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14 14:56: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课程标准】
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14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要点 学 纲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了解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和第三次长沙会战等抗战史实,认识正面战场的抗战。
二、敌后战场的抗战 结合百团大战、皖南事变等史实,了解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的作用,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了解抗日战争中国共合作抗战的史实,归纳抗日战争的特点
三、东方主战场 了解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及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战场在二战中的作用)。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 结合抗日战争胜利的史实,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理解全民族众志成城抗战的精神,感悟抗日战争对增强民族凝聚力所起的作用,增强民族责任意识。
【基础知识梳理】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1.组织 大会战:
时间 会战 结果及影响
1937年8月至11月中旬 淞沪会战 日军占领上海,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
1937年9月 太原会战 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忻口会战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11月初,太原失守
1938年1至5月 徐州会战 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1938年6月中旬至10月下旬 武汉会战 会战前,毛泽东在延安发表《论持久战》的演讲, 武汉会战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武汉、广州陷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1941年12月 第三次长沙会战 长沙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知识拓展】1.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25日 一一五师 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 山西大同灵丘县平型关 意义:是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主动歼敌的第一场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是八路军出师抗战以来的第一个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信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是国共合作抗战的典范,敌后战场有力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2. 《论持久战》:总结抗战开始以来的战争形势,针对国内存在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驳斥了“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科学论证了中国必须通过持久作战赢得对日作战最后胜利的战略。
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指导全国抗战的理论纲领。
依据:①敌强我弱,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本是现代化的工业国。
②中国国土面积大,人口多,资源丰富;日本国土面积小,人口少,资源匮乏。
③中国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获得广泛的社会援助;日本是侵略战争,缺乏国际援助。
3.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抗战的意义:①由于敌强我弱,大片国土沦陷;但②中国“以空间换时间”,有力地遏制了侵华日军的步伐,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军事、经济实力),击破了日本“速决战”的战略企图,使抗战进入对中国有利的“持久战”;③同时支援了中共的敌后战场;④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海、沿江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⑤正面战场中爱国抗战官兵的英雄事迹,振奋了中华民族精神,大大地增长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人民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念。
2.大后方迁移
(1)表现
①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
②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带着书籍和实验设备迁到西南、西北大后方。如:西南联大
(2)影响: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为抗战胜利打下了物质和精神基础。
【拓展】沿海民族工业内迁的意义: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我国的民族工业,稳定了中华民族的抗战决心,为抗战胜利打下了物质基础;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近代中国工业结构和布局,对新中国的工业建设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敌后战场的抗战 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1.抗战初期
(1)日占区:
①八路军、新四军建立多个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②根据地军民根据不同地形特点,采取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打击日军。
影响:敌后战场的开辟,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牵制了在华日军一半以上的兵力。
(2)沦陷区:在①积极开展抗日宣传的同时,②领导工人斗争,破坏日军“以战养战”的部署;③利用日伪矛盾发动群众斗争,打击日本殖民统治秩序。
2.相持阶段
(1)发动百团大战
①背景:
国际:英法两国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以及希望日本在欧洲战场保持中立,准备牺牲中国利益,对日妥协。
国内:国统区:a.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反共”摩擦,发动第一次反共浪潮。
b.国统区弥漫着空前的妥协投降危机。1940年3月,以汪精卫为首的傀儡政权,大肆宣扬投降主义,鼓吹“中日亲善”、“共同反共”等。
日本:1939年以来,日军在华北大力推行“治安肃正”,实施“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尤其在横贯太行山,连接太原至石家庄的正太铁路,日军在沿线的大小城镇、车站、桥梁、隧道附近密布据点,阻断了八路军总部和129师活动的太行抗日根据地间的联系;并疯狂“扫荡”。
②目的: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囚笼政策”。
③过程:1940年8月—12月 彭德怀 指挥八路军100多个团取得了“百团大战”的胜利。(华北地区 主战场:山西、河北;是一次大规模的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铁路:正太、同蒲、平汉、津蒲)为主要目标的进攻作战)
④意义:百团大战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提高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威望,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有力打击了国统区妥协投降的氛围。
