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满清之绝对专制,在雍正帝时代,完全确立。雍正帝英明果断,裁抑宗室,亲揽大权,达到了绝对专制的最高峰。”下列能支持其观点的有( )
①推行密折制? ?②创立“秘密建储”制度? ?③设置军机处? ?④完成“改土归流”任务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雍正时,因用兵西北而临时设置军机处。乾隆时,一度罢军机处,后又下令恢复。乾隆重建军机处主要着眼于( )
A.完善中枢辅政制度????????????????????????????????B.协调满汉官员矛盾
C.掌控全国军政大权????????????????????????????????D.提高政务处理效率
3.1727年,清政府设驻藏大臣正副二人,监督政务,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在西藏留驻川陕兵两千人、滇军一千人,分驻拉萨和昌都,归驻藏大臣指挥。这些措施
A.消除了西藏的分裂割据势力????????????????B.使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 )
C.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D.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直接管理
4.议政王大臣会议曾经是清政府的最高决策机构。但自康熙帝以来,皇帝就想抛开这个机构乾纲独断。为此,皇帝逐步通过增加这个机构的成员、减少其参与决策的事务、设立别的机构逐步分割其权力、甚至长时间不召开议政王大臣会议等措施。至乾隆五十六年正式废除了这个机构。这个过程表明( )
A.康雍乾三帝决策缺乏果断性????????????????B.传统习惯势力影响力很强
C.清政府国家机器运转不顺畅????????????????D.康雍时期不属于君主专制政体
5.雍正帝将密折奏事的范围扩大到各省督抚以下的布政使、按察使,而且特许某些道员、知府以及总兵以下的副将奏事。这一变化( )
A.解决了地方行政效率低下的痼疾????????B.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推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僵化????????D.拓宽了中央决策的信息来源
6.元明以来藏传佛教传入蒙古。清朝入关前,在蒙古修建、保护寺庙,宣扬优礼藏传佛教的政策。入关后,清政府对藏传佛教大喇嘛制定职衔、名号制度,成为国家制度的一部分。到清代中期,蒙古地区的寺庙达到1800余座,喇嘛人数达到15万人。这说明清代
A.佛教基本实现对蒙古地区的统治????????B.宗教被纳入国家礼制范畴 ( )
C.蒙古地区风俗习惯发生重大改变????????D.朝廷推崇佛教治国的理念
7.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军机处;雍正十年(1732年),改称“办理军机处”;1735年乾隆帝继位罢军机处;乾隆二年(1737年)重新恢复军机处,并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大了权力。这一演变主要反映了( )
A.清朝中央集权统治不断加强????????????????B.军机处逐渐成为了强化君权的工具
C.中央权力机构的进一步完善????????????????D.军机处成为清朝最高中枢权力机关
8.清代非常重视对全国性地图、地志的纂修。从康熙到乾隆,清政府先后三次纂修《大清一统志》,并且对台湾、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进行了详细的测量。这反映了清代( )
A.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兴起????????????????????B.政府致力于巩固一统局面
C.且有浓郁的边患危机意识????????????????????D.测绘技术水平在迅速提高
9.都统多尔济奏称:“今准夷荡平,回部向化,请令内地商人各随所愿,裹带茶叶、布匹等项,前往青海贸易,使柴达木等远处贫困蒙古得以牲只售换,于边疆生计,大有裨益。”经军机大臣议复,乾隆同意实行。这则材料体现出清朝前期( )
A.西北地区商业获得较大发展????????????????B.边疆地区力图扩大地方权力
C.新疆开始归属中央政府管理????????????????D.通过加强经济交流稳定边疆
10.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A.统领中央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负责朝廷的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11.表1明清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对比
时期 职位 权力范围
明代中叶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其他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
清代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上传下达,备皇帝顾问
表1中的史实表明当时( )
A.君主专制的强化????????????????????????????????????B.官僚机构的膨胀
C.中央集权的加强????????????????????????????????????D.行政效率的提高
12.雍正年间为办理西北军务设置军机处;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撒军机处,但随后又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反映了( )
A.君主专制高度强化????????????????????????????????B.内阁职能范围缩小
C.军机处成决策机构????????????????????????????????D.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13.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属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这说明军机处的特点是( )
A.地处内廷位高权重????????????????????????????????B.跪受笔录奉旨承办
C.机构简单有官无吏????????????????????????????????D.参与政务职能单一
14.诗词作为一种重要的史料来源,在解读历史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下表选项中对应不正确的是( )?
