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所在地,是敌后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抗战的中心。延安还是人民解放战争的总后方。
故选:A。
8.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这次大会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解答】中共七大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思想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故选:D。
9.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在抗战时期曾这样描述一场战役:“整个华北地区,从晋西北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打击了敌人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线。”她描述的这场战役的指挥者是(  )
A.李宗仁 B.林彪 C.彭德怀 D.谢晋元
【解答】据“整个华北地区,从晋西北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打击了敌人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线。”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描述的这场战役的指挥者是彭德怀。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一百多个团,在华北两千多公里的路线上,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故选:C。
10.1940年,人们通过报纸了解抗战的相关情况,下列内容不能从当年报刊中获取的是(  )
A.汪精卫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
B.中国军队在华北敌后战场主动出击日军,发动百团大战
C.中共在延安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D.抗战处于战略相持阶段
【解答】抗日战争胜利前夕,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1940年,人们通过报纸了解抗战的相关情况,不能从当年报刊中获取的内容是选项C.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11.在《“南京大屠杀”之虚构》一书中,田中正明说:“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对此言论认识正确的是(  )
A.口述历史就是传闻,不能作为考证历史的有效证据
B.否定口述历史具有史料价值,体现了严谨的史学态度
C.准确反映了日本对华的态度,符合中日两国的利益
D.否定了口述历史的史料价值,企图为南京大屠杀翻案
【解答】田中正明说这番话目的是在否认日本侵华的历史,为南京大屠杀翻案,传闻(口述)也是考证历史的有效证据之一,尽管其真实性不如实物证据高,但是决不可否认其价值的有效性。本题选D项,A项说法错误;B项与材料不符;C项说法完全错误。
故选:D。
12.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独立抗战,抗击了在中国本土的50万到70万敌军﹣﹣大约是日本总军力的一半。在1945年战争结束时,230万日本的海外派遣军中有120万被钉在了中国。这表明(  )
A.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援助
B.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C.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D.中国的抗日战争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解答】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独立抗战,抗击了在中国本土的50万到70万敌军﹣﹣大约是日本总军力的一半。在1945年战争结束时,230万日本的海外派遣军中有120万被钉在了中国。这表明中国的抗日战争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牵住了日本大量的兵力,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苏德战场:由于中国战场的顽强抗战,牵住了日本大量的兵力,使苏联避免了遭受德日东西夹击的困境,苏联得以集中兵力对德作战,并最终扭转了苏德战场的不利局势,取得最后的胜利。
故选:D。
13.“查屠杀最惨厉之时间,厥为26年12月12日至同月21日,亦即在谷寿夫部队驻京之期间内”材料“屠杀”对象的数量是(  )
A.20万以上 B.25万以上 C.30万以上 D.35万以上
【解答】根据题干中的时间“26年12月12日至同月21日”其中民国二十六年即为1937年,可知这一事件是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作为战时陪都。日军占领南京在六周之内,屠杀中国军民三十万人以上。
故选:C。
14.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5年,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像一支战斗的号角,鼓舞了中华民族儿女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北平学生的行动是(  )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四五运动 D.一二?九运动
【解答】依据课本所学,日本不断的入侵使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形势,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掀起了一二?九运动,这就是爱国救亡运动,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D符合题意。
故选:D。
15.甲午中日海战割台湾岛给日本,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请你算一算我国宝岛台湾被日本侵占了多少年?(  )
A.45年 B.50年 C.55年 D.60年
【解答】1895年4月17日,因为甲午战争大清战败,把台湾割给的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5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接收台湾,我国宝岛台湾被日本侵占了50年。
故选:B。
16.关于南京大屠杀,中日舆论波澜不断。对于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所称的“南京事件”是不可能发生的,我外交部发言人称“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下面可作为第一手资料的“铁证”有(  )
①美国牧师约翰?马吉1937年拍摄记录的迄今唯一的南京大屠杀影像
②时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约翰?拉贝撰写的反映日军暴行的《拉贝日记》
③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前印有222名“历史证人的脚印”的铜版路
④美籍华人作家哈金所着的《南京安魂曲》
A.①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④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都有虚构的因素,美籍华人作家哈金所着的《南京安魂曲》不能作为第一手资料的“铁证”。故排除CD. ①②是现场真实的影像或照片,明显可作为“铁证”。③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前印有222名“历史证人的脚印”的铜版路不是历史遗迹,不是第一手资料,故B正确。
故选:B。
17.《灾难与转折1937》一书中把1937年定义为中华民族历史的转折点,依据是(  )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一二?九运动 D.八一三事变