国际:为世界其他战场的反法西斯提供了支持;激发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
(2)坚持团结抗战:国民党消极抗战,反共倾向日益增长。
国民党制造了三次反共高潮:典型代表: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对策: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一面从政治上坚决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一面坚持艰苦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不断巩固、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
(3)加强根据地建设:
A政治上: 以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精兵简政,以“三三制”为原则(1940年3月 边区政府 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中间派各占1/3),开始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 其他敌后抗日根据地,也仿照陕甘宁边区,实行民主选举。
B经济上:①开展大生产运动:为了克服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困难;1939年2月毛泽东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1942年底,发动的一场军队屯田和鼓励生产的群众运动,主要开展农业生产,兼办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党政机关、军队、学校普遍参加生产运动,逐步达到粮食、经费自给、半自给或部分自给。同时,实行公私兼顾,军民兼顾,组织劳动互助,发展经济,以改善生活和保障供给。基本实现了经济自给自足 典例事例:王震率领的三五九旅开赴南泥湾“陕北江南”。
②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评价:减租减息,削弱了封建剥削,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
交租交息,照顾地主的利益,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C军事上:①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
②进行反扫荡作战:多次粉碎日军的“扫荡”,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
代表人物:左权 1942年5月在山西辽县麻田附近指挥八路军掩护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时牺牲。
D政治上:开展延安整风运动:目的:为了加强共产党的政治建设和实现那个建设,争取抗战和中国革命的胜利 1942年 内容: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意义:通过整风运动,提高了党员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全党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夺取抗日战争和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知识拓展】:1.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地方如湖北省),实行以“减租”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改革,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说明国民党中央不愿改变农村生产关系。
2. 敌后战场的作用:配合正面战场,消灭大量日军;击破了日本“速决战”的战略企图,使抗战向着对中国有利的“持久战”方向发展;有利于增强抗日力量,改变敌我力量对比。敌后解放区战场是中国抗日战争大反攻的战略出发地和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战略基地。
【特别提醒】1.正确认识全民族抗战:全民族抗战 ≠ 国共两党的抗战
全民族抗战并不单指国共两党合作,而是以两党合作为基础,包括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抗战行为。国共两党像两面旗帜,起引领、带头作用。
⑴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战。
⑵海外华侨在陈嘉庚等侨领的号召和领导下,积极捐款捐物,支援抗战,数万华侨青年回国参战。
日本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2.抗日战争时期两个战场的联系
(1)两个战场实际上是国共两党携手合作的一部分,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其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驱逐日寇的总目标是一致的。
(2)在战略防御阶段,没有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积极抵抗,就没有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没有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就没有战略相持阶段的迅速到来。
(3)在战略相持阶段,若没有正面战场的继续抵抗,就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的胜利;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的胜利,正面战场就不可能抗战到底,战略反攻阶段也就不可能迅速到来。
(4)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运动中,两个战场相互配合、协同作战,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东方主战场
(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
1.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2.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偷袭美国在太平洋的主要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这样,中国战场与美英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密切联系起来。
3.1942年年初,以中、美、英、苏4国为首的26个参加对德、意、日轴心国作战的同盟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4.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通过《开罗宣言》,决定了对日作战以及战后处分日本的基本策略:规定所窃取的中国领土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二)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
1.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所抗击的日军兵力,超过了太平洋战场日军的总兵力。
2.中国战场协助和配合了盟军作战,给予盟军以战略上和资源、情报上的重大支持。
3.中国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实际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
4.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知识拓展】:国外战场:远征军入缅甸作战(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
(1).目的:确保滇缅公路国际交通线,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
(2).经过:1942年1月4日,日军开始进攻缅甸,英缅军节节败退,日军迅速进逼仰光。这时,英方才吁请中国军队入缅援救。2月16日,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命令滞留于滇缅边境待命的第5、第6军依次入缅,紧急向缅南、缅东地区开进,在英缅军总司令胡敦的统一指挥下对日作战。
中国远征军虽经苦战而未能挽回缅甸防御战的颓势,但他们入缅抗击日军,使得驻缅英军免除了危机,平安撤往印度,并为以后组织印度防务赢得宝贵时间。
从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发动缅北、滇西反攻战役,历时17个月,收复缅北大小城镇50余座,解放缅甸领土8万余平方公里,收复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共毙伤日军4.8万余人,俘获日军647人。
