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上 3.1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上 3.1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9-12-13 06:49: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题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中国画是通过笔墨、色彩、章法等外在形式语言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2.认识中国画将绘画、书法、诗词、篆刻等有机结合,形成其独特的形式美感。
3.对中国画的形式美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画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中国与西方绘画技法比较,了解不同文化的审美追求。
2.运用形式美法则探究中国画的综合性,初步体验中国画“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感悟到中国画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并内化为热爱祖国的情怀。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了解诗书画印的结合是中国画特有的艺术形式,体会诗书画印结合的美感,感受中国画的意境。
教学方法
对比欣赏法 观察法 谈话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导入阶段
问题导入:从本单元的题目《笔墨丹青》,你会联想到什么?
出示一张不完整的中国画图片,并提问:
1、这幅中国画完整吗?
2、从表现形式上看,中国画由哪几部分组成?
总结:诗、书、画、印
讲授新课
(一)比较分析
1、出示国画王维的《山居秋暝》和油画凡高的《乌鸦群飞的麦田》,进行比较,分析:中国画与西方油画有什么不同?
总结;材料不同、技法不同、画面不同,
2、通过图片展示讲授关于中国画的知识。
中国画,简称国画,古时成为丹青,使用中国特制的毛笔、墨和颜料,在宣纸上或绢上作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形式。
(二)具体讲授诗、书、印与画的结合
1、诗与画的结合
(1)出示王维的绘画作品《江干雪霁图卷》,请学生描绘,教师对学生的描述进行评价引导。
(2)出示苏轼的绘画作品《潇湘竹石图》,这幅画开创了中国“文人画”的先河,引出文人画的概念,文人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
(3)欣赏作品齐白石的《不倒翁》,提问:诗在画中的作用是什么?
总结:通过画上的题诗,人们容易领会作者的意图;把诗与画结合起来,可以使静止的画面活跃起来,而诗也有了想象的凭借;画上题诗也可以起到点题的作用。
(4)游戏体验:为画题诗。
出示几幅画。
2、书与画的结合
(1)出示赵孟畹摹抖?蛲肌罚?胙??鄄焱计??⒊⑹悦杌婊?嬷械某【啊?
(2)自主探究环节
提款的类型:横题、直题、多题、满题、随形题、穿插题。
出示各种图片,并提问:此画中的提款属于哪种类型?
3、印与画的结合
(1)介绍印章的组成部分。
出示两幅印章的图片
印的表现形式:阴刻和阳刻,白文和朱文。
(2)印章的种类:
姓名章——作家的名字
斋馆章——画家的住处或画室
闲章——内容是随意的,大都是一句成语、格言或画家的主张。
(3)学生讨论思考
印章在书画作品中的作用是什么?
4、作品赏析
让学生尝试从诗书画印结合的角度对中国画进行欣赏评价。
小结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是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现了画家的文化修养和中国画的艺术特色。国画生根于璀璨的中国文化之中,希望同学们能够继承中华民族这一优秀的文化传统。
观看图片,回答问题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讨论并回答
通过比较得出结论: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是中国画区别与西方油画最典型的特征。
学生描绘《江干雪霁图卷》的景象
学生描绘《潇湘竹石图》的景象。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
描绘画中的场景。
学生自学,并回答问题。
学生观察两幅图片,找出不同。
学生在课本23页中,能够辨认印章的类型。
学生讨论。
用自己的语言,从诗书画印的角度对中国画进行评价。
感悟中国画具有丰富的内涵。
通过联想和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好奇心。
引出课题: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
通过比较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总结中国画特有的表现形式,从而突出本课课题。
使学生感受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魅力。
让学生通过这幅画的赏析,体验中国画诗与画的结合
通过苏轼的绘画作品引出文人画的概念。
进一步体验诗与画的关系。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体会《二羊图》是开提款先河的作品。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体悟印章在书画中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的艺术形式。
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板书设计
第一课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
中国画
诗与画的结合
书与画的结合
印与画的结合
教学反思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是人教版初中美术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本课属于“欣赏·评述”领域。中国画在其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对意与境、形与神、感性与理性等关系的独特的美学理论,尤其是在表现形式上,将绘画、书法、诗词、篆刻等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形式美感。
本节课从导入、新授、自主探究到总结各个环节都安排紧凑,问题设置较多,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在将中国画与西方油画进行比较找不同的环节,对于油画在选择图片时不太成功。在讲课时选择了一幅凡高的《乌鸦群飞的麦田》,应该选取一幅较写实的风景画,这样学生在进行对比的时候就比较容易找出中国画和西方油画在透视方面的不同,中国画多运用散点透视,而油画则运用焦点透视的画法。
其次,对于每个知识点的讲解还不够深入,归根结底就是对教材的挖掘还不够深入。比如对于诗与画的结合这个点,还可以拓展一些,将该知识点深入研究。
最后,对于学生的回答,追问不够。比如在为画题诗环节,在出示第一幅画的时候,有学生回答:“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我应该继续追问,为什么看到这幅画你会想起这首诗?画面中的月亮在诗中怎么体现出来?多一些时间让学生观察画,让学生独立思考,以学生为主体,也许他们会给你意想不到的答案。
中国画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形式美感,所以,学习中国画必须从了解绘画、诗词、落款、书法和印章的知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