事件 诗歌
A 平定三藩 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滇平》(1681年)
B 册封达赖 天高大漠围青嶂,日午微风动綵斿。
C 收复台湾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中秋日闻海上捷音》(1683年)
D 亲征噶尔丹 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
15.乌兰布通战役胜利后,康熙帝在多伦与内外蒙古首领举行会盟。会盟( )
A.地点在乌兰布通以北附近????????????????????B.解决了漠西蒙古叛乱问题
C.加快了满族汉化的发展步伐????????????????D.接受了全体喀尔喀蒙古贵族和喇嘛的臣服
16.右面疆域结构图反映的朝代是( )?
A.汉代????????????????????B.唐代?????????????????????C.元代????????????????????D.清代
17.新疆是我国的西北屏障,历代十分重视新疆的管理。下列关于新疆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清朝设立的理藩院后来也负责新疆的行政、赋税等事务
②唐朝在攻下西突厥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加以管理
③1884年设立新疆行省,加强对新疆地区的控制
④1955年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依据宪法行使高度自治权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18.“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诗中赞誉的人物是( )
A.郑和????????????????????B.郑成功?????????????????C.林则徐????????????????D.邓世昌
二、材料解析题
19.方法与认识
建构历史辩证思维的科学理论体系要求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揭示客观事物整体的规律性、本质性和发展趋势,再现客观事物的发展历史进程。
材料 右边所示为电视剧《康熙王朝》主题曲《再活五百年》歌词的节选:
沿着江山起起伏伏温柔的曲线 放马爱的中原爱的北国和江南 面对冰刀血剑风雨多情的陪伴 珍惜苍天赐给我的金色的华年 做人一地肝胆 做人何惧艰险 豪情不变年复一年 做人有苦有甜 善恶分开两边 都为梦中的明天 看铁蹄铮铮 踏遍万里河山 我站在风口浪尖紧握住日月旋转 愿烟火人间 安得太平美满 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1)举出康熙帝统治时期,“铁蹄铮铮,踏遍万里河山”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举措两例。
(2)作为历史剧的主题曲,词作者在歌词中透显出了怎样的史观?该史观以哪类人群为治史的重心?
(3)如果康熙帝再活五百年,他是否还能在“风口浪尖中紧握住日月的旋转”?为什么?
(4)结合所学,从新史学的视角去评价康乾盛世。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史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各民族间不断融合交流,促成了我国多元一体的政治和文化格局。下表反映了古代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春秋 随着铁农具普遍使用,交通发达,城市的繁荣,华夏民族共同经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于是出现了“四海之内若一家”“天下定于一”的共同心理。
秦汉 皇朝各种有利于统一的措施,以及秦汉时期所宣扬的大一统思想,各民族联系加强,国家的统一局面发展了。
唐朝 在唐朝前期,政治统一,国力强盛,统治者开明有为,高度的物质文明和发达的精神文化增强了周边各族的向心力和认同感,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格局无论是在空间广度,还是社会深度都超越以往任何一代。唐太宗对周边族群采取的开明亲善政策,使唐出现了“胡、越一家”这种自古未有的和谐局面。
清朝 在清朝统治下,出现了康乾盛世,奠定了作为近代民族国家的版图。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整体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摘编自《中国通史》、《创新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等
结合表格中的历史信息,用相关史实阐述上述朝代(时期)是如何推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的”?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雍正帝推行密折制,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也加强君主专制,故①正确;雍正帝创立“秘密建储”制度,加强对皇位传位的控制,故②正确;雍正帝设置军机处,皇帝独揽行政权,君主专制加强,故③正确;乾隆帝时期完成“改土归流”的任务,不符合时间限制,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2.【答案】C 【解析】军机处的设立,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主要着眼于皇帝控制军国大事的需要,故选C项;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军机处的设立主要是基于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与完善中枢系统无太大关系,排除A项;军机处官员大都是皇帝的亲信,与缓和满汉民族矛盾无关,排除B项;提高行政效率不是乾隆重设军机处的主要目的所在,排除D项。
3.【答案】D 【解析】据材料清政府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驻藏大臣监督政务,拥有军权,这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直接管理,故选D项;“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元朝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使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一部分,排除B项;西藏是政教合一的制度,而材料强调中央对西藏的直接管理,排除C项。
