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4唐诗二首(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春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4唐诗二首(共4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13 08:59: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第六单元
24 唐诗三首
拓展提升
*
*
*
*
*
*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平易通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其诗语言通俗,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
6.中心主旨
《石壕吏》这首叙事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差吏到石壕村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表现了官吏的横暴,揭露了兵役制度的黑暗和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叙述诗人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并推己及人,由个人痛苦联想到饱经战乱、流离失所的广大人民,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崇高的理想和美好的心愿,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
*
《卖炭翁》这首叙事诗(讽喻诗),通过卖炭翁的遭遇——辛辛苦苦烧出一车炭,却被太监及其爪牙以极低的价钱掠走,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及其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
*
7.品味赏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这时,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虽然他现在缺少“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住所,但是,如果眼前突现这样的房屋,能够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表达了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
*
*
*
3.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
(2)晓驾炭车辗冰辙   “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
(3)系向牛头充炭直   “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
见 
现 
出现。  
辗 
碾 
碾压。  
直 
值 
价钱。  
*
4.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俄顷/风定/云墨色   B.下者/飘/转沉塘坳
C.八月秋高/风怒号 D.风雨不动/安如山
5.判断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1)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对偶 )
(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夸张 )
(3)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比喻 )
B
*
6.默写。
(1)老翁逾墙走,__________。
(2)自经丧乱少睡眠,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云南昆明中考】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夜来城外一尺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系向牛头充炭直。
(6)夜久语声绝,__________。
(7)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妇出门看 
长夜沾湿何由彻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晓驾炭车辗冰辙 
半匹红纱一丈绫 
如闻泣幽咽 
心忧炭贱愿天寒 
*
7.填空。
(1)《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作者是__________(朝代)现实主义诗人__________。他被后人称为“__________”,他的诗被称为“__________”。
(2)《卖炭翁》是组诗《__________》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者是____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___。他被后人称为“__________”。
唐代 
杜甫 
诗圣 
诗史 
新乐府 
唐代 
白居易 
诗魔 
*
课内阅读。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翻译下面的诗句。
(1)长夜沾湿何由彻!
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护天下贫寒的士人,让他们都开颜欢笑!
*
2.“归来倚杖自叹息”,你认为诗人在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顽童抱茅去,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3.仔细品读该诗,用简练的语言说说杜甫在这首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表现了诗人阅尽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
*
(二)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
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C
*
2.全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掠夺人民财产的揭露和抨击。
*
拓展提升
A
*
A
*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娇儿恶卧踏里裂
B.南冥者,天池也
C.其真不知马也
D.是故谋闭而不兴
4.下列句子中句式和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安得广厦千万间
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B.马之千里者
C.是鱼之乐也
D.策之不以其道
C
B
*
5.【黑龙江绥化中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规”指布谷鸟,“鸿鹄”指天鹅;一人一马为一骑,一车四马为一乘。
B.《孔乙己》选自《呐喊》,《海燕》是高尔基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结尾部分。
C.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白居易字“乐天”,“刘二十八使君”是刘禹锡。
D.外国文学的人物画廊中,有四个著名的吝啬鬼,分别是葛朗台、阿巴贡、夏洛克和严监生。
D
*
6.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2019·广东广州中考】卖炭得钱何所营?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9·湖北鄂州中考】白居易的《卖炭翁》中表现卖炭老人矛盾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9·山东聊城中考节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彰显了杜甫的济世情怀。
安得广厦千万间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2019·海南中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春 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__________”三个字,写出了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8.“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名句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国都沦陷而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荒草满目,这种反差强烈的景物描写手法,痛彻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连三月
对家乡和亲人强烈思念
*
【2019·贵州遵义中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
9.“家田输税尽”中的“尽”字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一个“尽”字写出贫妇人因租税繁重而卖光土地,被迫捡麦穗为生的悲惨情景,从而揭示繁重的租税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描绘了丰收的景象,“覆”字准确写出了小麦成熟后压盖田垄的情形。
B.“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与《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有异曲同工之妙。
C.诗人“不事农桑”却“岁晏有余粮”,这与贫妇人的处境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的愧疚之情。
D.以前的割麦者,成了如今的拾穗者,如今的割麦者却享受着悠闲的生活,诗人对此表现了愤怒之情。
D
*
【云南曲靖中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1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自近而远,由朝到暮,由望岳想象将来登岳,结构巧妙,浑然天成。
B.颔联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特点。
C.颈联中“生”“入”二字,具体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D.诗歌着力描写了泰山的整体形象和诗人的感受,流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12.简析诗中“凌”字的妙处。
示例:“凌”有升、登之意,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决心和壮志,充满乐观、豪迈之情。用词精准,言简意丰。
A
*
【河北中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各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的题目看,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扬州的酒宴上酬答刘禹锡的作品。
B.这首诗的首联,叙写作者被贬到荒凉之地二十三年来的人生经历。
C.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作者对亡友的怀念和回乡后恍如隔世的感慨。
D.这首诗的颈联,对仗工整,蕴含哲理,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14.这首诗尾联中的“长精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表示要振作精神,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达自我振奋精神的决心。
A
*
15.班上准备举办一个“杜甫诗歌欣赏会”,请完成以下任务。
(1)确定一个你想鉴赏杜甫诗歌的话题。
示例:杜甫诗歌中的忧国忧民。
(2)为你的鉴赏主题取一个对称式的副标题。
为国而忧,为民而思
(3)说说你选择该话题的原因。
因为杜甫后期饱受安史之乱的困苦,写下诸如《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其中不乏忧国忧民之句,比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等。杜甫在自身安全和生活都不受保障的情况下,却仍然从诗歌中透露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这是值得我们欣赏品味与学习的。
*
16.【江苏宿迁中考】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综合性学习任务。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选自《习近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7年12月21日人民网)
材料二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目前中小学教材中的优秀古诗文比例已经提升了,这很必要。诗歌朗朗上口,又有节律,读起来能调节身体,还能调节心情,孩子们会很喜欢。”
(选自《传统文化进校园要做好三件事》,2018年3月20日教育部网站)
*
材料三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古诗文
阅读量统计表
版本 总数(篇) 年平均数(篇) 增长率
小学 初中 小学 初中 小学 初中
2013版 69 64 11.5 21.3 79.7% 93.8%
2017版 124 124 20.7 41.3
*
(1)阅读材料三,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2017版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古诗文总篇数较2013版增加近一倍;学生年平均阅读篇数增加近一倍,增长率大幅度提高,初中增长率比小学高。
(2)小明拿到语文书说:“我很想学好古诗文,但它太难了,学不进去。”请你联系上述材料,给他写几句鼓励的话。
示例:小明同学,古诗文刚开始学的时候,是有一些难度。不要急,要坚持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你走进古诗文中,领略了它的风采,你会发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阅读古诗文可以提高个人文化素养,丰富个人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