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改版九上化学 6.1探索燃烧和灭火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京改版九上化学 6.1探索燃烧和灭火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9-12-15 09:10: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探索燃烧和灭火
授课时间





知识与技能
燃烧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景,提出质疑(问题),设计实验并实施实验,教师引导,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情感 、态度、价值观
通过活动与探究和自制灭火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重点
燃烧的条件
难点
燃烧条件的探究及对着火点的理解。
准备
烧杯、铜片、白磷、红磷、开水、蜡烛、火柴、小试管、浓盐酸、稀盐酸、碳酸钠、小煤块、小木块、酒精灯等。
教 学 内 容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1854年5月30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航行,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两个多月后,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
思考:
战舰上为什么失火了呢?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并能根据情形进行归纳总结。
事后化学家们根据英国军事保安部门提供的材料,准确地找到了“纵火犯”---草料。通过这个故事,你能想到了什么呢?
思考
回答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引入新课
通过刚才的故事,大家感觉火是无情的,但什么事情都没有绝对化。在日常生活中,火给人们带来了幸福。今天我们就给大家介绍“燃烧及其利用”。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新课讲解
根据大家的生活经验,我们在那些方面用到火?火为人类作出了那些贡献呢?
回答
交流
燃烧可以用来加工食物、冶炼金属、取暖、烘烤衣物等。

教 学 内 容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讲解
为什么草料成了“纵火犯”。
回答
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草料燃烧,但草料的燃烧导致了一艘战舰的毁灭却是事实。草料具备了那些条件就可以燃烧呢?下面,我们就来对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
活动与探究
(1)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400 mL热水,并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个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 (2)、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空气,观察现象。
1、观察实验现象(实物投影) 2、讨论与交流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中,为什么薄铜片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2)为什么铜片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为什么在通入空气后却燃烧了? (4)综上所述,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现象1:铜片上的白磷开始燃烧,发光放热,产生大量白烟,产生黄白色火焰;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
现象2:本来水中的白磷不燃烧,通入氧气后开始燃烧。
讲解新课
通过上述的实验,到底什么是燃烧?燃烧需要那些条件?(见板书)
可燃物燃烧时,都需要一个最低的温度,也就是着火点。不同的物质的着火点是不同的,大家看投影。
课件展示
在通常状况下一些常见物质的着火点
物质
白磷
红磷
木材
木炭
乙醇
无烟煤
着火点/℃
40
240
250-330
320-370
558
700-750
提出问题
通过对燃烧条件的学习,那位同学给大家解释一下,在“欧罗巴”号上,草料为什么成了“纵火犯”呢?
由于“欧罗巴”号船舱里堆放的草料,第一个条件就具备了。草料太多太实,空气不能流通,使得温度逐渐升高,达到了草料的着火点,所以草料自行燃烧了。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 学 内 容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件展示
草料会和空气中的氧发生氧化反应,这种氧化反应进行的很缓慢,不像燃烧那样剧烈地发光发热,叫缓慢氧化。例如铁生锈也是一种缓慢氧化。物质在缓慢氧化的过程里也产生热,不过放热速度很慢,平时察觉不出来。由于“欧罗巴”号船舱里堆放的草料太多太实,空气不流通,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量不易散发,越积越多,温度逐渐升高,达到了草料的着火点、而可燃物燃烧,只有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跟氧气接触,二是温度达到着火点,因为这俩个条件都具备,所以草料不经点燃,便自行燃烧起来。
实验改进
课件展示
如果按教材上的方法,用90℃以上的开水,铜片上的白磷可在3-5分钟内燃烧。该实验虽然效果明显,但是时间不易把握,且水温和水量不易控制,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进行如下改进后,大大节约了时间,且容易控制,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用250ml的烧杯代替500ml的烧杯,用50-60℃的热水代替开水,并注入其中;用100ml的烧杯代替铜片,并在烧杯底部一侧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侧放一粒比绿豆略小且已用滤纸吸去表面水的白磷,然后将此烧杯浸入250ml烧杯中(如图)。这样,小烧杯内的白磷在1分钟即可燃烧,且烧杯不会损坏,效果也更加明显,且容易控制实验时间。
讨 论
古人从闪电过后的火灾中取火进山洞后发现:一旦火不小心被熄灭后,要再等一次火灾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由此带来诸多的不便。于是他们就想能不能靠自己取火呢?后来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钻木取火和燧石取火!恩格斯对此有高度评价:“人类发明取火与直立行走具有同样伟大的意义!” 请你分析:钻木取火和燧石取火的原因。
钻木取火:古人通过钻木摩擦生热使周围的温度达到木柴的着火点,这样木柴便燃烧起来就有了钻木取火
燧石取火:古人通过互敲火石产生火花来点燃干树叶和木柴等!由于火花的温度达到了干树叶和木柴的着火点便燃烧起来这就是燧石取火!
判 断
不同物质着火点不同,那么相同物质的着火点就一定相同吗?并举例论证。
解答:正确,着火点是物理性质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木屑比较容易点燃而木条较难点燃,是因为木屑的反应程度更剧烈。
教 学 内 容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可燃物的燃烧需要具备俩个条件才能燃烧,一是有氧气,二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课后作业
通过学习,同学们下去仔细思考一下,怎样来灭火?




探索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
1、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2、条件:(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着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