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主 题: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内容目标中的相关要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2.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阶段,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3.学情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乘法运算,不论是估算、口算还是笔算,其基本原理和运算方法学生是不陌生的。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计算的基本技能。不同的是运算数据由两位数扩大到三位数,在教学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让学生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自行总结出口算、笔算、估算的一般方法。
重点:竖式的简便写法以及积的末尾领的个数的确定。
难点:因数中间的0是否与另一个因数相乘的问题。
学习目标
(1)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培养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评价任务
任务1:通过课堂观察、提问,检测目标的达成。
2:利用做一做练习的题目检测难点的掌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的学
教师的教
评价要点
动态修改
环节一
复习导入
(1)先用整十数位十位上的数去乘一位数,再在乘得的数后面添一个0。
(2)先用整十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两位数,再在乘得的数后边添一个0。
(3)都是整十数,末尾都有0.
1.口算 出示口算卡指名说得数:
40×72= 61×30=
30×23= 11×20=
6×50= 24×10=
提问。
出示:6×50
这道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题,怎么计算比较简便?
出示:24×10(2)这道整十数乘两位数的口算题,怎么计算比较简便?
观察:6×50和24×10
这两道题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如果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有0,这样的乘法你会做吗?
板书:160×30=
用学过的知识引出新知识。
?
?
?
?
?
?
?
?
?
环节二
探究新知。
?
?
(1)学生根据题意独立列出算式。
尝试笔算。
(2)学生甲:我是口算得出的结果,先算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
学生乙:我是这样算的:
160
×?? 30
000
480?
4800
学生丙:老师我喜欢这样算:
160
× 30
4800(3)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有0(4)丙的做法比较简便。
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添几个0。
回顾老师刚才的提问过程,理清思路,用语言叙述出简便算法:
两个因数写竖式时要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对齐,再把0前面的数相乘,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添几个0。
学习例2(1)。
老师读题
请运用不同算法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解答的。
提问:这道题与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
这道题怎样用简便的方法计算?
提问:写竖式时要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对齐,再把0前面的数相乘。在乘得的数的末位怎样添0?
归纳总结简便算法
让学生自己摸索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环节三
巩固练习
(1)一个因数中间有0,另一个因数末尾有0,
(2)可以写成
106
× 30
3180
(3)可直接加上个位进上的数。
教材第48页“做一做”第1题
板书“做一做”内容。
请同学们自己选择完成其中的两题。
多数同学做完后,老师指名演板。
质疑。
360 360
× 25与 × 25?
计算是哪个竖式简便?
明确:“0”在运算中的特性能使计算简便。
学习例2(2)
观察例题,这道题与刚才学的有什么不同?
提问。
竖式怎样写有简便写法吗?
(3)计算106×30,既然中间的0与三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
怎样写这一位上的积?
板书:? 106
× 30
3180
引导学生探索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附:学具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