4.【答案】B 【解析】材料“自康熙帝以来,皇帝就想抛开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乾纲独断”但直到“乾隆五十六年正式废除了这个机构”,中间间隔百余年此制度始终存在,说明传统习惯势力影响力很强,故选B项;据史实可知,康雍乾三帝均不缺乏决策果断性,议政王大臣会议长期没有废除主要是政治因素,排除A项;材料仅说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存废,没有说明国家机器的运转情况,排除C项;康雍时期仍然是君主专制政体,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密折奏事范围的扩大一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央对地方信息的掌握更为全面,有利于中央的决策,故选D项;解决了地方行政效率低下的痼疾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B项;推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僵化说法太过于绝对,排除C项。
6.【答案】B 【解析】由材料“清朝入关前,在蒙古修建、保护寺庙,宣扬优礼藏传佛教的政策。入关后,清政府对藏传佛教大喇嘛制定职衔、名号制度,成为国家制度的一部分。到清代中期,蒙古地区的寺庙达到1800余座,喇嘛人数达到15万人”可知清政府在蒙古地区对藏传佛教的优待,并把对藏传佛教的管理纳入国家的礼仪制度,故选B项;藏传佛教只是清政府用来加强对蒙古地区统治的手段之一,而非佛教统治了蒙古地区,排除A项;材料强调佛教在蒙古地区的发展与盛行,而非蒙古地区的其他风俗习惯发生重大改变,排除C项;明清时期朝廷推崇佛教治国的理念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无论是雍正设立军机处,还是乾隆对军机处先废后立,其出发点都是加强皇权,可见军机处成为清廷强化皇权的工具,故选B项;军机处的或立或废属于中央机构的变化,目的在于加强皇权,材料没有体现清代对地方统治力度的加强,排除A项;军机处只是众多中央权力机构中的一个,它的立或废不能代表中央权力机构的完善,存在以偏概全之嫌,排除C项;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控制掌握之下,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机关,但是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排除D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从康熙到乾隆,清政府先后三次纂修《大清一统志》,并且对台湾、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进行了详细的测量”可知,政府致力于巩固统一的政治局面,故选B项;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兴起是在西方侵略不断加深之后,排除A项;浓郁的边患危机意识的产生是在近代以后,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测绘技术水平的提高,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材料中提到“于边疆生计,大有裨益”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巩固边疆政权,故选D项;材料中提到内地商人前往青海贸易,也有利于内地商业的发展,排除A项;准格尔平定,回部向化,体现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B项;汉朝时设置西域都户府加强对新疆的管理,排除C项。
10.【答案】C 【解析】内阁和军机处都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最终决策权在皇帝手中,故选C项;内阁和军机处都不是法定一级的中央机构,六部直属于皇帝,排除A项;负责朝廷的日常事务只符合内阁,不适合军机处,排除B项;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符合军机处,不适合内阁,排除D项。
11.【答案】A 【解析】由表中信息可知,明朝内阁首辅拥有票拟等一些权力,且职权范围并不明朗,所以可能会出现滥用职权的现象,但清朝军机大臣职权明确,是皇帝的顾问负责上传下达,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故选A项;表中对比的仅仅是中枢权力机构,并未提及其他官府部门的情况,故无法看出官僚机构是否膨胀,排除B项;表中呈现的是中央机构的对比,而不是地方机构,所以更多的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而非中央集权,排除C项;表中对比的是中枢机构权力范围的大小,并不能体现行政效率的高低,排除D项。
12.【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和军机处的出现,是皇权膨胀的产物,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内阁的职能范围,排除B项;军机处无决策权,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
13.【答案】B 【解析】“则封寄焉……属时则提奏……得旨则与”体现处理政务要请示皇帝,故选B项;材料体现了军机处的职能没有反映其地位,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机构设置问题,排除C项;参与政务范围较大,不是职能单一,排除D项。
14.【答案】B 【解析】康熙的《塞上宴诸藩》中“天高大漠围青嶂,日午微风动綵斿”,指的是塞北,不符合西藏地区,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平定三藩在云贵一带,洱海昆池符合,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收复台湾符合“岛门空”,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亲征噶尔丹在西北一带符合“天山路”,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5.【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所述及的史实是多伦会盟,在该会盟中,康熙接受了全体喀尔喀蒙古贵族和喇嘛的臣服,故选D项;多伦在乌兰布通以南,不是以北,排除A项;多伦会盟解决的是与漠北喀尔喀蒙古问题,不是漠西蒙古问题,排除B项;满族汉化内容与多伦会盟无关,排除C项。
16.【答案】D 【解析】清朝鼎盛时期的疆域北至外兴安岭,西北至中亚的巴尔咯什湖以西,西跨葱岭,西南至喜马拉雅山南,南至南海诸岛,东南至台湾及其附属岛屿,东至太平洋,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故选D项;汉朝鼎盛时期北至中亚的巴尔咯什湖,西至葱岭,东临日本海,南至越南中部沿海地区,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唐朝鼎盛时期北至贝加尔湖以北和外兴安岭,西至中亚的咸海,东至库页岛,南至越南北部,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元朝鼎盛时期北至北冰洋,西至喜马拉雅山靠近巴基斯坦一带,东至库页岛,南至南沙群岛,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