(3) 作战意义: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的反攻胜利,重新打通了国际交通线,使得国际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入中国;把日军赶出了中国西南大门,揭开了正面战场对日反攻的序幕;钳制和重创了缅北、滇西日军,为盟军收复全缅甸创造了有利条件。
政治:中国与英美达成协议,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在华特权(正式废除了在华治外法权、使馆区及一些铁路沿线驻兵权、沿海贸易及内河航运权等项特权,废除了《辛丑条约》,并将上海、厦门公共租界和天津、广州英租界及北平使馆区交还中国),订立新的条约;又与10余个西方国家(巴西、比利时、挪威、加拿大、瑞典、荷兰、丹麦、葡萄牙等)废除旧约,签订新约。 意义:旧约的废除是中国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也是中国走向完全独立平等的国际社会的第一步;但列强并没有放弃根据不平等条约获得所有特权,中外仍不平等。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中共七大
1.目的:为了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作准备。
2.召开: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毛泽东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朱德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周恩来《论统一战线》
3.内容
(1)提出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这条路线是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总路线,是抗战胜利后继续革命,夺取民主革命在全国胜利的总路线。
(2)确立党的指导思想: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选举产生新的中央委员会: 选举毛泽东为主席
军事:八路军、新四军中心任务:由抗日游击战争转变为正规战争,迎接抗日战争大反攻。
4.意义:中共七大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和政策,使全党能在革命面临新的重大转变的关键时刻,在思想理论、政治路线、组织制度上得到及时正确指导,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为党领导人民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基础。
(二)日本投降
1.背景
(1)1945年5月,德国无条件投降。
(2)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
(3)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8月9日,苏军进入中国东北,与中国军民一道,迅速消灭日本关东军。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解放区战场展开全面反攻。
2.表现
(1)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无条件投降诏书。
(2)1945年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
3.结果: 从2014年起,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1)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2) 1945年9月9日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在南京代表中国政府接受降将侵华日军总参谋长小林浅三郎 呈递投降书。10月25日,陈仪在台北代表中国政府庄严宣布台湾光复。从此,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省,回到祖国怀抱。
4.抗战胜利的意义
(1)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 国际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重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
(3) 国内意义: 收回台湾(10月25日 陈仪);这一伟大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与团结,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①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抗战)
②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国共产党及人民军队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③中国军民的淤血奋战;持久战的方针、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
④爱国华侨和国际进步力量及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
抗日战争的特点
1.渐进性。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人民局部抗战;七七事变之后,中国人民开始全面抗战。
2.民族性。是第一次全民族有组织的自卫战争,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团结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3.双重性。从斗争性质上看,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
4.两个战场并存。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
5.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方针,坚持敌后抗战,决定性地消耗了日军的力量,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6.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7.持久性。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1931年9月)、结束最晚(1945年9月)的战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1946年5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对中国在反法西斯中的作用认识不够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 这是正义的胜利必须认识到,在国际场合争席位、争排场,实际上关系到国家的地位和尊严。
——摘编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远东国际法庭上,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的原因。
(2)依据材料指出远东国际法庭上“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的历史意义。

第一步 审设问·定方向
审读关键 审读通则
引导词 第(1)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答案来自材料和教材的基础知识;第(2)问,“依据材料”说明答案来自材料。
提示词 第(1)问,分析——具体阐述;第(2)问,指出——明确点出。
限制词 时空限定——远东国际法庭;内容限定——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
核心词 第(1)问,原因;第(2)问,意义。
第二步 读材料·提信息
第(1)问,根据材料“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序”“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体现了远东国际法庭上对中国国家地位的认可,其因素结合中国是“东方主战场”来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在国际场合争席位、争排场,实际上关系到国家的地位和尊严”回答。
第三步 列要点·组答案
(1)原因: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国的积极斗争。(2)意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同课章节目录