【解答】1937年,中国的“灾难与转折”是指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18.1936年12月28日,美国《时代》杂志报道:“独裁者蒋多年来一直玩着冗长的等待游戏,而少帅14天前作为“赎金’提出南京政府立即对日宣战的公开要求,已引起千百万中国人的共鸣。”报道所描述的事件(  )
A.是中美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
B.揭示了国民政府内部斗争的严峻性
C.成为扭转当时政局的关键
D.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解答】分析材料可知,描述了西安事变,经过中共和各方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C符合题意。
故选:C。
19.1945年4月,美、英、苏、中四国共商建立联合国。10月,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这可以反映出抗日战争(  )
A.推动了中华民国的建立 B.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实现了彻底的民族独立
【解答】1945年4月,美、英、苏、中四国共商建立联合国。10月,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这可以反映出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据所学知,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牵住了日本大量的兵力,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故选:C。
20.有歌词写道:“休说那旧时恩怨,且携手共赴明天,毕竟是血浓于水,根叶相连,毕竟是同一个中华,一个祖先。”下列内容能体现以上歌词涵义的是(  )
A.维新变法,思想启蒙 B.北伐战争,推翻军阀
C.南昌起义,军旗升起 D.西安事变,合作抗日
【解答】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着团结抗日新局面到来。据“休说那旧时恩怨,且携手共赴明天,毕竟是血浓于水,根叶相连,毕竟是同一个中华,一个祖先。”及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合作抗日能体现这一歌词的涵义。
故选:D。
二.材料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抗日战争……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中国战场是抗击法西斯侵略时间最长(1931﹣1945年)的战场。中国作为抵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战场,在长达10年以上的时间里单独抵御了穷凶恶极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牵制了日军主力,扼制了日军北进,推迟了日军南下,有力地支援了欧洲、东南亚和太平洋战场。
材料二 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的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关头,中共中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1936年,中国共产党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材料三 1937年后,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全民族的抗战开始了。经过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付出了巨大牺牲,终于同美、英、苏等反法西斯同盟国一道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1)哪一事件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2)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影响。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因素有哪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有何意义?
(4)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解答】(1)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2)由材料一“中国的抗日战争……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中国战场是抗击法西斯侵略时间最长(1931﹣1945年)的战场。中国作为抵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战场,在长达10年以上的时间里单独抵御了穷凶恶极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牵制了日军主力,扼制了日军北进,推迟了日军南下,有力地支援了欧洲、东南亚和太平洋战场”可知,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3)据材料三“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的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关头,中共中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1936年,中国共产党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因素有: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4)由材料三“1937年后,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全民族的抗战开始了。经过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付出了巨大牺牲,终于同美、英、苏等反法西斯同盟国一道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可知,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国共两党合作领导全民族抗战;全中国人民的英勇奋战;国际力量的支持。
故答案为:
(1)九一八事变。
(2)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3)因素: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等。意义: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4)国共两党合作领导全民族抗战;全中国人民的英勇奋战;国际力量的支持。(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
材料二: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
材料三:根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调查报告:无辜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被集体杀害,总共有30多万人丧生。
(1)材料一叙述的“夺我东三省”局面发生在哪次事变后?这次事变后,国民政府采取什么政策?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样的抗日主张?
(3)材料三揭示了日军的什么暴行?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针对当今某些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抹杀这一人间惨剧真相的事实,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中日关系?