17.【答案】A 【解析】理藩院是清朝特设管理少数民族事务之机构,掌管内外蒙古、青海、西藏、新疆及四川土司等地区之少数部族事务,并办理与俄罗斯、廓尔喀等国的交涉、通商及入贡事宜,故①正确;安西都护府是在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即640年建立的,故②正确;新疆行省是在左宗棠收复新疆后设立的,故③正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属于少数民族自治区,享有自治权,高度自治权是港澳台享有的,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18.【答案】B 【解析】从材料“逐荷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成功于1662年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故选B项;郑和的主要功绩是七下西洋,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排除A项;林则徐的主要功绩是发起禁烟运动,抵御外侮,排除C项;邓世昌的主要功绩是在甲午海战中,抵御日本的侵略,排除D项。
19.【答案】(1)中俄雅克萨之战,签署中俄《尼布楚条约》;平定蒙古准噶尔部叛乱;降服台湾郑氏势力,设置台湾府等。
(2)传统史观。 以帝王将相、英雄人物为历史重心。
(3)不能。虽然康熙帝曾创造过盛世景象,政权稳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但君主专制统治逐渐走向极端,小农经济、闭关政策、禁锢思想;同时,中西方差距拉大,更加滞后于世界剧变的总趋势。
(4)评分参考:观点、史实、论证、组织
观点:围绕“新史学”的核心内涵,针对传统史学对“康乾盛世”的评价,形成观点;同时可关注传统史学治史的合理性。
史实:能使用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并能将其与相关史实建立联系
论证:围绕康乾时代与新史学核心内涵有关的史实展开,观点与材料结合紧密,说理透彻。
组织:结构、层次、文字等符合规范,条理清晰。
【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列举出康熙皇帝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即可。如:雅克萨之战、平定准噶尔叛乱等。
(2)依据歌词内容,主要是以帝王为核心内容的传统史观。
(3)第一小问是否还能在“风口浪尖中紧握住日月的旋转”,据所学乾隆后期,清朝走向衰落,1840年鸦片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史实可知不能。第二小问原因,依据所学和材料“沿着江山起起伏伏温柔的曲线、放马爱的中原爱的北国和江南”得出康熙帝曾创造过盛世景象,政权稳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据所学军机处的设置、闭关锁国、文字狱政策实施和中国小农经济社会不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潮流可知君主专制统治逐渐走向极端,小农经济、闭关政策、禁锢思想;同时,中西方差距拉大,更加滞后于世界剧变的总趋势。
(4)首先,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康熙帝的功绩,围绕“新史学”的核心内涵,针对传统史学对“康乾盛世”的评价,形成观点;其次,使用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新角度的合理性;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结构、层次、文字等符合规范,条理清晰,史论结合。
20.【答案】春秋时期,生产力进步,交通发达,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大一统观念的逐步形成。秦朝,秦王统一六国,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将“西南夷”和岭南地区纳入中央管辖,促进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开创了中央集权制、郡县制等政治制度,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汉代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唐朝前期,唐太宗采取了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推动了民族团结与融合。对东突厥一部分允许内迁,大部分在原地设置羁縻府州进行管理,对西突厥采取战而后和的政策,攻下西突厥后,设置安西都护府进行管辖,对吐蕃王朝实行和亲。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强大的国力增强了周边各族的向心力和认同感,推动了国家的统一清朝前期社会进一步发展,康熙帝平定“三藩”割据,统一台湾,抗击沙俄入侵,平定噶尔丹叛乱,采取了一系列加强满汉关系和团结蒙藏的措施,缔造和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版图。随着历朝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治理措施的加强,大一统民族国家逐渐形成并日益巩固与发展。
【解析】据表格内容,春秋时期“随着铁农具普遍使用,交通发达,城市的繁荣,华夏民族共同经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于是出现了‘四海之内若一家’‘天下定于一’的共同心理”,得出春秋时期,生产力进步,交通发达,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大一统观念的逐步形成;据表格内容秦汉“皇朝各种有利于统一的措施,以及秦汉时期所宣扬的大一统思想,各民族联系加强”,从秦朝和汉朝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方面进行阐述;据表格内容唐朝“高度的物质文明和发达的精神文化增强了周边各族的向心力和认同感”“唐太宗对周边族群采取的开明亲善政策”从唐朝国力强盛和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分析阐述;根据表格内容清朝“在清朝统治下,出现了康乾盛世,奠定了作为近代民族国家的版图”从康熙皇帝等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史实阐述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