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方案
2、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深入钻研教材,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由学生搜集关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教材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课的内容,本课通过学习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拓展学习生物很多有趣的现象,如: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环境、保护生物的意识。同时又为第四节“生态系统”作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难点和关键】拓展学习生物很多有趣的现象,如: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
学习者特征分析
初中一年级学生对生物的了解还比较少,但大多都比较喜欢学习生物这门学科。一些学生对生物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水平有差异,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与运用能力有一定的欠缺,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具有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拓展学习生物很多有趣的现象,如: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
过程与方法:欣赏图片,合作交流,有力拓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环境、保护生物的意识。
教学方法
这一课属于典型的知识课型,需要学生的深入进行实践,才能对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较深的理解。因此,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观察法,点拨赏析法,拓展延伸法。但学有教法,教无定法,我会随着教学的改变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1、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看看这些生物怎样适应和影响环境的?
(1)仙人掌叶子退化成刺,减少水分蒸发,适应沙漠环境。
(2)蓝鲸适应海洋,足变成鳍状。
(3)骆驼适应沙漠生成驼峰,足底生成胼胝。
(4)鸟类为适于飞行体型为流线型,全身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
(5)蝗虫为适于陆地生活,具备了外骨骼。
(6)旗形树的树冠顺风长,可避免树枝被风折断。
(7)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厚度可以达到60毫米。
(二)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自学教材相关内容,对教材提供的资料进行分析。
2、小组内探讨:根据图片说出骆驼、骆驼刺、海豹、旗形树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的关系。
3、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说出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典型实例。
4、课件展示、分析众多的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如乌贼的墨囊、猫头鹰的利爪、尺蠖的拟态等
5、播放相关的生物影片。感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适应的形成是自然选择
的结果。
※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以蚯蚓为例,它被人们誉为“地下的耕耘者”,为什么?来引入生物的环境的影响。
2、讨论: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
实验探究和分析: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师生对测量的灌丛、草地、裸地的数据分析,绘制湿度曲线。得出相关结论。
(三)出示课件,尝试应用:
1、分析兔和猫的双眼在头部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2、动物外表颜色与周围环境相类似,这种颜色叫保护色类似豹子的花纹和青蛙的绿,还有不少会变色,但最高境界是拟态,不只是颜色,连外型都完全变了。
3、警戒色:对捕食者往往有信号及广告的作用,能使捕食动物见后避而远之,最常见的例子是黄蜂及胡蜂,他们的身体有黄黑相间的醒目条纹,其作用是警戒而不是隐蔽.
4、拟态:某些动物的形态、色泽或斑纹等极似他物,借以蒙蔽敌害,保护自身的现象。如尺蠖之极似树枝,凤蝶幼虫之极似鸟粪等。
(四)总结升华
1、教材中关于几种生物的描述说明了什么?
2、英国曼撤斯特18世纪以前,山清水秀,那儿有较多的白色的华尺蛾和较少的黑色华尺蛾以及吃华尺蛾的鸟类;后来,工厂多了,树木都染黑了,白色的少了,黑色的多了,请你分析原因。
3、蚯蚓既可以生活在土壤中,又可以使土壤疏松,增加土壤肥力。这说明了生物与环境存在的关系 。
4、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实验中:为什么测量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能说明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五)板书设计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非生物
生物的因素 生态因素
相互影响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的思路比较清晰,视频、图片穿插于整节课,活动安排的也较多,学生比较喜欢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这节课教学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学习中学生能够主动的提出问题、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为学习创设了浓浓的学习氛围。但是,由于学生课前准备的不充分,课堂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今后要在这一方面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