(4)在日本侵略中国期间,涌现了一批批的爱国主义官兵,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中华民族的危亡,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请你举出两位抗日英雄。
【解答】(1)根据材料一“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可知是发生在九一八事变后。1931年9月18日,日军炸毁了沈阳北郊南满铁路柳条湖一段铁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张学良下令将20万东北军撤出东北,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沦陷敌手。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2)据材料二“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可知,反映的是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攻占卢沟桥,发动了七七事变,中国开始了全民族抗战,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主张。
(3)结合材料三“根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调查报告:无辜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被集体杀害,总共有30多万人丧生”和所学知识,针对当今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抹杀这一人间惨剧真相的事实,我们表示强烈的愤慨和严正抗议;我们应该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牢记历史,珍爱和平,日本应该正视历史、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加强合作,才能谋求中日关系健康发展。
(4)依据题干的关键词“在中国近代史中”,“为了民族的独立”,“民族英雄”,可知列举中国近代史反抗外来侵略的人物。如:林则徐、邓世昌、左宗棠、彭德怀、李宗仁等。
故答案为:
(1)九一八事变;不抵抗政策。
(2)七七事变;主张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3)南京大屠杀;表示强烈的愤慨和严正抗议;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正视历史、以史为鉴;牢记历史,珍爱和平;面向未来、加强合作;谋求中日关系健康发展。
(4)林则徐、邓世昌。
2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从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解放前,东北地区曾流传着这样的民谣:“苦难十四年,日本和汉奸,压迫老百姓,有苦不敢言……”。
(1)东北人民“苦难十四年”开始于哪一事件?面对日本的侵略,蒋介石采取了什么政策?
材料二 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
﹣﹣张学良、杨虎城通电全国的电文

(2)张学良、杨虎城在哪一事件后发表了上述电文?这一事件后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张学良和杨虎城提出的什么主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材料三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
(3)分别列举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一个战役,以彰显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气慨。“兄弟同心,共御外侮”说明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解答】(1)材料一叙述的“苦难十四年”局面发生在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蒋介石采取了不抵抗政策。
(2)材料二“张学良、杨虎城通电全国的电文”可知,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党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据材料三“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面战场如台儿庄战役、敌后战场如百团大战。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成功,史称“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在山东台儿庄与日军展开激战,歼灭日军1万多人,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1940年8月,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敌后战场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主要目标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故答案为:
(1)九一八事变 不抵抗政策。
(2)西安事变;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3)正面战场:台儿庄战役;敌后战场:平型关大捷或百团大战;实行全民族抗战。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指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该宣言发表的意义。
材料二 历时三个月(1937年8月13日﹣1937年11月12日)的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抵抗最坚决、最持久、战绩最显著的一次大会战。会战后期,蒋介石在苏州召开的高级将领会议上,进一步强调:“如果我们在这次上海战争发生以后,到双十节为止,不能以壮烈的牺牲,予倭寇以最大的打击,……则本月5日美国罗斯福总统的正义演说,不会发表,国联谴责日本暴行的议案,也不会通过”。
﹣﹣据国民政府军委会办公厅《上海作战日记(1937年8月11)》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淞沪会战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 通过十四年的抗战,中国共产党全国党员发展到121万,中共领导的军队发展到127万人,并组建了200万民兵;拥有了除陕甘宁以外大小18个抗日根据地。敌后战场逐渐成长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中共初步发展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摘编自章开沅《中国近现代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共成为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的原因。
【解答】(1 )根据材料一“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指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中国的主要矛盾。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
(2)根据材料二“历时三个月( 1937年8月13日一1937年11月12日 )的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抵抗最坚决、最持久、战绩最显著的一次大会战。会战后期,蒋介石在苏州召开的高级将领会议上,进﹣步强调:‘如果我们在这次上海战争发生以后,到双十节为止,不能以壮烈的牺牲,予倭寇以最大的打击,..则本月5日美国罗斯福总统的正义演说,不会发表,国联谴责日本暴行的议案,也不会通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淞沪会战持续了三个多月,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企图,也展示了中国人民抗战的信心和力量,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也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发展。
(3 )根据材料三“通过十四年的抗战,中国共产党全国党员发展到121万,中共领导的军队发展到127万人,并组建了200万民兵”可知党员人数和人民军队的增加;根据材料“且拥有了除陕甘宁以外的大小18个抗日根据地”可知体现革命根据地的增加;根据材料“敌后战场逐渐成长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可知敌后战场变为主战场。
故答案为:
(1)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
(2)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展现了不屈服的抗战精神,坚定了抗战的信心;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国际影响,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赞赏;推进国共合作。
(3)中共党员数量和人民军队的增加;建立了广泛的根据地;敌后战场成为抗战后期的主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